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感悟一句话(领袖用典千里之行)(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感悟一句话(领袖用典千里之行)(2)

中国有句古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印度有句谚语:“水滴汇成溪,稻穗集成束。”缅甸人常说:“想,要凌云壮志;干,要脚踏实地。”中国将继续做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率,同印度、缅甸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感悟一句话(领袖用典千里之行)(3)

2014年6月28日,国家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原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感悟一句话(领袖用典千里之行)(4)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感悟一句话(领袖用典千里之行)(5)

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他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合抱的大树是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谓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主席在这里引用老子的话,表示中国将继续做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率,同印度、缅甸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当时,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在北京开始谈判。31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印方代表团,在谈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发表谈判公报,并签署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两国政府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公报和协定中,把它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同年6月底,周总理先后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的《联合声明》都写进了这些原则,并进一步确认它适用于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

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只有十几个国家,我们几乎没有外交。中国在当时“零”外交下提出的倡议能被广泛接受,靠的就是中国60年来的身体力行。

在这一点上,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坚定实践者。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已通过友好协商与14个邻国中的12个彻底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现在所说的和平发展道路、利益共同体、新安全观,都是中国在崛起的新阶段提出的新的国际关系思维和准则。提出之后能不能马上让所有的国家接受?大国会不会照办?小国会不会跟着走? 60年前的经验证明,这不仅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中国首先做到言行一致。

因为很多国家都不相信,当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之后还会平等待人,主张利益共享、共同安全。按照普遍规律,当一个国家强大到一定时候就会变成霸权,推行单边安全和绝对安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一举一动都在受到世界关注。我们需要向世界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路线,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身体力行。

对待世界上一些国家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质疑,中国也应该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当出现质疑的声音的时候,我们需要跟国际社会协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事情一点一滴地做好,让别人看到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只有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中国才能赢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信任,在国际上树立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感悟一句话(领袖用典千里之行)(6)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感悟一句话(领袖用典千里之行)(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