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

蓬莱仙岛红石峡, 九边重镇榆林雄。

这就是榆林,一个从远古走来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个“北临雁塞、南控乌延”的“九边”军事重镇,一个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塞上明珠,驼城榆林。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1)

一、一个从远古走来的历史古城

榆林,又名榆阳,2008年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之一, 她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明成化年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将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卫后,曾多次修建,使之成为明代长城线上九边重镇之一。榆林是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地,更是塞北风沙线上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城。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2)

榆林城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左山右水,巍然雄镇。据《延绥镇志》、《榆林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驻守绥德延绥镇都督王祯在榆林庄(今普惠泉处)始筑榆林城堡,“城座不过百矩”。成化八年(1472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在城北(今官井滩)增筑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将延绥镇治所由延绥移驻榆林城堡,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3)

几百年来,由于军事需要,城址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扩展,即史传的"三拓榆阳"。几经修拓,榆林成益发坚固雄伟。此城虽历经600余年沧桑,屡遭兵火,迭经风雨侵蚀,但大部完好,被誉为塞上明珠。现榆林城除东城墙正在维修中,其余部分基本维修完好。现尚存城门三座,讯敌楼一座。是研究古代沙漠城市建筑和城防工程的重要资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4)

二、一个有古老传说的文化名城

据传;很早很早以前,民众逐水而居,循普惠泉水,围泉而居,泉周榆树成林, 遂取名榆林寨。明成化年间, 延绥巡府余子俊正在为建城选址而思考,城究竟建在哪呢?“一日余公带着部下打猎,忽见前方旋过一只白狐狸,余公独马前追,狐狸跑,余公追,一直追到驼山脚下,狐狸不见了。余公登顶而望,只见南向沟壑纵横,北向漠沙千里,东向丘陵起伏,西向黑山对望,山下榆水潺潺,四周黑山、红山环抱。他将马鞭向山下一指,就此矣——真乃龙腾虎踞之地。遂在此建成榆林城。”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5)

榆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历史上“北阻河套、南屏乌延、东控山西、西扼甘宁”的兵家必争之地。作为边关要塞,榆林也成为一些封疆重臣、文人谋士荟萃之地,他们用诗人的眼光和诗意的笔墨,以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或触景生情、或咏物明志、或阐发内心感受,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讴歌榆林边塞风貌、人民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隋炀帝杨广、南北朝庾信、唐.李益、明.张珩、刘敏宽等都为榆林留下了优秀的诗词作品。 那些历代流派纷呈、风格竞出的边塞诗词歌赋,像一幅幅描绘多姿多彩榆林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的全景画卷,以诗证史, 弥补了榆林许多史事在史籍中没有记载的缺憾,有助于我们追寻更丰富的榆林历史影痕,领悟更多的历史启迪。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6)

榆林,是一座奇特而美丽的边塞古城,自古驰名的塞上重镇。苍凉的边塞诗与动听的陕北民歌,使得榆林充满了传统文化与游牧风情气息。嘉靖二十七年(1549)年曾为榆林道兵备的刘焘(字仁辅)在他的《题榆林》中写道;

千里如飞斥堠明,榆阳自古擅强兵。

城悬紫塞云常惨,地拥黄沙草不生。

日落胡笳悲牧马,天空汉月照连营。

谁怜套里中州土,独向丹墀一请缨。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7)

明.王越(1425-1498),字世昌,河南浚县人, 景泰二年(1451)进士。成化七年(1471)出任延绥镇总兵官,九年(1473)率部计袭红盐池大获全胜(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将鞑靼赶出河套。十年(1474)任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制。他姿表奇伟、文韬武略,三次出塞,收河套地;善出奇制胜,动有成算。在榆林期间,写下了堪称代表之作的诗篇《榆林七夕》;

碧天如水晚云收,凉夜西风满戍楼。

为客十年经七夕,思家一夜抵千秋。

人知尝胆方为苦,事到聱牙便觉愁。

珍重榆林河下水,不关兴废自东流。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8)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边塞重镇榆林度“七夕”的情感。通过“碧天晚云、西风戍楼”等景物描写出了边塞的绝美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深刻的表达了诗人对苦与愁的积极态度;通过“为客十年”抒发了诗人卫国戍边、远离家乡、久居边塞的思乡之情;通过“榆河东流”,表达了诗人发奋自历、报效国家,像榆阳河一样奔流不息的决心。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9)

在诸多描写榆林的诗词歌赋中,康熙的一首《出塞》,可谓是重磅之作。

森森万骑历驼城,沙塞风清碛路平。

冰泮长河堪饮马,月来大野照移营。

邮签纪地旬余驿,羽辔行边六日程,

天下一家无内外,烽销堠罢不论兵。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10)

诗中的“驼城”,指的就是榆林城。这首诗是清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当胜利在望,御驾到达榆林时所作。 诗中写的是;一望无际的数万骑兵正在经过著名的“驼城”,曾经弥漫风沙的边塞逐渐露出蓝天白云,充满险阻的道路也开始显得平静。即将解冻的冰河可以供战马渴饮,皎洁的月光照耀肃穆连绵的军营。从内地经驿站寄往边塞的邮件半个月就可到达,骑兵从内地疾行到边地也只需要六天行程。希望从此民族团结、天下一统;硝烟散去、营垒撤平。诗作表现了康熙皇帝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踌躇满志、感慨万千之情,更表达出他志在海内清平、国家统一、国威远扬的宏图伟志。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11)

康熙帝的这首《出塞》的可贵之处和影响力并不仅仅在于诗本身的文学价值,康熙皇帝少年时期智擒鳌拜,青年时期平定“三藩”,中年时期收复台湾并亲征葛尔丹,一举奠定了现代国家的版图。所以,这首诗更体现了康熙励精图治、文才武略和统一国家、促进民族团结、努力实现和平及人民安居乐业的决心和努力。从此榆林这座边塞重镇,随着康熙皇帝的《出塞》更加名扬天下。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12)

三、一个有“六楼骑街”老街靓丽名片的老城

冯骥才说:“一个城市由于有了几条老街,便会有一种自我的历史之厚重、经验之独有以及一种丰富和深切的乡恋……如果哪个城市还有条老街,那就是一件传家宝!”榆林古城的老街全长约1.65公里,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和鼓楼,这就是 “六楼骑街”。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13)

这六楼各具特色,体现了设计和建设者的别具匠心。

文昌阁,又叫四方台。建于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楼为十字歇山重檐三滴水木式结构,高19米左右。楼台为四座长宽均5米的正方形, 四面有通道。二层为文昌殿,三层为魁星殿。因文昌和魁星都是主管文运之神,因此备受文人膜拜。因楼台为四座正方形, 故又称四方台。文昌阁毁于1956年,2004年复建。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14)

万佛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砖砌4孔窑洞式城台,洞可穿行。台上建二层楼。楼长29.6米,宽18.4米,高18米。南洞左右各有天门、地门,拾阶可通楼上,因原有佛像万尊,故名万佛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15)

星明楼,又称新明楼。北与钟楼、南与万佛楼遥相对峙。楼高18米。据《榆林府志》记载,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清嘉庆、光绪年间均有修葺。楼分三层,木构纵横,榫卯驳接。楼顶和屋檐上覆黄色琉璃甬瓦。顶脊尖端有立体龙兽相对耽望,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16)

钟楼。旧址在北大街的钟楼山,1921年在焚毁的旧址上建成。原为民国年间陕北镇守使井越秀生祠,后更名长春楼。抗日战争时期,为给城内居民报时,在楼顶悬挂大钟一口,改叫钟楼。楼为青砖建筑,四面开洞可通行。楼为四层。四面洞口有石刻横匾“北临雁塞”、“南控乌延”、“芹水流芬”和“驼峰拥翠”。楼上横匾:“蜚英腾茂”、“万流仰镜”。登楼凭眺,榆林城全景尽收眼底,格外壮观。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17)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18)

凯歌楼,原名怀德门。为明弘治五年(1492年)二拓榆林城的南城门。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朱厚照巡边到榆林时曾住过这里,武宗改称其为太乙神宫。楼南北长29米,东西宽28.7米,高20米。城台为砖砌窑洞式。洞门通南北大街,洞口披檐。楼为二层,全木结构。楼南洞口上刻“古怀德门”。正德年间延绥巡抚姚镆改其名为“凯歌楼”。楼毁于1974年,2004年复建。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19)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20)

鼓楼,又叫谯楼。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南北长22米,东西宽21.8米,高18.5米。城台为砖砌窑洞式,洞开四门,通东、西、南、北街道。鼓楼是一座仿西洋式建筑,造型奇特,结构别致。是骑街六楼中最早的一座楼。1976年拆毁,2004年复建。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21)

榆林老街不仅有“六楼骑街”这一独特风景,而且还有四座牌楼穿插其中,更增加了老街的古老神韵。更为难得的是,作为榆林主街的老街,与距市区七公里的“天下第一台”--长城镇北台和南门外凌霄塔在一个中轴线上。而最早始建于公元762--799年的凌霄塔、1437年始建并经过几次修拓的榆林古城和古街“六楼”、最晚于1607年建的镇北台,前后相距八百多年,几代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是何等的默契,可见古代建筑设计者的匠心独具及测绘、建筑艺术的高超。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22)

四、镇北台--长城三大奇观之一

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4公里红山顶上,它依山据险、巍峨挺拔,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要津、控关陇门户, 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军事要塞之一,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登台远眺,可欣赏方圆几十里内的塞外风光。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23)

为边境人民的安全,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秦、汉、隋长城的基础上,亲率兵民历时4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同时为方便蒙、汉人民的贸易,修筑了款贡城和易马城。经历了133年之后,也就是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延绥镇巡抚涂宗浚又在榆林镇北的红山之上筑起了镇北台,气势威严,居高临下,屯兵戍边,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24)

镇北台,是古时军事重地和瞭望台。台呈正方形,共四层,高30余米。外砌砖石,内夯黄土,底大顶小,逐层收进,总占地5000多平方米。

第一层为基座,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周长320米。四面围以墙垣。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有砖石马道。城垣内原建有守台戍卒营房,现仍有部分遗址可见。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25)

第二台高16.6米,周长130米,二层南墙中开设券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券洞横额石刻“向明”二字,北面原有万历时延绥镇巡抚涂宗浚所书石刻“镇北台”,现“镇北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第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台东墙外砌有砖石踏步可直达四层;第四层高4.4米,周长35.44米,顶层台面积225平方米,据说,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瞭望哨棚一间,在清末时坍塌了。各层四周均在2米多高的女儿墙上开设垛口,垛口上均设有瞭望口。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26)

明朝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刘敏宽在巡视延绥边防登镇北台时写道;

重镇秋深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

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

戍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

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阆苑隈。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27)

这是诗人登镇北台时的感概,也是镇北台当时壮观景象的真实写照。镇北台虽然距今已有400多年风雨沧桑,但仍巍然屹立在塞北,台上遍插的“明”字旌旗,使镇北台更显得古朴苍桑。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28)

如今,当我站在镇北台上,不禁生出无限遐想。似穿越时空,极目眺望,无际的长城,旌旗烈烈,战尘滚滚;广袤的沙漠草原,烈马嘶咽,杀声阵阵;又似见绿草如茵,蒙汉两族人民和谐相处,牧羊放马、耕田劳作;蒙汉互市、一派祥和。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29)

古代镇北台的修建和屯兵戍边,加强了塞外防御,换来了和平团结的局面。镇北台下的“款贡城”内,蒙汉官方往来频繁,欢声笑语,代替了兵戈相击; “易马城”里 “万骑辐辏”,货物琳琅满目。草原和大漠深处的牛羊驼马及各种皮毛,中原的布匹绸缎、烟酒盐茶 齐聚于此,一派蒙汉贸易融合景象。清代文人杨蕴在《镇北台春望》中写道:“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真实的描写出民族团结融合景象,体现了各民族人民是期望和平团结的,少数搞分裂的人是得不到人民支持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以后永远如此。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30)

五、蓬莱仙岛--红石峡

红石峡又名雄石峡。出镇北台西行2公里,便到了东西两岸红岩对峙、杨柳成荫、榆溪河奔腾的红石峡。《榆林府志》上说:红石峡“山皆红石,环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 ”,“山之两崖,飞湍电转,红影外浮”,峡中榆柳荫映、鸟飞鱼跃;亭台楼榭、叠石悬崖;石室古桥,洞壑清泉令人赏心悦目。所以游人说,红石峡风景幽美,像江南,又似仙境,被称为万里长城沿线第一胜景。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31)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32)

红石峡的得名,一说是因山皆红石而来。又说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余于誉为副都御史巡抚延绥,驻榆林,凿石为渠,引水由西而下与无定河合流,定名“榆溪河”。渠成之时,夕阳东照,红石映日,分外耀目,名为“红石峡”。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33)

红石峡东壁原来建有红山寺,据《创建石佛殿碑记》记载:“为宋、元间古刹”,故红石峡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有近千年的历史。明代成化年间维修后,改为雄山寺。万历二十八年(1600)春,峡崖崩坍,墙垣楼阁等建筑尽被毁坏。到清康熙年间又重修,更名镇远寺。寺门楼的门洞上额携刻着“红石峡”三字,是由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89岁高龄时所书。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34)

红石峡是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一大胜景,不仅有着优美的边塞风光,更因它是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塞上碑林”。历代文官、武将、儒士来榆林,多在此地设宴吟咏唱和、挥毫泼墨。来到红石峡,仿佛置身于绝妙的艺术画廊中。因此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宝库。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35)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36)

红石峡的东西石壁,摩崖石刻相连,现存明、清石窟33处,摩崖题刻160余幅。 其中四个字的成语尤为突出,如“榆塞雄关、还我河山、巩固山河、汉蒙一家、磐石千秋、河山千古、蓬莱仙岛、力挽狂澜、大漠金汤、振河不洩”等,其尺寸大小不一,字大者丈余,小者寸许,有阴刻楷书、阳刻楷书及阴阳刻楷书,集历代名家之手笔, 真、草、隶、篆俱全,笔力雄健、挺劲,文采飞扬, 各放异彩。书法字体的气势磅礴之美在这红石岩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实为稀世珍品,堪称壮观。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37)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38)

红石峡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一大胜景,同时又是陕北红色革命遗址之一。一九二九年四、五月间,中共陕北特别委员会(简称;陕北特委)在红石峡天门洞召开了第二次扩大会议,史称“红石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志丹、杨国栋、刘澜涛、冯文江、贾拓夫、白明善、李立果、常立德等人。会议集中批判了特委代理书记杨国栋的右倾错误,着重讨论了加强武装斗争的问题。会议决定由刘志丹任特委书记。这次会议为进一步加强武装斗争、开展兵运及群众运动打下了基础,为中共陕北党的组织建设和活动指明了方向。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39)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40)

六、宝塔凌霄

霜戟上冲云汉际,风铃直挂斗牛边。

遥展文笔从空降,长看明珠绝顶悬。

这首诗描写的是位于榆林城南的凌霄塔,又名文笔塔,像一把擎天宝剑,显得威武无比,又似如椽巨笔,书写着古城源远流长的文化史篇,见证着古城的沧桑。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41)

凌霄塔原名慧光塔,据塔下地宫发现的文物考证,凌霄塔始建于唐代宗年间(公元762--799年),宋庆历五年(1045年)大修,金黄统五年(1145年)重修。凌霄塔在千余年沧桑巨变中屡遭损毁,1866年3月22日地震时将铁质空心枣狀塔刹震毁,现在,经过维修后的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木质通天柱直达塔顶。遗憾的是,我去榆林期间,塔院门紧闭,未能看到内部景物及登塔俯瞰美丽的榆林。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42)

七、来吧朋友,我在榆林等你

榆林是非常值得游客、摄影人、画家和文人墨客观赏、品味和采风的胜地,登上镇北台,遥望那逶迤绵亘的长城和远处的硝烟、倾听战马嘶鸣;走进红石峡, 在亭台楼榭中和历代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饮酒唱和、挥毫泼墨;徜徉在“六楼骑街”的老街上,欣赏着古老的建筑艺术、品尝陕北的特色美食;登上凌霄塔,揭秘千余年来塔下发生的故事,俯瞰今日塞上明珠......。当我在离开榆林的列车上看着渐行渐远的榆林,心中是那么的不舍、那么的留恋。榆林,我还要再来的!朋友们,让我们相约古城、相遇驼城。

来吧朋友,我在榆林等你。

榆林驼城古镇(塞上明珠驼城榆林)(43)

注;“九边重镇”是指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线沿长城防线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九边重镇”是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设立的辽东镇(初设广宁即今辽宁北镇市,后迁今辽阳市)、蓟州镇(今河北遵化市)、宣府镇(今河北宣化县)、大同镇、山西镇(也称太原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今榆林市)、宁夏镇(今银川市)、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军事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榆林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全年来玩最佳。特别提示: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各有特色。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凌水清 发布:2019.0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