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打开南京城西北面的金川门,放燕王朱棣的大军进入了南京,此次事件被历史记载为金川门之变。

燕王进城之后,南京城内一片慌乱,皇宫内燃起了熊熊大火,而大儒方孝孺静坐家中,等待被俘。

燕王朱棣的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因为朱允炆当上皇帝后,他施行的削藩政策让朱棣不满,于是朱棣以《祖训》:“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予已上书陈情,请诛奸臣,今少主为奸臣所蔽,恐不见答,则惟应以尔等往清君侧之恶”为由,以“清君侧”之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明朝几十万人火拼只死了几个人(大明第一硬骨头之死)(1)

他打的旗号是要诛杀蒙蔽建文帝的奸佞,而朱棣口中的“奸佞”包括太常侍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礼部尚书陈迪,文学博士方孝孺,御史大夫练子宁。朱棣攻破南京城后,也立马张贴榜单,缉拿他口中的29个“奸臣”,方孝孺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方孝孺静坐家中等待朱棣的抓捕。

城破不久,方孝孺就被朱棣的人“请”去了。

在这之前,由于方孝孺已经名满天下,朱棣身边的军师姚广孝,出于安抚天下士人的考虑,劝说朱棣不论如何都不要杀方孝孺。

朱棣将方孝孺捉拿下狱后,多次派人去劝说方孝孺归顺自己,但方孝孺不为所动。朱棣想利用方孝孺在读书人中的名气和声望,让士人都归顺自己,所以他“请”来方孝孺,让他为自己写登基诏书。

明朝几十万人火拼只死了几个人(大明第一硬骨头之死)(2)

方孝孺身穿孝服,大哭着来见朱棣。

朱棣虽心有不满,但他还是假意劝说方孝孺不要难过,他说希望方孝孺能像周公一样辅佐周成王。

方孝孺:“周成王在哪里?”

朱棣:“他(建文帝)已经死了”。

方孝孺:“为何不立建文帝的儿子为皇帝?”

朱棣:“国家需要一个年长的君主。”

方孝孺:“为何不立建文帝的弟弟为皇帝?”

朱棣:“这是我们的家事,请先生不要过多操心。”

随后,朱棣让人拿来了纸和笔,要方孝孺给他写登基诏书,但方孝孺不肯写,还将笔和纸扔在地上,他大哭了起来,骂朱棣道:“死即死,诏书不可草。”宁肯死,也不会为朱棣起草诏书。

这惹怒了朱棣,朱棣威胁方孝孝孺:“难道你不怕被诸九族?”

硬骨头的方孝孺,根本不惧朱棣,他回怼道:“诛我十族又奈我何?”这激怒了朱棣,他让人割下了方孝孺的嘴巴,场面十分血腥。根据野史记载,朱棣当着方孝孺的面,杀了方孝孺的族人、朋友和门生,但方孝孺始终不为所动,杀杀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时,方孝孺才掉下了眼泪,但他弟弟方孝友反劝他:“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方孝孺不应为此伤心。

明朝几十万人火拼只死了几个人(大明第一硬骨头之死)(3)

最终方孝孺的十族,873人被朱棣诛杀,这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被诛杀十族之事,也体现了朱棣的凶残。

方孝孺是大儒宋濂的学生,宋濂称赞方孝孺为“孤凤凰”,但朱棣的军师姚广孝,对他的评价更准确,他说方孝孺是“读书种子”,就是方孝孺读书特别厉害。不过方孝孺不仅只是读书,他还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即古代文人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方孝孺主张的是“仁德治世”,这不符合朱元璋的执政理念,而且与朱允炆的执政理念很契合,所以他受到了朱允炆的重用,并成了朱允炆重要幕僚。

但文人从政,容易会掉入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的陷阱之中,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后,方孝孺和他的“门生”朱允炆,不是一心一意的想办法对付朱棣,反而在研究修建省宫殿,给城门改名字,计划恢复井田制这些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当朱棣渡过长江后,朱允炆才从恢复周礼的梦中醒过来。

明朝几十万人火拼只死了几个人(大明第一硬骨头之死)(4)

在都城面临威胁时,不少大臣也劝说朱允炆弃城逃走,这样可保全自己,日后再召集天下兵马征讨朱棣,还能东山再起,但方孝孺却劝说建文帝应“君王死社稷”,这让建文帝错过了最后的机会。城破后,建文帝在熊熊大火中消失了,而朱元璋留给他的江山,则落入了朱棣之手。

方孝孺也没有逃跑,他在城破后静静的等朱棣来抓他,随后他表现出了一个读书人的气节,宁死不降,这样他被朱棣诛杀,方孝孺也被定性为了“奸臣”,方孝孺的一切也都成了永乐朝的禁忌,但好在明仁宗即位后,给方孝孺翻案了,明仁宗多次评论说,方孝孺、齐泰俱是忠臣。

方孝孺是个有问题、有人品、有气节的人,但他的谋略、治政才能一般,所以面对朱棣的叛乱时,他和齐泰等文臣都没有拿出好的对策,要比姚广孝差很多,这也是他和朱允炆不幸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