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种海参的吃法(美食原来海参最初的名字并没有那么高大上)(1)

初名叫土肉 古人烤着吃

清代郝懿行《记海错》“土肉”条里有这样的记载:“李善《文选•江赋注》引《临海水土异物志》曰:‘土肉,正黑,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余案:今登莱海中有物长尺许,浅黄色,纯肉无骨,混沌无口目,有肠胃。海人没水底取之,置烈日中,濡柔如欲消尽,瀹以盐则定,然味仍不咸,用炭灰腌之,即坚韧而黑,收干之犹可长五六寸。货致远方,啖者珍之,谓之海参,盖以其补益人与人参同也。《临海志》所说当即指此,而云有三十足,今验海参乃无足,而背上肉刺如钉,自然成行列,有二三十枚者,《临海志》欲指此为足则非矣。”

原来,海参最初的名字并没有那么高大上,而是非常接地气的,叫“土肉”,做法也比较奇葩,“炙食”,海参是难以入味的,很难想象烤出来的海参会是什么味道,这也许是自三国吴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首次提到海参之后,历代少有述及的原因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没有海参的词条,稍后的谢肇淛的博物学著作《五杂俎》首次以“海参”名之:“海参,辽东海滨有之,一名海男子,其状如男子势然,淡菜之对也,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曰海参。”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对海参的药效才有详尽记载,认为其“味甘咸,补肾经,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清代王士稹《香祖笔记》也说:“海参得名亦以能温补故也。生于土为人参,生于水为海参”。由“土肉”而“海参”,这是一次华丽的转身。

海参最初的名字并没有那么高大上,而是非常接地气的,叫“土肉”(资料片)

海参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中国有100多种,其中20种可供食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仿刺参最为有名,是珍贵的海产品,经济价值极高,被称为海参之冠。仿刺参属刺参科,体长20-40厘米,体圆筒形,口和肛门位于两端,口周围具有环状触手20个,用于捕食或掘穴。肛门可兼呼吸(海参纲动物消化道长管状,在体内回折,末端膨大成泄殖腔,由此分出一对分支的树状结构,称呼吸树或水肺,为海参特有的呼吸和排泄器官)。皮下筋层发达,体壁具结缔组织及5束肌肉,可使身体伸缩蠕动。背面有4-6行圆锥形肉刺,刺参之名由此而来。体背面为黄褐色,腹面为黄褐或赤褐色。腹面平坦,管足密集,末端具吸盘,可用来爬行,也可吸附岩礁上。郝氏说的“今验海参乃无足”,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可能他看到的都是干刺参,没看过活刺参,所以对其管足不太了解。

刺参喜欢栖息于水流缓稳、海藻丰富的礁岩底和细沙海底,大叶藻丰富处更适合其生长。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底栖硅藻等为食。刺参爬行的速度与蜗牛有一拼,它自保的主要手段是可以像变色龙一样改变体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另外它的样子看上去像海里一些有毒的软体动物,也可以让一些不怀好意者敬而远之。

刺参最主要的天敌就是铁脚蟹,情况紧急时,刺参会舍车保帅,把内脏从肛门排出,自己趁机逃走,过个50天左右新的内脏又长出来了。刺参的再生能力还不止此,有时它被天敌吃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身体经过3-8个月的修复,又可完好如初,这与蚯蚓把自己剁成四截凑一桌麻将相比有所不足,但也足够神奇了。

100种海参的吃法(美食原来海参最初的名字并没有那么高大上)(2)

一年两眠 春秋宜捕

现在野生的刺参越来越少了,而人们对刺参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所以现在人工养殖刺参的很多。

在黄县(今龙口)海域,养殖刺参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深水中,要投入石块或水泥制作的人工礁石,然后用人工培育的刺参苗底播增殖。一种是在近岸浅水中,用石头砌起一个个石圈,叫“海参池儿”,留好进水口和出水口,以便潮涨潮落时海水自由通过,里面也要有足够的礁石,再放上刺参苗。这两种养殖方式都不用投喂饵料,任由刺参自由采食,实际上与野生刺参没什么区别。

有的动物有冬眠的习性,刺参却是一年两眠,夏天水温超过20℃时,刺参就趴在石下或礁石缝中夏眠,至秋方醒,这是因为刺参靠捕食小生物为生,夏天海面水暖,这时生活在海底的小生物,纷纷到上层水域进行一年一度的繁殖活动,而栖身海底的刺参不会游泳,只好藏匿石下行龟息大法。到了冬天水温降低,刺参又开始冬眠,一年眠两次,生长自然就缓慢,营养物质积累得就多,这也是刺参身价昂贵的原因之一吧。

100种海参的吃法(美食原来海参最初的名字并没有那么高大上)(3)

捕捞刺参最好的季节是春季的四五月份和秋季的十月底到十二月份,这时的刺参最为肥壮,大的有一两斤,捧在手里颤巍巍的,最大的刺参有六七斤的,跟个小枕头一样。正如郝氏所说,捕捞上来的鲜刺参如不及时处理,就会“濡柔如欲消尽”,这是因为刺参离开海水后,体内会产生一种分解酶,从而发生自溶现象,用黄县话说就是“化喽”。所以刺参绝大部分是以干货的形式运输和销售的。

制作干刺参要先煮一下,以便脱水、定形———刚捞上来的刺参要劐开肚儿去除内脏,然后放淡盐水里煮四十分钟左右,再用盐培起来,放置四五天,这时的湿参称为拉缸盐海参,现在有冰柜,可以速冻保存,过去都是拿太阳底下晒干,这就是传统的老淡干海参了,通常要二十斤鲜刺参最终才能晒出一斤。

干刺参论“头”,一斤二十几头的刺参属于顶级的了,四五十头的发出来个子也不小,一百多头的算是小的,价钱便宜,吃着也挺好。

刺参浑身都是宝,煮过刺参的水不要倒掉,收集起来腌咸菜,腌出的咸菜有一种别样的鲜香。刺参肚子里的东西也不能扔掉,它的性腺部分俗称“海参花”,又称“海参子”,卖的比海参贵一倍,带水都要二百多一斤。只有春天的海参才有海参花,并且不是所有捕捞上来的海参都有海参花,要四年以上性腺成熟的海参才有,所以素有“参中黄金”之称。

海参肠子也不能扔,里面有点泥沙,耐心洗净了,打上几个鸡蛋炒着吃或是蒸着吃,也是非常有补的。

100种海参的吃法(美食原来海参最初的名字并没有那么高大上)(4)

海八珍之代表 滋补尝鲜都好

山东刺参占全国产量的六成,绝大部分产在胶东,胶东人不仅会捕捉、养殖海参,更会吃海参。明清两代,胶东籍厨师大量涌入京城,带去很多以海鲜为特色的菜肴,京师人称之为“胶东菜”,其中海参名菜有虾子海参、金钱海参、鸡腿扒海参、蹄筋扒海参、海参全家福、葱烧海参、蟹黄海参、肘子海参等。所谓的山珍海味,海参就是“海八珍”的代表,“参翅席”“燕鲍席”都是当时高档酒席的称谓。清末北京的鲁菜馆子都把葱烧海参作为头牌菜,大葱和海参都来自山东,是最能代表山东味道的一道菜。

海参性温味甘,补肾益精,养血润燥,具有很高的滋补作用。根据现代营养学分析,海参含有50多种活性物质和微量元素,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按照流行的说法,海参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海边渔民都说,立冬之后,每天一只海参,提高免疫力,一个冬天都不感冒,这就是所谓的“冬令进补,春天打虎”吧。

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交通发达了,人们已不再仅仅把海参当作滋补品,也不再限于食用干海参,而是把它当成海鲜来品尝。黄县海边最喜欢的吃法是“杀生”海参,就是把海参切成丁,和黄瓜丁一起用辣根拌了,海参艮揪,黄瓜脆爽,那滋味,怎一个鲜爽了得!

100种海参的吃法(美食原来海参最初的名字并没有那么高大上)(5)

海参养殖地 图 / 鞠川江

其实凉拌海参早已有之,袁枚《随园食单》“海鲜”条下有“海参三法”:“海参,无味之物,多沙气腥,最难讨好。然天性浓厚,断不可以清煨也。须检小刺参,先泡去泥沙,用肉汤滚泡三次,然后以鸡、肉两汁红煨极烂;辅佐则香蕈、木耳,其色黑也。大抵明日请客,则先一日要煨,海参才烂。常见钱观察家,夏日用芥末、鸡汁拌海参丝,甚佳。或切小丁,用笋丁、香蕈丁入鸡汤煨作羹;蒋侍郎家用豆皮、鸡腰煨海参,亦佳。”这里讲了海参的三种做法,一为煨焖,一为作羹,一为凉拌。不过《随园食单》里凉拌用的是泡发海参,而黄县杀生海参用的是刚从海里捞上来的鲜活海参,其口感滋味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黄县有道名菜叫“海参肘儿肉”,以前用的是刺参和猪后肘肉,现在为了节省成本,改成用“海茄儿”了。海茄儿属芋参科,是光参的一种,体形和颜色都很似地瓜,因此这种海参被称为“海地瓜”,干制后与海参比较相像。我们这里吃的海茄儿大多来自东海,所以又称为“东海乌参”,其价格比海参要便宜得多。饭店里常见到的一道菜“乌参炒香菜梗”,用的大多也是海茄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