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继续这个系列中上篇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谈的西汉北部防御体系主要是两个主题,①陕北高原上的攻防。②雁门关一线的攻防解读。本文内容为第一个主题,陕北高原上的攻防。

陕北高原上的攻防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之后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后世汉人传统的区域基本上就是大秦帝国开创的这个疆域。而汉代秦以后,不仅制度上“汉随秦制”,基本上也继承了秦的疆域。但远遁漠北的匈奴人在一代雄主冒顿单于的带领下,越过大漠,跨过黄河,趁秦末的动荡,重新占领了水草丰美的河套之地。陕北高原再一次成为了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角逐的战场。

秦始皇建立秦帝国以后,做了两件过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一件就是在燕赵旧长城的基础上,重建了北方的长城,另一件是“治直、驰道”,就是赫赫有名的“秦直道”。我们先看下地形图。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1)

西汉初期地形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河南地”就是秦末匈奴重新占领的河套地区。汉初的防线基本就维持在秦长城一线。但实际上在西汉初年北部长城一带是匈奴和汉帝国往来纠缠的地区。而在秦朝时期,河套地区也就是图上标注的“河南地”是在秦的控制下,从秦京畿所在的关中地区前往“河南地”,最近的路径应该就是穿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河流错乱,别说大部队行军,就是小分队穿黄土高原也是困难重重。但之前确实是有一条大路穿越黄土高原到达九原(包头)的,有文献上的记载可以从侧面证明这点。

“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於是诈自为使者入秦。”——《史记·赵世家》

这里赵王打算从云中、九原向南直袭秦都,然后沿着南下大道进入秦国,沿途考察了路上的地況。具体故事我们不谈,据此可以看出来在战国时代,是有一条大道(至少可以行军)由北至南穿过黄土高原的。我们看下战国地图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2)

战国时期赵国势力扩张示意图

上图中绿色为赵国扩张势力范围的示意,这里我说明下,在先秦时候,外部的疆域其实并不是固定的,那时候基本上以驻军的城池作为势力范围,不存在划分固定疆域的问题,上图所示的赵国、秦国等疆域是根据城池的归属来划分的,我这里参考了谭其骧先生所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诸侯称雄形势图。实际上这些疆域的划分只是一个参考,具体要看某一座城池的归属。而战火纷飞的年代,城池的归属会经常变化。

我们从《史记·赵世家》中可以看到,“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说明这个时候赵已经占据了河套平原这片地区,虽然图上有娄烦,但这个图是40多年前的位置。所以在第二年赵武灵王是准备从上郡处出发攻秦的。图上红色箭头所示,就是赵王要伐秦的路线,虽然这件事没有成,但说明在赵国控制河南地的时候,有一条大路可以穿过黄土高原,进入关中地区。

我们回到秦直道这里来。

按照《史记》所说,司马迁是走过秦直道的,“始皇欲游天下, 道九原, 直抵甘泉; 乃使蒙恬通道, 自九原抵甘泉, 堑山湮谷, 千八百里”。但《史记》上只记载了这条道的起始点,并没有详细介绍这条道经过的地点。这为后世留下了争议的空间。目前有两种说法,分别是西线和东线。

史念海教授曾对秦直道做过实地考察,他得出的结论如下

秦直道是由秦林光宫 (汉代改为甘泉宫。位置略有变化,在今天淳化县北梁武帝村) 沿子午岭主脉向北行, 经旬邑县石门关, 黄竣县艾篙店, 陕、甘两省交界处的五里墩至黄陕县兴隆关(沮源关)后,沿子午岭主脉西侧的甘肃省华池县东, 至铁角城,又直北经陕西省定边县东南,复折东北方向达内蒙古乌审旗红庆河,东胜县(今天的鄂尔多斯市)西,即秦九原郡治所九原县。

这个是秦直道西线路径的说法。

后来有位画家叫靳之林,沿着秦直道作画后有了新的看法,他认为,“秦直道至陕西黄陵县西境后,是沿子午岭东侧的富县、甘泉、志丹、安塞而去, 大体沿子长 县北境、 榆林县西境至内蒙古包头市西”

我们先看下地图吧。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3)

秦直道西线示意图

这张是史念海教授考察的西线路径整体示意图。我们做下局部放大再看下。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4)

秦直道西线局部示意图

秦直道沿着子午岭主脉西线,在定边县转向东北,穿过鄂尔多斯草原,跨过黄河后到达九原郡(汉的五原郡)。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5)

秦直道东线示意图

这个是秦直道东线的示意图,下面是局部放大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6)

秦直道东线局部示意图

东线也是从淳化县北梁武帝村出发,不过是沿着子午岭东线向北,经过陕西省富县后到达上郡(榆林市),过长城后到达乌审旗东侧,继续向北穿过鄂尔多斯草原和黄河到达终点九原市(包头)

我们看下两条线综合在一起的示意图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7)

秦直道综合示意图

仔细看过前面讲战国赵王时候示意图的朋友不难发现,秦直道的东线与赵王准备攻打秦国的路线是重合的。也就是说,按照东线的理论,秦直道是在战国时代原来就有的大道之上扩建的

上面就是目前业界的两种观点,有趣的是历史地理学者大多认同西线的结论,而认同东线的是考古学者。

历史地理学者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进行考量,认为文献中记载的历史事件中,很明显是有两条路,一条是秦始皇新修的“秦直道”,另一条就是原来的大道“驰道”。根据来自《史记》中,秦二世赐死扶苏、囚禁蒙恬的事件中,秦直道并没有经过“上郡”而得出的结论,如上图所示,东线的秦直道是路过上郡的。而持“东线”论的学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东线遗迹的路基要比西线路基更加宽厚结实,符合秦直道作为“古代高速公路”的特点。双方各执一词,且都有理有据。

我们不妨看张图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8)

匈奴骚扰路径示意图

上图要表达的区域太大,大家可以点开放大看。绿色箭头所示是我们上篇文章中匈奴人的骚扰路线,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来,秦直道西线的位置正好卡住匈奴人从西线进入关中盆地最近的那条马莲河谷通路(请参考上篇文章中西部防御介绍)。同时直道上密布的烽燧、驿站,对匈奴人无论从西面还是北面进入关中盆地,都将面对强大的威慑。而反过来看,汉军同样可以以秦直道为中轴,马莲河道和洛河河道为两侧,从关中分三路出兵,御敌于千里。所以我赞同的j结论是,西线秦直道应该是秦始皇所建,而东线只不过是赵国时候的那条驰道

很可惜的是秦始皇并没有等到秦直道发挥作用就驾崩了,不过“随秦制”的西汉自然没有放过对“秦直道”的利用,我们看下上图,红色部分代表着汉军的防御部分,秦直道相当于一条可以快速推进的移动军营。据学者统计,在秦直道沿线,陕西境内有烽燧遗址23座,而甘肃境内竟然多达125座,一千公里左右的秦直道,在陕甘两省境内就有烽燧150座左右,平均分配的话五六公里就是一座烽燧。烽燧的作用类似长城上的烽火台,可以快速传递军情,秦代烽燧为圆锥体形状,汉代改为方锥体,高度达六米左右,通过“辟梯”爬至烽燧顶端点燃烽火来传递情报。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烽燧,也是通过各种方式在顶端燃放烽火。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西汉初年汉王庭的控制范围

西汉初年,百废待兴,按照《史记》所载“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皇上出行都凑不起来四匹同花色的马,将相们都乘坐牛车。朝臣每天坐着牛车去上朝,想想也是一件奇观了,不过可以看出来汉初的拮据和困难。而此时匈奴人却处于快速上升的时期,曾号称“控弦三十万”。面对日益强盛的匈奴人,年轻的汉帝国能应对吗?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9)

匈奴人攻破萧关示意图

恰恰是秦始皇修建的“秦直道”在此时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上文提到过在文帝时期,匈奴人有一次曾攻破萧关,杀害了北地郡守将。匈奴人在萧关盘桓了一个多月,汉军赶到的时候,匈奴人就撤走了,如上图所示,匈奴人攻破萧关,将“朝那”(古地名,萧关处治所)守将杀死,并放火烧了皇帝的行宫“回中宫”。不过这期间,有两支候骑(巡逻兵)曾“至雍甘泉”雍就是“雍城”,在陕西省凤翔县南,是秦人的祖源地,而甘泉就是秦直道的起点“甘泉宫”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10)

匈奴起兵地带雍城和甘泉宫

上图是匈奴候骑抵达雍城和甘泉宫的示意图,文帝“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甯侯魏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大发车骑往击胡”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秦直道的存在,西汉在秦直道沿线布置的大军,随时可以沿着秦直道返回京畿。

“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从数量来看,这次算是大举进攻了,从匈奴人的行动来看,匈奴人应该是窥伺甘泉宫。但他们为什么绕道宁夏平原走清水河谷而不直接穿过陕北高原,按照距离来说,完全可以走子午岭两侧的马莲河谷和洛河河谷。至少要少走150公里之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子午岭上这条“秦直道”,秦直道150个烽燧,十几个关隘和兵站,对长途跋涉的匈奴骑兵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威胁,随时汉朝大军就可以从岭上冲下来,给匈奴人致命一击。在河谷中的匈奴人俨然成了瓮中之鳖,范了兵家大忌。长期与中原人作战的游牧民族都有着令人吃惊的军事天赋,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天生的军事本能。后世的成吉思汗就是典型。匈奴人不远千里绕道六盘山下的清水河谷,虽然对萧关一线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烧毁了回中宫。但对汉帝国的京畿地区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失,这归功于秦直道强大的威慑和军队运转能力。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11)

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也曾占领河套地区,但通常都是短暂停留就撤至长城以北,也是因为这条秦直道的原因,直插九原的秦直道随时可以将汉军带到他们面前,让他们不得不小心,以防遭遇灭顶之灾。汉王朝很清楚秦直道的作用,对于直道的保养也是不遗余力。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12)

秦直道周边关隘城池

这张图估计在手机上看有点长吧,如上图所示,所以虽然秦直道地处高原野岭,汉王朝在直道两侧也设置了大量的各类城池和军事机构,直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从上文我们知道,北地郡在秦直道的护佑下,匈奴人对北地郡的侵扰难度非常大,匈奴人宁可绕道清水河谷,也很少直接南下侵犯北地郡。所以上郡的肤施城成了匈奴人南下的最远区域。根据史籍所记,汉初时候,匈奴还曾经若干次南下骚扰上郡,个人觉得,研究历史是离不开地理的,没有地理环境的支撑,很多历史事件解读起来很困难,所以我们还是先看下上郡所处环境的地图。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13)

上郡环境示意图

主要在手机上阅读的文章的确有很多局限,尤其示意图这里,看头条上有些前辈示意图做的非常好,本人也是学习中。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来什么呢?

上郡东侧就是黄河以及吕梁山脉,西侧是以长城为线(为了图片简洁,我这里将长城去掉了,基本就是紫色那条边界线位置),外边就是秦直道了。我们上文有提过汉初的经济情况,连朝堂大员们都只有牛车可乘,皇帝都凑不齐同色的马,说实话,汉朝初年汉庭实在没有力量对黄土高原北部以及鄂尔多斯草原一带进行控制。所以那条红色点划的线就是汉朝在河套地区能够控制的北线。这不意味着过了这条线就是匈奴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事实上他们并不存在固定的区域范围,但王庭还是有的,我们后文讲述汉匈战争的时候会详解(那部分是最精彩的高潮部分,好期待哦)。而汉庭有限的财力,重点放在了关中平原的防守上,我们前面讲的萧关,以及大散关、武关、函谷关,北部甘泉宫一带秦直道附近的关隘,还有铜锁关。是西汉初年重兵布防的地带。上郡以及云中一带防御力量并不强。所以上郡、云中、代郡几个边郡是匈奴人经常骚扰的地方。而位于河南地边缘的上郡自然成了匈奴人眼中的“肥肉”。我还是上下地图吧,这样会更容易理解些。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14)

北部三郡示意图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15)

关中防守示意图

由于山西高原群山的存在(我选择的是地形作为底图,大家应该能看出来),上郡、云中郡、代郡被分割成孤岛,狡猾的匈奴人常常声东击西,这点对于汉朝是很头疼的。后来西汉实行的屯兵制就是为了解决边境诸郡的防守问题,这是后话了。看史籍上的记载(我这里参考的史籍主要是《史记》和《汉书》),匈奴人扰边主要发生在文帝时期,我们都知道,汉文帝入主未央宫之前他的封地就是代郡,印象中很偏远吧?实际上就在晋北冀西一带。按理说,文帝对匈奴人应该是很了解了,但的确是国力有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文帝以休养生息为国策,对待匈奴人扰边也是无可奈何,不过秦直道烽燧的信息传递作用还是很大的,看史籍上只要发生匈奴人入境的情况,关中地区马上就“备寇”“寇”是古人对周边游牧民族的贬称,也对农民起义等反抗持此称呼,反正不顺从我的就是“寇”,成王败寇是也。这期间赵王等的投匈叛国,也是让文帝一朝焦头烂额,不过还好挺过来了,谥号“文帝”的皇帝都不白给,都几乎是国家开始强盛的根基,后世的隋文帝,盛唐的辉煌离不开他打下的基础。景帝一朝吸取了文帝的教训,“自是之後,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终孝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用和亲和通关等政策安抚住匈奴人,所以终景帝一朝,“时小入盗边,无大寇”。这为汉武帝强势出击,将匈奴漠北王庭踏于脚下,乃至“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谓忘战必危就是这个道理,彪悍的匈奴人自此开始走向衰落。

历史上的匈奴入侵(雄关大道真如铁)(16)

其实还想把史籍中匈奴犯边的记载进行下解读,有时候单从一本史籍中去看某件事容易很朦胧,《史记》中记载匈奴人骚扰上郡通常只有一句“入上郡”,如果结合其他史籍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情况,有些事情会更清晰。材料我已经都准备好,但越写越多,这篇文章还是到这里结束吧。前期这些内容或许有些枯燥,不过了解一件事情的本源,必须得很清楚这件事情的背景及前世情况。酒香不怕巷子深哈,敬请期待后面汉军喋血大漠的波澜壮阔吧

结语:本文重点讲了秦直道的前生后世,我们可以看到秦直道在汉朝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实上秦直道一直到清朝前期还在使用,不过这中间有过翻修和重建。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我们祖先的伟大,只用了两年多,一条横亘黄土高原南北的高速公路就建成了,不能不说秦直道是我们祖先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非常绚丽的一笔。

后面补充下,我看很多作者的文章结尾会注明引用了哪些文献,说实话,除了历史典籍,我有时候很难搞清楚自己引用了谁的论文观点,通常都是读明白并认可以后在写作的时候直接总结,回头再去找出自哪里有些让人烦躁,所以我不去注明了,如果用到某位老师的观点,向您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