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了正月十五,又是一个热闹的高潮,舞龙灯、踩高跷,打太平鼓、吃团圆宴,这些传统的节目,让去年因疫情积压下来的热情得到一个释放口,从十三日各个村组就已排练,而天气正好,这个是个好兆头!

元宵节,其实是源于宋朝大臣李昉的一个马屁,大家是不是感觉怪怪的﹖在宋朝建隆元年的元夜,刚当了皇帝不久的赵匡胤登上了宣德门城楼,只见万家灯火、箫鼓间作、士女欢会、车水马龙,好一派繁荣盛世!

正月十五踩高跷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1)

宋太祖赵匡胤见此情此景,万民喜乐、欣欣向荣,心情很好,于是问身旁的大臣李昉:“李昉,现在比五代如何?”李昉寻思这正是溜须拍马的一个好机会,立即回答说:“民物繁盛,万民欢腾,比五代好数倍!”

赵匡胤听了很高兴,想新成立的大宋朝,刚平定南唐,又讨伐荆湘、四川,也该庆祝了!那时还没阅兵式,于是赵匡胤下令:上元节时开放十八、十九两夜,纵士民行乐。从此,这个法定节日就成了两宋的惯例。

有太祖皇帝的“纵士民行乐”的最高指示,各地官府破例开放各项禁令,就连女性也离开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平日生活。于是男女青年就有了与情人相会的机会,这样产生了不少爱情故事,也就有了情人节!

后来经过各代文人的加工,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正月十五踩高跷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2)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一日的夜晚,天上是皓月高悬,人们在地面上点起万盏彩灯,以示庆贺。并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焰,还要到大街上去猜灯谜、遇友人,与家人团聚、共吃元宵!

到了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因为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是一项盛大的活动。司马迁后在创建“太初历”时,就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个信仰的说法,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时间,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汉代是一天,唐代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元宵节的活动历代以来是有很多,有元宵灯会猜灯谜,有吃元宵、祈福,有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有舞狮子舞龙灯、打太平鼓等等许多活动,玩得你是开心喜乐、兴奋开怀,不过还有些头重脚轻、腰酸背痛!

正月十五踩高跷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3)

一、元宵灯会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南京城内就举办过元宵灯会,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慢慢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

东晋、南朝时期,南京城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达官贵族和豪门名士,每到元宵节,他们也效仿宫廷,张灯结彩。东晋诗人习凿齿有诗《诗灯笼》描写当时张灯的情形。

隋炀帝时期,洛阳城宫城正门端门的布灯习俗,端门灯火盛极一时,流光溢彩。端门是隋唐洛阳城皇城城的正门,历史上有有名的元宵节端门灯火,即是发生于隋唐洛阳城的端门,端门灯火的发起人是隋炀帝。

《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610年)元宵,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唐代每年灯节这天晚上,洛阳城皇城前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是人山人海。唐朝虽经过由兴盛到衰弱,但每年的灯节,依然是兴盛不衰。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用于祭祀孔子的至圣文宣王庙(今南京夫子庙)在南京建成,秦淮河河畔也成为览胜佳地,夫子庙地区的灯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南宋的皇帝对灯会也非常支持。每年元宵节的二鼓时分,皇帝就乘着小车,带领宫人到宣德门上观赏鳌山。鳌山是在灯市的中央位置扎盖起的一座如鳌形的高台,上面悬挂有数百盏花灯。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提倡灯节这一盛事,并将京师南京的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秦淮灯会在这一时期进入到发展高潮,朱元璋每年都花费众多人力、物力、财力,制作相当数量的彩灯,以吸引民众参加规模宏大的元宵灯会。

明朝洪武五年(1372)元宵节,更是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朱元璋还是一位制作灯谜的高手,由此促进了元宵灯会内容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

明朝永乐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并继续张灯结彩,营造节日气氛。三年后又下令在南京故宫午门外,集能工巧匠筹办灯会,精心扎制鳌山“万岁”灯,并且与民同乐。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清末。

正月十五踩高跷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4)

二、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中国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正月十五踩高跷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5)

三、祈福

元宵,是指新春第一个月圆之夜——农历正月十五晚,为中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亦称“上元节”。莆仙各地到处建有宫、庙、社、坛,每个里社均按古时划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称为“元宵心”。还有“总元宵”、“末夜灯”等活动,系较大社庙集中举行的大型元宵绕境活动。

元宵期间,所在村的宫社张灯结彩,摆斋菜、设“宴桌”、叠糕果、搭桔塔,乡民们抬菩萨神像行傩。家家户户厅堂摆设香案,焚香放炮,化“贡银”,烧柴草,祈求来年日子更红火。是夜,游灯、摆棕桥、跳傩火、舞龙戏狮、演大戏,通宵无眠。元宵期间民俗活动形式各异,体现出莆仙文化所独有的强烈内聚力和乡土气息,是真正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狂欢节”。

正月十五踩高跷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6)

四、踩高跷

踩高跷,是中国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正月十五踩高跷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7)

五、舞狮子

舞狮子,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地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正月十五踩高跷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8)

六、灯会传说

1、天帝降火

很久以前,凶禽猛兽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猎人给射死了。天帝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实在不忍心看到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犹如头上突然响了一个焦雷,吓得面如黑色,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几天,终于有个智者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搞得是烟雾燎绕,如同着火了。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没被天帝的火烧死,大家成功逃过了一劫,从此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自觉悬挂灯笼,放起了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同时也是希望用这一个行动来送走一年的所有灾难,迎来一年的幸运美好!

正月十五踩高跷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9)

2、玉帝喝酒之祸

在很久以前,本来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突然有一天,气候大变,城内是洪水泛滥,城外是田地干旱,这个灾难十分反常,是从来没有过的,大家以为是得罪了那一位神仙!

原来是王母娘娘请玉帝去赴宴,玉帝一高兴,喝酒就喝得是酩酊大醉。宴后玉帝就回宫办事,却把雨簿错写了,原先是城内雨三分,城外雨五分,玉帝写反了,酿成大祸。

青龙得知此事,便偷偷去天宫,把雨簿的计划改了回来,人间慢慢就恢复了,玉帝酒醒后,知道自己把雨簿写错了,想去改正,可怕重臣说自己做事不慎,只好将错就错。

后来玉帝去看雨簿时,发现雨簿已被改了,心中不由大怒,就杀了青龙,青龙被杀后,变成神鸟,在宫外喊冤。玉帝心中惭愧,每年元宵时候都要舞青龙,以示自己错了!

正月十五踩高跷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10)

结束语

正月十五闹元宵,舞龙灯、踩高跷,打太平鼓、吃团圆宴,这是几千年留下的传统,时间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一切的习俗变得更好更美更方便,龙灯狮子是一只又一只,锣鼓喧天、炮竹齐鸣,乡镇县城到处是人来人往,大家是喜乐开怀,高兴极了!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1.2.25.21:45

正月十五踩高跷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