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城的“行会”

一 翁

黎城七十二行(七十二行在归绥)(1)

有清之季,一直以“‘政不下县’为‘执政理念’”,也就是说:政府的号令只管到县政一级,故有“七品芝麻官”之说,之下多由各色“行会”之类的“民间会社”在管理运作,事实证明:它有效地避免着“权力滥用,以及外行管理内行的弊端”……。

黎城七十二行(七十二行在归绥)(2)

从归化城来讲,“行会”这个机构在清代乃至于整个民国都是用来规范各行各业的“自治组织”,虽然偶尔也代替官府行使一些“行政职权”,诸如摊差派税等,但多半还是商定各行业间“公议性条规”,调解利益分配等等,甚至于官府还会将一些涉商的“词讼事件”也交由“行会”判理,因此整个清朝和民国年间,“行会”的权力都在日渐增大。

黎城七十二行(七十二行在归绥)(3)

归化城是何年开始有了行会?又是因何而设?据成书于清代咸丰年间的《归绥识略》中载:

“向有十二行,俗传都统丹公由京师带来。”

《归绥识略》系山西省崞县举人“张曾(字小袁)孝廉时幕塞上,乃奋愤为之,阅三年而蒇事,名曰《归绥识略》”。

黎城七十二行(七十二行在归绥)(4)

由此来看,当时人写当时事应该“出入”不会太大。书中载:

“十二行公举乡耆四人,总领十二人,经理庶务,乡耆会馆设立于三贤庙,遇有商买词讼事件,辄谕令处结,各行公议、条规俱由乡耆等定议。五厅及各镇皆然,惟择各行铺长老成谙练者充之”。

从此来看,“行会”应该是民间自由结社的组织形式;可由“俗传都统丹公由京师带来”一说看,应是得到了官方很大的支持。

黎城七十二行(七十二行在归绥)(5)

当年的行会,不管是清代还是民国,一直都设在旧城南门外的三贤庙院内,十二行即指12个行社,每个行社都有一“总领”,是由:

“各行铺长、老成谙练者充之。”

共为12名,其中公推出1人主持“乡耆会馆”的日常事务。再从《归绥识略》中看到:

黎城七十二行(七十二行在归绥)(6)

“……近则生聚蕃衍,货物具备,百工咸集,以行而计,不啻千百数矣。遇有公务,则仍曰十二行,其余各以类附之,总其大者而言也。”

这就是说即使是清代,各行各业已很繁众,但都纳入“乡耆社之十二行社”而管理之。

黎城七十二行(七十二行在归绥)(7)

事实上由于人天生的倾向性,乡耆会馆往往很难照顾到各行各业的切身利益,做到“公平与均等”,因而之后又从十二行社演变成十五社,此外还增加了“外九社”等等,久之就连社会上地位极其低下的剃头匠、泥瓦匠以及钉锅、钉碗、修鞋的匠人甚至于饭馆、字号里的小徒弟、小伙计也纷纷成立自己的“行社”,以和三贤庙“正统的”七大社、八小社争夺权利,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黎城七十二行(七十二行在归绥)(8)

夕日的归化城虽不至于三百六十行,行行设一“行社”,可从每年各行社酬神,老百姓“天天能看不花钱的社戏”看,其数量的确不少,据《归化城厅志》载有120之矩,又有人说:“200社不止”,到底有多少,我们不妨索性以《归绥识略》为准将其中所列每年某月某日在某处酬神、赛社的记载一一列出,由读者自己去体味:

黎城七十二行(七十二行在归绥)(9)

每年“正月初四、五、六日,太阳社在东栅街,三官社在小西街。

初七、八、九日,安静社在马连滩,合义社在南茶坊,通顺社在通顺街。

初十、十一、二日,兴旺社在北茶坊。

十一、二、三日,义仙社在玉皇阁。

十四、五、六日,平安灯社在城内。

十五、醇厚社在火神庙。

十五、六、七日,平安社在崇福寺前,兴旺社在无量寺前,一在牛桥,三官社在隆寿寺前。

十九、二十、二十一日,兴旺平安社在南柴火市。二十一、二、三日,平安社在宏庆寺前。

二十四、五、六日,意诚社在崇福寺前,又是月有福庆驼社在北茶坊及城内驼桥,无定日。

二月初一、二、三日,青龙社在财神庙。

初七、八、九日,大南街太平社在火神庙。

初十、十一、十二,大西、小北两街平安社在火神庙。

十二、三、四日,代州社祀财神在十王庙。

十四、五、六日,金炉社在南茶坊。

十八、十九、二十日,祁保平安社,一在三官庙西观音寺,一在宏庆寺巷观音寺。

二十一、二、三日,平义社在南茶坊,又清明节有平安社在城皇庙。

二、三月间,有陕西社在小东街关帝庙,无定日。

三月初一、二、三、四日,诚意社在延寿寺前,真庆社在城内。

初九、十、十一日,咸宁社在无量寺前。

十三、四、五日,集锦社在费公祠。

十四、五、六日,生皮社在小东街关帝庙。

十六,纸房社祀蔡侯在南龙王庙。

十七、八、九日,蒙古社在十王庙,集义社在财神庙,圣母社在三官庙街圣母庙。

二十一、二、三、四日,酇侯社在海窟,公义社在南茶坊。

二十三、四、五日,诚敬社在三贤庙。

二十七、八、九日,义合社在财神庙。

四月初三、四、五日,马王社在小东街,一在海窟,义和社在南茶坊,车店行社在玉皇阁。

初七、八、九日,晋阳社在南茶坊,交成社在十王庙。

十三、四、五日,福兴羊社在北茶坊。

十四、五、六日,良缘社在崇福寺前。

十七、八、九,边宁社在边宁寺。

二十三、四、五日,福兴牛社在北茶坊。

二十六、七、八日,十二行社在费公祀,又是月有农民社在南龙王庙,定襄社在财神庙,福隆羊社在北茶坊,无定日。

五月初一正日,祁县社在小东街关帝庙。

初四、五、六日,上党社在南茶坊,云中社在财神庙,宁武社在关帝庙,忠义社在十五庙祀旃檀佛。

初九、十、十一日,十二行社在城隍庙。

初十、十一、二日,骡店行在玉皇阁。

十二、三、四日,介休社在南茶坊,崞县社在财神庙,盂县社在北茶坊,单刀社在关帝庙。

十八正日,农圃社在南龙王庙,威镇社在关帝庙。

十九、二十、二十一日,瘟神社在南茶坊。

二十四、五、六日,成衣社在财神庙,太谷社在关帝庙。

二十六、七、八日榆次社在南茶坊,意和社在西茶坊,又是月有文水社在小东街关帝庙,无定日。

六月初五、六、七日,福虎社在玉皇阁,毡毯社在财神庙。

初八、九、十日,三义社在西茶坊。

十一、二、三日,崇福社在崇福寺前。

十四、五、六日,宝丰社在财神庙。

十七、八、九日,诚意社在延寿寺前,鲁斑社在鲁斑庙。

二十二、三、四日,十二行社在火神庙。

二十三、四、五日,平安社在隆寿寺前,聚锦社在南茶坊,德先社在西茶坊。

七月初六、七、八日,恒云社在城内。

十一、二、三日,净发社在南茶坊。

十四、五、六日,京都社在三官庙,崇德保安社在城隍庙。

二十一、二、三日,金炉社在南茶坊。

二十六、七、八日,集锦社在费公祀。

八月初一、二、三日,六合社在南茶坊。

初三、四、五日,定福社在财神庙。

十四、五、六日,平安义社在火神庙,平安社在海窟土地祠,忻州社在关帝庙。

十八正日,仙翁社祀酒仙,在小东街。

二十一正日,纸匠公义社在南龙王庙,又是月有聚仙社祀酒仙在小东街,荣丰社在九龙弯,小东街本有街社道署及同知巡检署前,有平安社,无定日。

九月初一、二、三日,福盛社在三贤庙。

初八、九、十日,银炉社在玉皇阁,灵佑社在小东街。

十二、三、四日,太原社在南茶坊,寿阳社在三贤庙。

十五、六、七日税局德义社,在西茶坊。

十六、七、八日,蔚州社在财神庙。

十八日正日,金龙社在小东街。

二十四、五、六日,应浑社在财神庙,

又是月有汾孝社在十王庙,无定日。

黎城七十二行(七十二行在归绥)(10)

十月初一、二、三日,平安社在城隍庙,此外有醇厚社在费公祀,荣丰社在玉皇阁,灶君社、河神社在财神庙,瘟神社、吴真社(祀吴道子)、盖城社在南茶坊,盂蘭社在东岳庙,平义社一年在火神庙,一年在南茶坊,俱无定日,其它许愿酬神,采觞燕会,不在此数。”

从以上载来看,所有的社戏几乎都同“酬神”有关,似乎都和庙宇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正是如此,因为所有行社的办公地址都设在庙里,再则各行各业都要假定某一位神仙做为自己的“祖师爷”,在相应的寺庙内供俸着,一年四季香火不断,供俸得也极勤。

黎城七十二行(七十二行在归绥)(11)

《归绥识略》还记载曰:

“盖四民各有本业,自当追奉其先代创始人,崇德报功,祈福答贶,即藉酬神之举,以为燕乐之期。”或许有一定的道理。

酬神唱戏固然丰富了归化城人民业余文化生活,然而带来的弊病也不在少,首先轻年妇女及好人家子弟多不敢前去观看这样的社戏,因为在“戏场”周遭游荡的最多的往往是些地疲流氓、赌徒恶棍,甚至于社会白话、嫖客、娼嫽,以打闹他们一年的“吃喝啦杂”。

《归绥识略》中又是这样记载的:

“淫志荡心,莫此为甚。……昼夜欢呶,饮酒呼庐,百般侈肆,……其间无耻匪徒,乘机寻衅,诲淫诲盗,不一而足。”

由此足可以说明,夕日的这种难得的一年四季连绵不断的文化盛宴早已演变成诲淫诲盗、藏污纳垢的场所,把一个好端端归化城搅了个污七八糟。

黎城七十二行(七十二行在归绥)(12)

说到归化城的各行各业,真可谓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如果真正要把它们整论清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加上作者的学浅识薄,更是叙一漏万,很难做到面面具到,诸如车马大店,怎么说也是当年塞北大开发(走西口)的一大特色,可由于资料的原因,只好暂时“搁浅”,在此特望读者谅解。

其实,连载作到这里也并非是没了可写,只是还有好多的资料实在不太完整,不好再多累赘,故而将夕日大北街两侧的街店名称作一草图,以和“七十二行在归绥之一”的“大南街、大北街,七十二行竞争艳”遥相呼应。在这里,我们更应该感谢的是上世纪初的那一代“老朽们”,是他们不遗余力地为我们挽留下这些个零零总总的“信息”,让我们有幸一睹百年前的呼和浩特,尽管不是全部,但一个大概的雏形是有了;

黎城七十二行(七十二行在归绥)(13)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建国以后乃至于改革开放这段,诸如:联营商店、花纱布、五金公司、糖业烟酒、付食品公司、饮食公司、服务公司、电影公司、纺织品公司、供销合作社、笼罗木器社等等,这其中有“牛气十足”的国营单位,更有耻于一提的“公私合营”,仅一个饮食公司就有着国营饮食服务公司和“饮食合作总店”,再还有“大集体”、“五七工”、“校办工厂”、“街道企业”等等,以补国营力量之不足,前者是高大的楼房,气派的办公室、会议室,就连各个角头的大师傅也都人首一台大电扇在吹着,不牛气都不行,而后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只能低人一等。

但是,不管是国营也好,“合作”也罢,纷纷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遥遥欲坠,没几年也都销声匿迹了,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些个可贵的资料至今无人整理,更无人过问,或许是那些年、那代人经历了过多的压抑?而不愿把那段“沉闷的往事”公诸于世吧!

黎城七十二行(七十二行在归绥)(14)

付:归化城大北街各商铺草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