春秋开篇出现的第一个女人叫孟子,她是春秋记载的第一位国君鲁惠公的原配夫人。我们之所以称她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个女人,是从左丘明的《春秋左传》记载的历史角度来说的。这一年是公元前722年,而广义的春秋开端应该是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那一年。但编年体史书《春秋》是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记载历史的,所以我们谈论春秋就从这一年开始了。

孟子所在的春秋战国背景(春秋开篇的三个女人之孟子)(1)

孟子是鲁惠公的元配夫人,没能生育就早逝了,这就是《春秋》里对她的全部记载。如此看来对于这样一个没什么轰轰烈烈事迹的女人其实没什么好讲的,但我们从孟子夫人入手可以一窥春秋时代还没有完全礼崩乐坏时候的风采。《春秋》中是这样记载孟子的:“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元妃就是第一个正室的意思,在春秋时代就是夫人。

这里说的“夫人”可是真正的夫人,并不是后来的尊称夫人。在春秋时代,女人的地位根据自己的父亲和丈夫确定。出嫁了的女人地位高低就只能看自己的丈夫和未来的儿子了。周公制定的礼法中,天子的正室称为“后”,诸侯的正室称为“夫人”,大夫的正室称为“孺人”,士的正室称为“妇人”,庶人的正室才称为“妻”。

孟子所在的春秋战国背景(春秋开篇的三个女人之孟子)(2)

所以整个鲁国只能有一位夫人,她是鲁国女人中最尊贵的一个。而妻却只是最普通的女人而已,平民家庭的女人才是妻,有身份的人的正室都不叫妻。贫贱夫妻百事哀,平民的生活是辛苦的,但还有比平民身份更低的奴隶的存在。到了奴隶这一阶层就不要再谈地位了,虽然她们也是人,但她们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了。

我们乍一看孟子这个名字,可能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她和儒家亚圣孟子重名了。但此孟子非彼孟子,这两个名字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儒家亚圣孟子的“孟”是姓氏,而“子”是尊称。孟子夫人的“孟”字其实是排行用字,也就是“孟仲叔季”中的“孟”,意思是排行老大。排行老大还有一个“伯”字,也称为“伯仲叔季” ,伯和孟的区别在于伯是嫡出,孟是庶出,所以曹操曹孟德应该是庶出。

孟子所在的春秋战国背景(春秋开篇的三个女人之孟子)(3)

孟子夫人中的“子”字才是她的姓,子姓是宋国公族的姓,所以孟子的意思就是宋国公族的一个庶长女的意思,至于她的具体名字那是没有人知道的。身为春秋时代的女子,就是这么卑微,她们连留下名字的权利都没有。诸侯们的夫人如此,周天子的王后也是一样,他们基本都不会留下名字。

孟子的死在《左传》中被记为“孟子卒”,一般而言诸侯的夫人离世是应该记为“薨”的,但想记为“薨”的前提是要按照夫人的规格下葬,要到各个相关的国家去报丧。但由于鲁惠公还在世,孟子并没有严格按照夫人的规格下葬,所以史书上只能记为“卒”。

孟子所在的春秋战国背景(春秋开篇的三个女人之孟子)(4)

春秋时期夫人的名字还可以用丈夫的谥号来记载,比如郑武公的夫人就被记为武姜。而孟子本来有机会被记为惠姜的,但由于她先于惠公离世了,所以她是不能使用惠公的谥号的。

孟子止给我们留下了这些信息,至于她生前做过什么事,她的父母是谁,她的兄弟姐妹是谁,我们一概不知。那些都是她的秘密,只有她最亲近的几个人才知道。那时的女人一旦出嫁,很少有机会回娘家的,孟子是否回过娘家,也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孟子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一个地位很高,但又不能给我们留下太多信息。春秋时代就是这样,女子只能在幕后默默过完自己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