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何为君子之勇(子曰仁者不可陷也)(1)

子曰,仁者,不可陷也,不可罔也:《论语》新言“雍也”之二十四,萝卜/摄影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弟子。

宰我问孔子,如果遇到一个仁者,你告诉他,井里有“仁”,您说他会不会跳下去?

孔子说,你怎么有这么个古怪的假设?君子当然可以过去,到井边看个究竟,但你让他跳下去这种事情,让其自陷困境这种假设,很不靠谱!仁者、君子这类人你可以从你的出发点去糊弄他们,但可千万别当他们是愚人,他们自有主见,这种似是而非的假设和场景,是不会有什么合适的结论的。

所谓“仁者”,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他老人家多有谈及。而“仁”更多是“仁者”内在心理变化后外现出来的言行。“仁”与“不仁”不是旁人的评判,而是“仁者”自己身体力行,身心合一后展现出来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具体行为。

“里仁”篇中,“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仁”只有在实施者才能体会到,和有取舍。

同样是“里仁”篇中,“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者”才能判断一个事物的好坏与利弊得失。

一个“仁者”被“别人”告知,井里有“仁”,这个“别人”是仁者吗?大概率不是。那不是,这个“别人”有什么权威说让某个“仁者”跳井里,就“杀身成仁”了?无稽之谈。

“仁”不在外,在内。不在假设的某种考验,在自己的真知灼见!而这种真知灼见与仁心仁行,不是“仁者”,怎样能辨别并实现出来呢?

所以,宰我的问题,是空对空的空中楼阁,如果他已是仁者,应该也问不出这话,仁者自知,不仁者,你让他跳几个井,也找不到“仁”啊!

萝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