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造青年发展样板 全域高质量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作者:团金华市委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精神,落实团中央等17部门关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相关要求,金华准确把握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区域性特点,构建“3 9 N”青年发展体系,紧扣“青年争先、青年安居、青年乐业”三大可感知图景,实施青年发展九大行动,找准N项突破性抓手,推动青年工作体系化和现代化变革,为高质量推进“两个先行”贡献青春力量。

突出青年优先发展

重塑城市发展理念

健全推进机制。青年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最根本的是让青年发展的优先权在城市中全方位体现。金华坚持党管青年的原则,有效统筹涉青部门力量,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市县两级“十四五”青年发展规划,建构青年发展指标体系,出台《全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常态跟踪、定期督导、双月评价等工作机制,推动各项涉青工作在基层落地落细落实。

打造青年IP。探索与青年需求相适应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升城市青年文化品位。重点建设金义主轴青年发展号专属列车、青年人才主题公园、青年创业创新谷、青春里等系列充满青年气质的十大城市标签,打造展示青年发展城市窗口,建强青年喜爱的城市IP,营造浓厚氛围。

重塑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城市更新“4321”行动,充分考虑青年学习、生活、工作需求,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公共服务,把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全过程。适应青年消费心理,拓展文化创意屋、网红打卡点、文创集市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消费新场景80余个,大力发展以青年为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青年经济,更好地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

构建立体帮扶机制

解决青年急难愁盼

强化政策保障。着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就是要让青年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城市对于青年的支持与帮助。团金华市委以青年需求为关键导向,建立精准化、系统化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出台2022年金华十大青年民生实事,青年保障性租赁用房、青年就业、青少年公益托管等市县两级11项涉青事项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市民问政》栏目专题讨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市县两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先后出台50多项政策支持青年,重点打造浙中文化、教育、医疗三大中心,助力青年成长发展。

抓实基本单元。以社区为单元,根据“三年创百”目标,大力开展“青年友好型社区”创建。聚焦青年婚恋、就业、住房等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涉青资源下沉,建强社区服务青年体系,打造“红色青年管家”“15分钟公益托管圈”“青年议事厅”等载体,扎实开展“亲青恋婚恋交友”“就在金华青企招聘”“青年志愿者进社区”“青年圆桌会”等系列活动逾千场,提升青年获得感、幸福感和基层治理参与度。

金华城市幸福感(城市与青年共发展的金华乐章)(1)

关注重点群体。针对金华是市场大市、快递物流大市等特点,重点建成1000个“小哥驿站”,承接“亲青小哥在线”应用省级试点,为全市小哥发放免费新冠保险超1.9万份。常态化举办青年企业家、青年科技工作者发展论坛,扩大青年英才储备库,促进会员之间跨区联动、业务合作和资源共享。出台金华青年聚力经济稳进提质八大行动,让大学生、中小企业主、新市民、新业态新就业等青年群体享受城市发展成果,感受城市友好氛围。

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护航青年成长发展

加速集聚人才。支持青年创业就业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团金华市委常态实施“双龙计划”等系列人才引育工程,全国首推“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出台“双龙引才”新政20条意见,构建“6833”人才服务体系,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首设青年人才联络站,成立浙江省首支人才基金。连续3年新引育大学生超1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超10万名,形成青年人才加速集聚态势。

持续深化培育。大力实施“百名青年企业家、千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培育工程,建成百个“青年众创空间”。深化“青年创业伙伴计划”,及时兑现青年人才就业补贴、创业补贴、创业贷款、购房补贴等系列优惠政策,2018年至今累计发放大学生创业贷款5201笔、近3亿元,扶持创业青年超万名。

高效促进就业。以“就在金华”“智配直享”“就帮到底”等就业服务数字化平台为基础,设立“智选金华”大学生市民礼包。通过就业实习、直播荐实施“留在金华”“八婺金匠”“金蓝领”等就业帮扶和技能提升行动,帮助2.3万余名青年实现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机制,扎实推进社保参保扩面,切实维护青年合法劳动权益。

发挥青年独特优势

引领青年担当作为

投身共富实践。实施金华青年携手共富“四个一百”行动,组织青年企业家、青年科技工作者、金融青年、青年农村致富带头人各100名结对10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直接带动2023名青年回农村,通过现代农业、直播带货、美丽乡村建设等多种形式,拉动村集体增收致富、改善环境。在城区中心建成“新农飞地”10个,吸引215家乡创企业入驻,累计帮助销售农产品超5万斤,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283万元。

直面大战大考。紧急招募超5000名青年志愿者参与“4.15”“8.02”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常备“转运跟车青年志愿队”“‘最后一公里’青年爱心车队和心理辅导青年志愿队”等6支志愿服务队,共3200名青年保障应急志愿工作。

融入社会治理。以“青年议事厅”基层治理为抓手,重点实施普法宣传三年行动、“调小青”助力县级矛调中心建设、公益诉讼志愿观察员制度试点、“红马甲进网格”等项目23个,引领青年在平安综治、应急响应、普法调解、反诈宣传等方面奋揖争先,增强青年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

2

激发青年与社区双向促进 着力打造青年友好型社区

作者: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团工委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未来。金华市苏孟乡常住人口2.5万余人,35周岁以下青年约有1.3万人,占社区人口总数52%。湖海塘社区积极提升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以“共建、共治、共赢”为目标思路,构建团建综合体组织框架,培育青年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社区的同时提升自我能力,助推个人发展,让青年与社区双向促进,着力推动创建青年友好型社区.

以共建为基础

构建团建组织体系

近年来不断建设发展的湖海塘社区是个名副其实的年轻社区,目前辖区已建成滨江金色蓝庭、绿城海棠花园、保集湖海塘庄园等11个新住宅小区和1个缤纷汇商场,拥有健全的物业公司和业委会,物业服务团队和商圈里也以青年人居多。

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2022年以来,湖海塘社区针对辖区不同的青年群体专门成立3个团支部,即居民小区联合团支部、物业联合团支部和商圈联合团支部,同时联合驻区单位和共建单位团组织成立团建联盟,整合辖区各类青年组织团体成立青年联盟,构建起纵横交织、条块结合、互为支持的工作格局。

金华城市幸福感(城市与青年共发展的金华乐章)(2)

缤纷汇是湖海塘社区的一个主要商务综合体,辐射周边诸多小区,里面不但有餐饮商店,萤火虫公益服务中心、和悦未来社区智创空间等也坐落于此。为有效覆盖碎片化、流动化的团员青年,建立商圈联合团支部,让这里的服务从业人员、创客、快递小哥等青年人有了一个“新家”。

95后青年王南南是德信盛全物业服务有限公司金华分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小区的秩序工作。他所在的秩序组几乎全部是90后青年,加入团组织后,除了本职工作,平时他和同事积极参加社区和小区物业联合组织的社区治理、应急救护等培训活动。

小区每300-500户还配备一个“睦邻红管家”,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红管家”中35岁以下青年有28人,占了总数的八成。社区定期开展“红管家”接待日,组织物业人员走访独居老人,帮助居民清理地毯、陪同社区专职网格员走楼入户,建立服务档案,帮出差在外的居民照顾小猫,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贴心服务。

此外,湖海塘社区围绕“家-社区”理念,以全龄阶段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搭建团建综合体组织架构,充分动员辖区青年人为社区服务,依托五色海棠志愿服务组织,围绕理论宣讲、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公益集市、文艺演出、反诈宣传、关爱特殊人群等各类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以共治为关键打造凝聚青年阵地

疫情防控期间小区面临封闭式管理时,如何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如何进一步完善居民自治应急队伍?湖海塘社区邀请来自公益组织、媒体、企业、医疗机构和政府机构的10余位社区青年,以“小区从疫情中学到什么”为主题展开圆桌讨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青年是社区治理的力量之一,2022年以来,湖海塘社区组织辖区内50余名年纪轻、学历高、来自不同行业的青年人组成“青年智库团”,定期开展青年议事,就社区治理和社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建言献策。同时发动红领巾楼道长、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亲青老娘舅结对社区,不断扩充青年基层“智库”,为基层治理献计献策。

青年圆桌议事厅是开发区团工委2022年打造的社区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品牌化项目。通过社区团委搭建平台,社区青年共同参与社区基层治理,一方面成为青年团干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大熔炉”,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共青团服务基层治理的“大课堂”。

金华城市幸福感(城市与青年共发展的金华乐章)(3)

为了推动青年成长进步,不断提升自我,湖海塘社区利用团组织资源优势,搭建起多功能活动平台,开展各类适合青年参与的活动。海塘青年圆桌会、青少年“慧”成长空间、萤火虫公益服务中心、智创空间、青年自习室等各类青年阵地应运而生,面向辖区青少年提供团务服务。同时吸收社区、青年社会组织、有专长的青年志愿者,成立专业志愿服务队。持续推进“公益服务百人团”社群建设,打造青年兴趣社群,常态开展“共读一小时”读书活动,“百家宴”“童趣艺术亲子制作”“青苗课堂公益托管班”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社群活动。

以共赢为目标

提供优质服务品牌

2019年,邵雯从银行辞职后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开始从事跨境电商工作。由于家里就住在湖海塘社区,今年开始,她选择将团队搬到和悦未来社区智创空间,成为了这里的首家入驻创客。

此前,湖海塘社区联合开发区国资公司在缤纷汇4至5楼打造智创空间,主要为“互联网 ”电商企业、小微网络科技公司等提供初创平台,吸引有志青年到湖海塘社区创新创业。

“我们的团队比较年轻化,正好契合社区打造的青年友好型社区,希望我们在这个平台上能得到很好的成长和锻炼。”邵雯说。虽然现在还未正式入驻,但服务团队对她们的需求有求必应,她相信通过专业化团队提供优质服务,未来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创业青年来到湖海塘社区,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青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关心支持青年发展,就是增强社会活力、积蓄社会发展后劲。社区把提供发展服务与鼓励青年成才建功紧密结合,积极为青年提供筑梦圆梦空间,同时反哺社区,为社区发展增添新动能。

90后青年周亚伟是湖海塘社区居民,也是一名新金华人,目前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他利用自己的专长,为社区公众号建立、智慧门禁设置等提供技术支撑,助力社区智慧化建设,协助社区推进“社区微脑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四级微网格体系,积极创新开展“组织+网格”双覆盖工作。

7月,湖海塘社区数字保供驿站正式营业。驿站由三家沿街店面打通后形成,以便民惠民、建立持久稳定的应急物资保供为宗旨,同时为微网格长、志愿者参与社会志愿服务进行赋分,让他们可以在驿站换购商品。有创业需求的青年居民也可申请入驻社区五色海塘公众号线上商城,实现创业、服务两不误。同时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岗位,联动高校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居民。

3

“青春示范站”打造社区里的活力范

作者:团浦江县委

让团旗在社区飘扬,让青春在社区闪耀。近年来,浦江共青团以“党团共建、青春洋溢、同建同享”为目标,不断锻造“青春示范站”品牌,延展多彩青年志愿服务队,有力带动3大街道17个社区全员参与青春社区创建,有效覆盖1.5万余名青少年,串好“老中青力量同心圆”,打造青年与社区双向奔赴新平台。

青年扎根社区一线

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如何让喜欢宅家的当代青年走出家门?如何让青年主动参与小区建设?浦江共青团以问题导向为抓手,紧扣“让青年当主角”主线,推出“团青议事厅”,由年轻人组建的“志愿团、顾问团、观察团、宣传团”入驻社区服务圈,共计开展34场青年座谈会、56场宣讲,340余名青年为社区建设提出172条建议,采纳率达86%,获得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同时,团浦江县委积极搭建“青年微网格”,通过集结“社区青年 大学生 快递小哥”力量,让青年志愿者勇当服务社区“五大员”,今年以来为1200余名独居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发放防溺水、反诈等各类宣传资料7000余份,完成代跑事项245件,同时为163位独居老人提供“流动看护”服务。

探索阵地发展新路

孵化青力品牌多彩动能

结合各社区特色以及辖区青年特点,浦江共青团在不同社区的“青春示范站”搭建“青春红色台门里”“青春携手季”“青年金牌管家”等7个子品牌项目,并引入青企协及社会公益组织力量,培育孵化了“丰安青年学习社”“红社集结号”等9个青年组织,做到社区共建“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目前浦江小区处于“新老转型期”,亟需功能性服务的提升,浦江共青团持续巩固社区“青年之家”阵地基础,根据青年创新创业、心理辅导的实际需求,创新建设青创教室、心理沙龙室等多功能活动区域,推出学习成长、帮扶就业、权益维护等6个志愿服务项目,接待青年475名,努力成为青年信赖的“心灵之家”。

金华城市幸福感(城市与青年共发展的金华乐章)(4)

青年少年携手共进

奏响社区共建青春强音

团浦江县委持续探索“大手拉小手”成长模式,高质量成立社区少工委,整合团、队力量,不断打磨“万名创文小先锋”品牌,探索青年志愿者与少先队员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新途径,今年以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78场,覆盖人群达7400余名。浦江共青团紧抓社区育人能力,擦亮“亲青课堂”“亲青宣讲”“亲青自护”等名片,搭建优秀青年大学生与青年志愿者“智汇小浦”服务渠道,吸引全国87所院校、654名大学生参与,服务2000余名少年儿童,让“青春智慧”自带辐射效应。同时,浦江共青团以“红色青春联盟”为抓手强化思政引领,组织青少年共同参与红色寻访、党团知识竞赛、青年宣讲等红色主题活动13场,促进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充分协作融合。

金华城市幸福感(城市与青年共发展的金华乐章)(5)

在社区活动中找到快乐和归属感,在社区管理中找到理想和方向。团浦江县委利用“青春示范站”广泛挖掘各类青年人才,输送年轻血液助力基层发展,让青年在社区有落脚处、有参与度、有粘合力。“青春示范站”将社区温情再提升,成为更具活力的“城市细胞”,推动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良性互动。

4

提档公益托管 破解青年家长带娃难题

作者:团武义县委

为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团武义县委聚焦解决青年家长带娃难等现实问题,在全县率先推出“15分钟托管圈”模式,该模式被列入金华市十大民生实事项目,武义县因此入选共青团助力“双减”常态化托管志愿服务省级试点。近期,团武义县委聚焦服务体量、力量、形式等要素,推动公益托管再升级、教育环境再提质。截至目前,公益托管班连续开办3年,共有工作日晚间托管及周末托管15个班次,寒暑假托管239个班次。

落实“三个升级”助力服务覆盖更全面

为扎实做好解青忧、纾青困,武义共青团积极落实“三个升级”,进一步扩大公益托管服务范围。

升级服务时段。在“5 2”学后公益课堂基础上,针对全县外卖、快递、网约车等青年零工群体的工作特性及双职工青年家庭的现实需求,推出工作日晚间托管、寒暑假班等服务,打通全时段托管渠道,实现“错峰延时托管”,确保服务覆盖到中小学生的每个成长过程。

升级服务点位。为了让有需求学生能就近就便参与公益托管活动,进一步调整优化点位布局,充分利用村(社)、企业、机关等闲置办公区域,推动托管服务向基层全面拓展,力促“15分钟托管圈”城区全覆盖。今年共开设暑假托管班次120个,覆盖学校、机关、企业等固定点位30个。

升级招生范围。明确招生范围为包括外来务工青年子女在内的全县中小学在籍学生,将留守、流动、残疾等困境儿童和贫困家庭纳入优先服务范围,由政府采取精准服务方式进行兜底保障。今年已为4000余个青年家庭解决托管问题。

优化“三支队伍”

助力服务保障更全面

为了加强服务保障,积极整合优质资源,武义县优化管理、师资、护卫“三支队伍”,确保在安全性、专业性等方面提升服务质量。

优化管理建设队伍。构建团县委牵头、X个机关部门联动、Y个社会组织参与的“1 X Y”公益同盟体系网。团县委统筹负责具体事务,组织部、教育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参与规划建设、教师志愿者招募管理、配餐安全监管等工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按要求纳入体系网管理。如热心公益的惠宁餐馆以成本价格配送午餐,市场监管部门对配送的餐饮企业常态化开展检查,确保食品安全,真正做到让家长看着放心、让孩子吃得开心。

金华城市幸福感(城市与青年共发展的金华乐章)(6)

优化师资保障队伍。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公开招募寒暑假期间回乡大学生志愿者,优先录用高校教育专业学生,聘请在职教师、退休教师、舞蹈家、书法家等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如今年暑假期间,武义县联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E·就通‘芯’”青年实践队开设“E 学堂”,进行托管服务。建立“共享家长”模式,从红领新青年、学生家长中招募高学历、有经验的志愿者,成为托管点的“轮值家长”,为托管服务提供师资保障。目前已配备专业教师和志愿者399名。

优化安全护苗队伍。组建“警长 网格长 班主任 志愿者”安全护苗队,由所在片区警长牵头负责、网格长协助上下课期间交通疏导,班主任全面落实在托期间安全保障,志愿者协助班级管理等日常工作,着力构建多方联动、协同配合、全员参与的安全防护网,保障安全学、安心学。目前,安全护苗队已实现全覆盖。

办好“三项课程”

助力学生发展更全面

为了高质量做好公益托管工作,全面贯彻“双减”政策要求,公益托管班在提供作业辅导、日常看护等基础性托管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做好素质拓展服务、学科指导服务、实践教育服务等,以“多管齐下”的培育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上好文化教育课。将巩固学习成果作为公益托管的服务内容,根据学龄段划分学习小组,通过1名责任教师带领1个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答疑解惑活动,全面巩固文化课学习成果。同时,严格落实教师责任与管控措施,杜绝集体教学、补课行为。

上好素质拓展课。聚焦点位学生特点、托管场所条件及其他文化资源情况,推进“一站一品”建设,因地制宜开展3D打印、益智魔方、航模设计、红色文化等素质拓展课程。目前,累计开设特色品牌课程60项约500个课时,如在柳城镇托管点开设摇锅、龙接凤、板鞋竞速等畲族文化课程,桃溪镇开设昆曲文化传承课等。

上好主题宣传课。注重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安全自护意识,将反诈、禁毒、防溺水、安全用电等主题课程纳入托管必修课,结合“宣传视频我来录”“宣传手册我来做”等形式落实学习情况,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5

打造“254”大学生实践服务体系 助力青年引育留工作

作者:团兰溪市委

团兰溪市委在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坚持以“办实事、解难题”为中心,立足青年成长成才需要,深析大学生就业形势,锚定大学生实习实践的“需求点”,把握联系服务青年的“着力点”,增加大学生社会融入的“连接点”,精准打造“254”实践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搭建学校与社会常态化联系的实践桥梁,切实提升青年的获得感和留乡发展的意愿度,推动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工作走深走实。

金华城市幸福感(城市与青年共发展的金华乐章)(7)

“双平台”精细化管理

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力

宽覆盖的信息宣传窗口、及时有效的信息推送和闭环式服务管理是服务大学生实习实践工作的重要保障。团兰溪市委围绕上级工作部署和实习实践工作需要,积极拓宽“线上 线下”双平台窗口,全面及时传播工作信息。

金华城市幸福感(城市与青年共发展的金华乐章)(8)

全矩阵宣传,积极示范引导。团兰溪市委借助新媒体的受众青年化特点,依托共青团新媒体矩阵,以大学生喜爱的形式,通过实习实践招募令、大学生实习实践专辑推送、大学生实习实践小视频等形式,发挥朋辈效应,吸引大学生关注返乡实习实践活动,激发参与自主性,从而使大学生愿投入、想投入、能投入“返家乡”实习实践。通过这种形式,在今年春夏两期实习实践活动中,团兰溪市委累计帮助427名大学生找到心仪岗位,取得了显著成效。

多渠道对接,加强校地合作。充分利用本地院校的优势,积极主动与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江南职校等院校对接,联合开展项目合作,新建立行知学院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等相关单位16个。同时积极拓展市域外高校资源,云山街道岩头村常态化联动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每年暑期开展专项社会实践;兰溪市与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云峰学园分团委结对,联合成立“青春聚兰”大学生社会实践联盟,17名浙大学子在兰溪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全流程跟踪,形成管理闭环。坚持以青年发展为本,把人文关怀融入实践管理,重视大学生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诉求,将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引导大学生参与实习实践。同时制定《社会实践学生纪律守则》,建立实习微信群,常态化做好线上咨询答疑,通过一周一周记、一月一总结的形式促进实习生之间的交流,并逐步建立起兰溪籍大学生储备库。

“五模块”精准化指导

增强社会实践品牌建设力

大学生实习实践岗位分布广、专业差别大,团兰溪市委通过综合考量大学生基本情况,划分为高校实践团、乡镇街道实践队、机关单位实践队、国有企业实践队、非公企业实践队五个模块。

金华城市幸福感(城市与青年共发展的金华乐章)(9)

配备导师,指导实践。根据不同模块岗位的差异性,编制发布《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工作手册》,为每个模块配备一名总实习实践导师,指引大学生围绕自身实际深化实践思考,帮助获得更专业化的实习实践效果。

因人制宜,定制项目。积极挖掘实习大学生专业优势、兴趣优势,设计开展特色实践项目。如针对具有绘画特长的大学生,引导其到村、社报到,设计绘制专题文化墙,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共同富裕;针对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为其对接大数据局等适配岗位,更好地结合“数字化改革”工作发挥所长。

把握优势,创响品牌。发挥高校实践团队优势,实施开展“完美童年·春泥计划”的暑期托管夏令营,组织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为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学子等弱势青少年群体提供公益托管服务。截至目前,该活动共有1947名大学生参与,惠及相关学子1.9万余人。

“四载体”精益化育人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

将大学生实习实践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以主题教育、青春调研、志愿服务、企业参访四个载体推进“返家乡”社会实践深度化,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持续丰富活动内涵。组织返乡大学生深入学习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省第十五次团代会精神,录制宣讲微视频8个;以“我们在兰溪挺好的”为主题组织开展兰溪学子产业游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刻感受家乡变化,深刻感悟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增强服务人民、回报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

灵活拓展活动形式。提倡通过线上参与、实地报到、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展实践,深化育人成效。在今年的“3.26”“4.15协防”和“4.19”点状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引导实习实践大学生主动融入中心工作,开展流调、防疫宣传等志愿服务工作;游埠镇洋港村的返乡大学生们,通过直播带货为农户销售自产的有机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组织50余名实习实践大学生参与省运会志愿服务实践等等。

积极推动成果转化。聚焦共同富裕,结合“我为家乡作贡献”,组织大学生围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开展青春调研,通过深度访谈、网络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就教育、就业、居住、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开展研判分析,积极献计献策。截至目前已收集调查问卷298份,有效意见143条,调研材料15篇。

6

闭环构建双创生态圈 拓展青年发展新空间

作者:团永康市委

永康工业与民营经济发达,被誉为“中国五金之都”。目前共有14万户各类市场主体,其中4.6万家主体以工业企业为核心。团永康市委积极围绕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团组织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引领全市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世界五金之都品质活力永康”的生动实践,为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

金华城市幸福感(城市与青年共发展的金华乐章)(10)

全链条机制推动双创热潮,构建青年创新创业“主战场”。成立青年创业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联席会议,建立团员青年联系企业工作机制,联合多部门推动出台实施《“智汇丽州”人才新政20条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引导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着力提供全周期服务。通过开展广泛调研,深入分析永康产业特点及青年分布特征,不断向互联网行业、特色小镇、创业平台、楼宇商圈等新领域延伸覆盖。聚焦青年技能人才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持续做好青年技能人才凝聚服务工作,2021年永康市共有18名青年技能人才入选“浙江青年工匠”。

全方位联动精准双创服务,打造青年创新创业“强磁场”。发挥市创业青年联合会组织作用,联系一批与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相关的社会组织,吸纳培养一批青年网络意见领袖、新生代企业家、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技能人才等领军人才。组建青农联盟、“职能部门 知名企业家 政银企”创业导师团、匠心传承导师团,在公司注册、人才招聘、市场运营、政策申请等方面提供相应服务。着力培育青年电商创业园和孵化基地、青年电商创业示范点,建设青年创业创新大厦、青年智创园等创业平台。打造“青创农场 众创空间”新型创业模式,培育全国或省级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4名、农创客335名。联合永康市农商行专设“丰收创易贷”信贷品牌,推出“青年卡”和“创易贷”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以数字经济、互联网 工业等为主题,开展青创游学营、创业青年说100余场,受益青年达1万多人次。

共享型平台激发双创活力,搭建青年创新创业“赛马场”。举办“新生代”企业家培训班、青年创业创新发展论坛、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大讨论、直播电商培训等,以继承型的“民企二代”和自主创业的青年企业家为主要培养对象,培育行业领域民营企业的“新生代”领军人才,受益创业青年达3.6万人。依托“青年之家”,积极开办“青年讲习所”,组织创业青年外出考察学习交流,多次前往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高校与大型企业参观,拓宽创业青年视野。承办“浙江好项目·创启永康五金制造未来”“青春建功新时代,扬帆追梦创未来”“新贸易新青年新窗口”浙中“创青春”等青年创业创新大赛10余场,吸引优质项目300余个,积极开展项目对接、扶持落地,西红花农业产业发展、云理之之——云南鲜米线全国供应领跑者项目荣获浙江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拓展“1+X”的亲青阵地群,打造直播带货第六空间,组建乡创实践基地2家,青年之家29个,以青年服务联盟、青年之家联盟为“拓展层”,开展“家燕归巢智汇丽州”系列活动,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发展。

7

打造“新农飞地” 让乡创青年展翅高飞

作者:团婺城区委

婺城区成立全市首个“新农飞地”以来,助力婺城乡创青年链接金沪两地人才、技术、平台等资源,提供点对点的学术交流、技术推广和项目服务。截至目前,园区已入驻乡创企业50家,组建专家团队13个,对接创业青年83人,帮助解决难题18个,获评2021年省级示范型青创农场(孵化器类)。

搭建平台,打造乡创企业“孵化器”。建设城市“会客厅”,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乡创企业人才招引难、产业化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设置农产品直播间、展销空间等阵地,建立了从乡村生产到城市办公的新运营模式,已入驻企业50家,孵化八婺科技等乡创企业7家。打造创业“竞技场”,举办“奇思妙想创在婺城”青年创业大赛,吸引无土栽培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暖田有机与新农业、阿莫田舍生态综合体等13个项目参加,邀请专家专门指导,让“新农飞地”成为乡创企业的蓄水池。做实发展“加油站”,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帮扶行动,依托“农村青年创业伙伴计划”成泰创业学院贷款基金等金融产品,扶持飞地创业青年。截至目前,已为“新农人”授信1亿元。邀请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青联委员、非遗传承人代表等群体开展创业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整合资源,做优助企发展“服务器”。组建校企“专家团”,加大高素质农民定向培养力度,对接高校新农村建设专家,提供农业创业技术指导及政策对接服务。建立食品农业、能源保护、人工智能等13个类别的专家库,吸纳专家教授21人。派驻部门“跑小青”,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联合农业农村局、税务局等多家涉农涉企主管部门成立县府里“跑小青”志愿服务队,定时、定点、定人为园区企业开展助跑服务。如每月10号,税务“跑小青”成员到县府里现场办公,今年以来,已帮助园区乡创企业跑腿代办实事37件。唱响园区“双城记”,充分发挥与婺城上海科创中心的联动效应,在虹桥、闵行、长宁园区路建立婺文化交流中心,通过举办“飞地味道”品鉴活动,把“婺食品”和“婺文化”输送到上海。仅沙畈乡金线莲销售额就达80万元。

数智赋能,搭乘数字化改革“快车道”。研发掌上“小程序”,开发新农飞地微信小程序,涵盖产业化落地、项目推荐等六大模块,邀请专家、企业入驻线上平台。企业可以在小程序公开发布技术和销售需求,一线专家和园区在线及时解难。目前81个项目已在小程序中发布。打造智能“对讲机”,建立金沪联系专线,定期举办线上科创沙龙、科普宣讲等活动。如青创农场岱上蔬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遇到“青枯病”影响后,通过线上乡创沙龙向病虫害生物防治学教授王新华发起求助,迅速有效地解决难题。开通销售“直播间”,利用园区新媒体直播企业优势,开通金华农产品销售直播间,选聘6名网红主播成立公益助农直播团,全面帮助金华农产品打开市场。如7月举办的县府里“新农飞地”首届西红柿节暨“青春助农同心共富”直播带货活动,仅3天就帮助偏远山区农户销售农产品2万余斤,销售总额超过10万元。

8

“1 100”青年回村 助力共同富裕

作者:团义乌市委

为更好地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通过青年带头人引领更多青年人回到农村、扎根农村,助力乡村振兴,义乌市首创“一村一青年委员”制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一村一青年委员”是起点,如何通过“1”辐射带动更多青年人,实现“1 100”“1 1000”“1 10000”的更多可能,义乌市以项目聚青年合力、以童心聚青年初心,实现从0到无穷的突破,赓续红色根脉、助力共同富裕。

金华城市幸福感(城市与青年共发展的金华乐章)(11)

从“0”到“1”,构建农村青年人才培养新模式。2019年6月,借村社换届契机,在全省率先探索构建“一村一青年委员”制度,全域化、机制化、系统化选拔685名青年进入村社“两委”班子,实现“一村一青年委员”全覆盖。出台《关于加强青年委员管理的十条意见》,实施“振兴有我·青春共富”专项行动,为青年委员成长成才鼓干劲、搭平台。两年来,685名青年委员克服年纪轻、资历浅的短板,初生牛犊不怕虎,奋力奔跑、全速前进,疫情防控冲在前、文明创建勇争先、数字化改革当先锋、产业振兴求突破,在共同富裕的赛道上跑出了义乌青年的最好成绩,擦亮“一村一青年委员”标志性改革成果。

从“1”到“100”,激活农村青年群体参与内动力。如何引领更多青年回村?义乌市廿三里街道陶店村青年委员吕英黔率先破题,通过凝聚青年子女的童心唤起青年家长的初心。成立陶店村先锋少年团、试点“家校社协同共育”项目,举办爱国主义、传统文化、身体素质提升等活动200余场,服务农村青少年千余人次。以心传情、以情聚人,凝聚引领青年家长从接送孩子的旁观者,成为志愿服务的参与者、乡村振兴的推动者。登记注册全市首个村级青年社会组织——陶青词青少年服务中心,发展壮大团队成员,从最开始的5人到现在的105人,实现了从“单一干”到“报团干”的良好局面。建立陶店青少年服务项目“五个一”标准化体系,依托一个活动基地、组建一支骨干队伍、凝聚一股协同合力、出台一套积分规则、制定一套课程体系,在辖区内30个村全域复制和推广。该项目荣获金华市志愿服务项目金奖,陶店村逆袭成为金华市最美志愿服务村和浙江省文化示范村。

从“100”到“无穷”,焕发农村青年助力乡村振兴新活力。廿三里街道“五个一”青少年标准化服务体系全域推广,暑期500场公益课从“青年之家”旗舰店点单式配送至30个村。从服务青少年的陶青词团队到助力乡村共富的派塘村“柿子派”产业项目,青年人运用所学所长,打造品牌、试水直播、在线销售,让有着数百年柿子种植历史的老村焕发新生。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后备力量,在疫情阻击战、美丽城镇建设中挺身而出、积极作为。推出“青年有话说”“青年委员说党史”“廿青话共富”等直播栏目,一群青年人通过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传递新时代好声音、传播社会正能量,无数青年人用双手推动乡村更“青”、更秀、更美。

与青年在一起,与青年共成长,这是一场推动青春和乡村“双向奔赴”的实践,更是全力建设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推进“两个先行”的中坚力量。

9

着力三个“新” 打造服务新业态青年新模式

作者:团金东区委

2022年以来,团金东区委聚焦新业态青年,通过抓好菜鸟•金义电子商务新城团支部建设,探索建立服务新业态青年发展的有效机制。目前支部共有团员179人,联结170家企业,覆盖青年1000余人,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浙江省级众创空间”等称号。

打造新阵地,组织建设实现“动态管理”。坚持“青年以什么方式集聚,团的工作就以什么方式开展”,将建设有凝聚力的阵地作为团建的重要依托。一是强互联。以团支部为主体,通过数字化改革破解“从业人员分散、支部活动随意、团员关系疏远”等短板,开发“菜鸟e ”党建团建APP,实现团员随时互联、随时充电。二是全管理。依托“菜鸟e ”,通过网上辅导、云上指导、数据督导等方式,对常年在外跑物流的团员实时在线管理,将辖区内一盘散沙式的小微物流企业聚拢起来,实现菜鸟平台优质资源从“一家独有”到“集约共享”。三是清底数。定期对入驻企业进行摸底排查,按照生产经营情况清、企业发展情况清、劳务用工情况清、团员队伍情况清、团组织建设情况清的“五个清”标准,建立团建资料库,动态掌握团员信息,进一步夯实团建基础。

凝聚新力量,产业融合实现“多维服务”。坚持以团建凝聚发展共识,以联盟推动行业发展。凝聚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受国外疫情影响,产业园中有数十家跨境电商的阶段销量下滑达60%。支部穿针引线,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和沙龙,协助优化运营结构、拓展国内市场。本年度开展活动15场,惠及企业170家。统筹协调,凝聚协作合力。由团支部牵头开展结对共建活动,通过每周骨干碰头、每月支部活动、每季交流研讨,组建思想合心、工作合力、行动合拍的电商物流大家庭。“双11”期间,针对十数亿物流订单产生的负荷运作问题,支部统筹调度,由中通、申通、邮政等多家企业承担运输满溢订单。赋分评优,营造争优氛围。推行团员小组责任制,制定团员管理积分制,结合岗位确定基础分、优秀分,促进团员走前列当先锋。每月园区团支部评定月度之星、星级电商等,增强园区内商户职工向先进看齐的意识。

构建新生态,助推共富实现“青春助力”。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让每名团员动起来,形成“齿轮链动”效应,全力助推共同富裕。聚焦品牌效应,丰富活动载体。打造魔豆妈妈、“幸福鸟”公益、“向日葵”公益、人人三小时、榜young力量等五大团建公益品牌,截至目前,支部中90%的职工参加公益活动,公益时长达2万小时。聚焦示范效应,实现村企“双赢”。为区域范围内660多名失业在家妇女及残疾人积极牵线搭桥,通过开展电商培训、提供电商企业售卖产品代加工、开办农村电商服务站等方式帮助300多人实现再就业。聚焦辐射效应,助推地区发展。深化村企共建,与支家村等5个周边村党、团支部签订合作协议,常态化参与平安巡逻、文明城市创建等志愿活动。针对“618”“双11”等电商物流关键节点,统筹力量做好交通秩序、治安管控、医疗保障、饮食供给等保障服务,全力助推地区发展。

10

谱写青年发展“三部曲” 助力“横漂”光影逐梦

作者:团东阳市委

随着东阳市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注册登记的“横漂”已超过10万人,常年活跃在横店的有8000多人,“横漂”已经发展成为影视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是东阳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典型代表。在“横漂”群体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到81%。团东阳市委借助党委政府的主导资源,主动向社会筹资源、从青年中找帮手,持续加强对“横漂”青年的引领、服务和凝聚,让“横漂”青年与东阳城市共成长。

“青春领航”奏主音当好思想引领“指导员”

针对“横漂”群体流动性强、个体差异大、思想多元的特点,团东阳市委不断健全联系“横漂”青年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横漂”青年团结引领新路径。

扩大组织覆盖。成立横店影视产业协会团委,下辖横店影视城、影视企业、影视后期制作、影视道具、“横漂”创业特色街、剧组临时团支部6个团支部及“横漂”团总支,实现“横漂”团建全产业链完整覆盖。整合横店镇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金融机构等力量,指导成立“青春横店团青联盟”,实现团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增强“横漂”团建合力。

建立青年社团。依托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契机,聚焦“横漂”共同的价值追求、兴趣爱好,建立由东阳共青团主导、“横漂”青年发挥主体作用的“横漂”青年社团,按照“边开展工作、边扩大组织”的方式,组建读书、宣讲、跑步、摄影、绘画、舞蹈、cosplay、公益服务8个分社团,招募社团成员4800余人,以新的组织形态将更多“横漂”青年团结在共青团的周围。

培养骨干力量。从抓住最活跃的人入手,有效联系优秀“横漂”青年党员、“横漂”演员、“横漂”网红、“横漂”公益负责人等一批最具代表性、活跃度和号召力的青年骨干。积极选树青年典型,在争取党团荣誉、特殊人才管理、创业项目扶持等方面优先给予协调支持,已培养推荐6名“横漂”青年骨干分别成为东阳市青联委员、金华市人大代表、浙江省团代表、全国青联委员等。

“精准服务”搭桥梁

打造青年集聚“强磁场”

团东阳市委以需求导向开展精准服务,围绕“横漂”青年安居乐业、权益保障、社会参与、技能提升等切身需求,嫁接各方资源,吸引集聚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横、留横、居横。

加强政策倡导。发挥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效能,整合部门力量帮助“横漂”解决现实问题。通过“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积极为“横漂”发声,不断加强“横漂”发展的政策倡导和社会倡导。如推动东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做好“横漂”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实施“横漂”吸引集聚、培育提升、推荐展示等六大行动。投入1000多万元,提升“横漂”居住环境、改善学习环境。为了解决“横漂”演员的工伤保险参保难题,推动出台《群众演员参加工伤保险暂行办法》,确保“横漂”可享受与企业职工相同的工伤保险待遇,实施以来,每天有2000多名群众演员通过实名制派工单参加工伤保险,群众演员工伤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推动出台《东阳市影视文化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试行)》,为加快“横漂”青年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助推事业发展。围绕“横漂”最基本的拍戏需求,打造“横漂”培育提升链条,扩大成长展示空间。连续举办8届横漂才艺大比拼活动,为“横漂”青年提供表现自我的平台,搭建与剧组之间的桥梁,帮助青年获得学历提升、列入影视文化特殊人才管理等机会。积极对接人社部门、演员公会、横店影视学院等单位,常态化对“横漂”演员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邀请在影视领域有深入探索和研究的导演、制片、演员等资深从业者分享表演及创作心得。强化职业素养教育,实现表演技能和职业道德双提升,更好接戏、拍戏。

提升安居环境。对接推动全市各职能部门投入1800余万元,提升“横漂”居住环境、改善学习环境。新建“横漂幸福驿站”“横漂之家”等实体阵地10余处。举办横店明星公益足球嘉年华、“横漂”好声音、“横漂”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丰富“横漂”业余生活。组织专业志愿者团队开展健康义诊、安全教育、普法宣传等活动,围绕“横漂”衣食住行打出服务“组合拳”。

“志愿反哺”展风采

汇聚青春城市“正能量”

团东阳市委注重引导“横漂”青年尽己所能,发挥特长,在服务社会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身价值。

以文艺服务为主方向。发挥横漂演艺专长,助力打造共同富裕精神文明高地。组织160余名“横漂”青年演员参与团中央建团百年主题宣传片《共青春》的录制工作。开展“百名横漂进百村”文艺服务,将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故事等通过文艺宣讲、文化作品等形式,送进村社文化礼堂,让宣传接地气。组织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集中宣誓,鼓励“横漂”青年围绕“饭圈”乱象等社会热点持续正面发声。在广州街香港街景区设置青少年沉浸式红色剧本杀基地,邀请“横漂”青年利用业余时间担任NPC角色,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同时帮助“横漂”演员增加就业机会。

以志愿服务为切入口。指导建立“横漂”志愿者协会,引导“横漂”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广泛发动青年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禁毒反诈、助学助困等志愿服务活动。90后“横漂”演员朱仙在结束核酸采样点志愿服务后,为致敬一线抗疫工作人员即兴表演的一段棍法武打动作“破圈”视频引爆全网,点击量累计破亿,传递了文明正能量。

数字化改革为助推力。依托横店影视文化大脑,开发“横影青年”子场景,重点探索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和横漂政策激励保障的结合,将“横漂”青年参与理论宣讲、文艺创作、志愿服务等所获积分作为职称评定、申请临时救助、申请无息贷款、住房补贴的依据,打通与民政、人社等部门的数据接口,推进多跨协同,提升“横漂”青年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下一步,团东阳市委将聚焦“横漂”青年需求和专长,主动联系,靠前服务,创造更加友好的城市环境,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同时注重进一步激发“横漂”青年活力,推动“横漂”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

11

抓关键 育新局 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模式

作者:黄丽 金华市少先队总辅导员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金华少先队始终坚持学习贯彻落实关于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以“党团队一体化”育人为核心,深入推进“真善美”种子工程建设,形成部门共育、项目共推、机制共建、资源共享的党团队一体化少先队育人工作新格局。

抓住“合作”关键词推进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共同体”打造

强化顶层设计。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的理念,将宣传部、网信办、党史办、教育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纳入思政引领主体系统,成立区域层面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运用系统性思维重新制定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并纳入市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年度工作要点及青少年思政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内容,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党领导下的少先队工作新体系,各中小学校、社区成立少工委,由党员校长、社区书记担任少工委主任。探索红领巾学院与青少年宫全面融合发展,从党建引领、管理运行、阵地建设、活动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一盘棋”的工作结构。

建立党建联盟。发挥党建联盟“联”的优势、“盟”的合力,开展“童心向党情系未来”党建品牌创建工作,联合机关单位、高校、社会组织等成立少先队党建联盟,建立日常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动建设红领巾公益夏令营、知心家庭学校、少先队“三服务”、流动少年宫等品牌项目,彰显“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协同共育”的融合发展态势。

坚持示范引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顶层设计与基层试点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确定试点学校41个,试点社区13个,注重示范带动,实行分级评价和动态管理制度,通过年度复评重新分等定级,激发各单位争优创先的强劲动力。梳理党团队一体化项目清单50个,以点带面、全域推进,通过“晒拼创”、互学互评互比等形式将项目“小盆景”连成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大风景”。

抓住“衔接”关键词

创新党团队育人“全链条”培育

设立全阶段贯通的目标系统。以“党团队一体化”的思维进行流程再造,重新定义思政教育的政治属性,形成“按照党员标准发展团员,按照团员标准培养队员”的模式。各阶段标准既“一体同源”又“各有侧重”,入队阶段初步培育组织光荣感,注重文明习惯和劳动实践习惯养成;入团阶段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入党阶段要求较高的政治素养,注重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贡献度。

创新全生命周期的成长系统。探索制定党团队衔接成长体系,实现队员、团员成长轨迹全记录,为推优提供参考依据,便于升学后的接续培养。设计《团队衔接手册》《团青衔接手册》等,使发展的阶段性更加明确,前期培养记录在试点学校间实现互认转接。

建立全方位考评的选拔系统。通过实行分批入队、推优入团、推优入党机制,建立星级评价和积分管理等制度,选取综合素质较强的青少年加入组织。入队阶段采用儿童化标准,将“少先队知识考核 红领巾奖章激励”作为发展的前置流程。入团阶段建立“个人自评 民主评议 组织审核”三方量化考核机制,结合星级积分确定发展对象。入党阶段注重党团联合,争取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畅通“推优入党”工作渠道,联合出台推优入党实施办法。

抓住“精准”关键词

深化党团队一体化育人“供给侧”改革

完善多层次供给。坚持分层分类、知行合一的设计理念,推动思政引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有效提升青少年的参与度,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思政内容和项目载体进一步细化。小学阶段针对少先队员“感性认知”为主的特点,以“红领巾学院”为统领,讲“儿童化”政治,开发政治启蒙、道德养成、劳动创造等校内外系列课程。中学阶段针对团员“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兼具的特点,以“中学团校”为统领,通过团史学习、红色实践与志愿服务让青少年得到锻炼与培养。高校阶段针对大学生“理性认知”为主的特点,以“青马工程”为统领,围绕研究性学习、实践养成、对外交流等内容展开思政引领工作。

搭建无边界同心圆。校内校外双向发力,将青少年宫、社区、县(区)实践基地等拓展为红色教育外延阵地,营造良好的育人社会环境,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宫、队一体全面融合,由市青少年宫牵头校外少先队工作,从人员队伍、工作经费、课程设计、活动阵地等方面予以保障。区域联建资源共享,成立古子城党团队一体化组织教育区域工作委员会,统筹构建红色教育、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高度集成的区域思政课程体系。特色基地协同共育,盘活全市现有阵地资源,打造红色研学、劳动实践、科技创新等各类教育基地,合作推出“15分钟公益托管圈”、“寻味真理志在万里”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少年飘萍”等品牌活动,吸引全市80余万人广泛参与。

开拓大宣传格局。将青少年思政教育纳入宣传工作范畴,在各大媒体开辟专栏,增加优秀少先队员的宣传频次,增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迹报道,做强新媒体矩阵。建成全国首个新时代青少年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市县全域化建设。组织少先队员、大学生进行争当“红领巾楼道长”“社区主任助理”等社会实践,组建红领巾巡讲团、“望道少年团”、婺江潮声青年宣讲团,将各行各业的青春榜样纳入宣讲团队伍,真正做到“让青少年说给青少年听”。依托各级团组织成立青年网络志愿者队伍,传播好声音,弘扬正能量,逐步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化青少年意识形态工作格局。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2年第1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