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中,为了让长歌成长,编剧给长歌安排了2个人生导师,其一是一位军中职位不高的军官,能在多人被“太子之玺”迷住的时候,仍然坚持心中正义的沈都尉。

在幽州,庐江王和王将军被“蛊惑”(其实他们的本义就是造反),阿诗勒部小可汗亦想狭太子之玺以令大唐蒙羞,而正是这位沈都尉,在听了长歌的蛊惑后,明明白白地告知长歌:在真正心中无愧的人的心中,太子之玺只是死物,长歌持有它并不足以调动千军万马,只有心怀鬼胎的人才会被此物勾引,沈都尉算是教会了长歌正义。所以长歌才会将太子之玺归还。

长歌行讲的哪个朝代的故事(长歌行何其有幸)(1)

相对比第一位人生导师,长歌遇到的第二位人生导师,可谓是浓墨重彩。

初入朔州,乍见繁华景象时,长歌还是有些疑惑的,本以为朔州多年来饱受战火纷扰,百姓能有口饭吃便是不错了,又怎么有堪比长安的繁华。

对于这位前隋降将,长歌了解得并不多,但是长歌最初想的不过是利用公孙恒的身份,以及手中的兵马,如果这位刺史更得人心的话,那对于长歌来说也是利大于弊,毕竟得到了这位刺史的支持,那就相当于是有了一州之力。

作为国家官员,可能公孙恒并不是一位好官,隋朝大一统后,二世而亡,建朝不过38年矣,李唐的崛起,是时势也是命运。(剧中公孙恒身边的秦老,一共侍奉过5任主公,照他的话说,皆是有大气运的人)

在那个年代,是个官员就像当皇帝,拥有一州之力完全可以自封为王了。但是公孙恒并没有这么做,在李唐面前,他没有拥兵自重,也没有顽抗到底,作为一任国家官员,公孙恒可能并不合格。

自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为父母官,公孙恒可谓千百年来少有。乱世年代,众人想到的皆是自己的荣光,不提别人,便是剧中的行军总管司马图作为大唐朝廷命官,在阿诗勒部入侵时想到的,既不是国土,也不是百姓,想到的也只有他自己。国土、百姓都是用来交换的筹码,是他日后在阿诗勒部继续荣华的保障。

长歌行讲的哪个朝代的故事(长歌行何其有幸)(2)

阿窦本意是想要求援军,出城后才发现,代州已被屠城,无一幸免。这大概成了压倒公孙恒的最后一根稻草。己命重要,还是百姓能够安然地活着更重要。

朔州的百姓何其有幸,在乱世,能遇到这样一位父母官,为了他们可以活着,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项上人头。哪怕屯田被毁,但是活着就有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是可惜了百姓了解得少,所以才会以为是长歌背叛。

朔州刺史公孙恒,这是长歌自离开长安后,遇到的第二位人生导师,他教会了长歌大义。

长歌行讲的哪个朝代的故事(长歌行何其有幸)(3)

家国天下,热血少女成长剧,可能必然会有“工具人”作为其人生导师,但是《长歌行》这部剧中,这些“工具人”这2位人生导师,又都那么真实并现实。

不由想到我们现在,大概才是最幸福的,不受战争侵扰,不被压迫,不必担心战火毁了我们的家园。虽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都有解决的希望。

活着,活在当下,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