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1)

作者 金慎言 ‖ 朗读 暗香


点击以下音频收听朗读版:


每日午后,丰惠镇济富桥的石栏上,数十位老人并排而坐,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脸像一朵朵灿烂的花,絮絮地诉说着前朝后代,交流着各自新闻,这实在是渗透于虞城百姓中茶馆遗风之所在。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2)

旧时虞城茶馆大多在街河两岸,古桥脚下,它们的前朝盛事,随着岁月流逝早已沧海桑田,遗闻轶事都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滚滚远去。而民国后期茶馆, 亲历者尚有人在。今笔者寻访到木桥头汤氏茶馆小女汤小茶(89岁)老人,今将汤老太口述记录如下,以飨读者。

我晓得民国后期,虞城茶馆有西大街的胡一平、钱爱宝,济富桥脚的香梅聋婆及等慈桥头的瑞瘸子等,这些茶馆,店面不是很大,装璜十分俭朴,都是小老百姓经营的小本生意,也无金字招牌,但它们是百姓休闲、娱乐、洽谈生意、传播朝夕新闻的平台,是虞城商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3)

坐茶馆的大多为邻里街坊一些上了年纪的男人,他们沿袭上辈的生活习俗,不愿窝在家里喝,偏要上茶馆来喝,无非是散散心,听听朝事,度度时光。

一来两往,像抽烟、喝酒成了瘾。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每天必到,坐在熙来攘往的茶馆中,一边饮茶,一边海阔天空,谈笑风生,成了他们暮年的最大乐趣。大池头仁德公公、小庙弄的友三叔等十余人是母亲茶馆的老顾主。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4)

散客有年轻力壮者:如撑船的、卖煤头纸的、做牛生意的、看相测字的,也有为土匪打探的……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粗人,并不领会茶文化怡情,明目、清谈、益思、论道、养性的高风雅韵。

茶客之意也不全在茶,茶馆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场所罢了,于是丰惠民国茶馆,对茶室、茶具、茶水、茶叶的要求也不那么讲究了。

木桥头茶馆,在我外公手里早就有了,大概在清后期,外公离世后,外婆苦撑着门面,我父亲是上门女婿,在我四岁时去世,民国茶馆有外婆、母亲共同打理。

到民国后期,外婆年事已高,干不动活,但人缘好,熟悉的人多,坐在老虎灶旁管柴火,偶尔跟老哥老弟们搭补搭补,照顾而已,里里外外都由母亲张罗。

茶馆在桥之南首,座南朝北,面街河而立,左右与石灰行、柴行为邻,快船埠头就在门口,对面是“坤元”、“亿昌”、“鹤年堂”几家大店,是虞城最繁华的地段。茶店为两间高平屋,开两扇小门,在矮墙上设木制排门,书一个特大“茶” 字。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5)

地面为石灰、桐油、黄泥夯实的三合土,长年坚实干燥,即使黄梅雨之季也不粘脚。靠墙砌老虎灶一座。灶面有四个小圆孔,能同时安放四把茶壶,一个灶肚烧柴,四孔红光闪烁。

这个设计可使茶客亲眼目睹茶壶嘴冒出缕缕蒸汽,亦能听到茶壶盖卟卟的叫声,使茶客喝得放心,更能为三九严寒的冬日提供热量。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6)

正中放四张矮脚大桌,依矮墙摆两张小桌。坐椅木制靠背椅居多,亦有长凳和竹椅,有一把荸荠漆的太师椅,那是说书人的专座。室内墙面斑驳,落着厚厚的那种长年煤烟熏出来的黑,刮也刮不去,桌椅板凳也是修了又修的,早无油漆本色。

后半间为麻将室。民国政府严禁赌博,常有警察来抓赌,真正抓住的实在很少。其实,虞城茶馆开设赌场早己是公开的秘密。

照理说,茶馆之本莫过于“水与茶”,古时有雪水煮茶之说,可我们用的茶水,都是每天天刚鱼肚白时,母亲从街河里拎的,且茶客个个知道,都认为是好水。茶叶也是小南山,上舍岭的清明后的手工茶居多,当然也备些红茶及高档绿茶。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7)

茶具是有盖的瓷碗,外涂梅兰竹菊等花卉,市人叫闷碗。盖子能翻转自立成一个低矮器皿。刚沏下的茶水,难以入口,倒一些茶水于盖中,就可缓缓入口。

喝闷碗茶留下的规矩却千年不变。比如茶客把盖子仰放在桌板上,母亲必须很快去加水;若碗盖翻转盖着,是茶客暂时离开,母亲会把座位给他留着;如果客人走了,茶碗盖着,母亲会及时收拾掉。千万不能把碗盖覆在板桌上,那是骂人。

这些规矩看似繁琐,但座茶馆者个个清楚,有时也有散客不知规矩的,惹出麻烦口角的也有,但很少。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8)

我们煮茶的是四把特大的紫铜茶壶,没有像电视里看到的长嘴茶壶,沸水从半空落下的精彩场面,母亲更无“苏秦背剑”、“蜻蜓点水”的冲水绝技。

可母亲耳濡目染茶馆几十年,通世故,精茶道,真的跟电影阿庆嫂差不多。她梳着一个高高的发譬,身穿斜襟衣,腰围青色围身布,手臂上搭一块白手巾,客人进门忙陪笑,要利索地把茶碗摆好,茶叶多少要根据客人的胃口,“咸(浓)些”、“淡些”皆有分寸。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9)

洒茶也有讲究:一般遵循前来前洒,若一同进来几个顾客,且一张桌坐着,母亲会先在客人面前放上茶碗,取下碗盖,均匀地放上茶叶,一点一点轮流着洒,洒至八分,盖上碗盖,以示公正,不偏大欺小。客人都用手指轻叩桌板以示谢意。

做茶馆的堂倌,手勤、脚快、眼尖、口甜、脸慈,协调同步非一日之功,是长年练就的苦工夫。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10)

茶馆一般上午人多,最早来店的往往是几个戴毡帽摇“乌篷船”的叔叔,拿着一包包馒头和油条兴匆匆而来,进门有叫外婆的、大姆的,坐在店里,慢慢享用早点,他们不是来喝茶,而是等着雇船的客商。

不一会,仁德公公拿着一支发红的长长的烟棍,缓缓踱进店里,外婆会笑着迎上去,“阿弟,侬介早” ,未等老人坐下,母亲迅速递过一个点燃的“煤头”( 用口风一吹,为发光,为抽烟供火) ,捧上一碗荼,于是店里升起了笫一缕早烟。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11)

少顷,许多顾客像蛇咬尾巴似的涌来,母亲陀螺似地旋转,顿时店里闹热起来:烟雾缭绕,水雾氤氲,人声喧哗,熙熙攘攘。

场子里的消息“灵通人士” 每天有讲不完的新闻,有讲袁世凯窃国做皇帝短命的;有讲日本兵占领东三省的;有讲元贞桥下一具女尸的;有讲西门外一个姑娘大肚皮上吊的, 有真有假,亦虚亦实。这就是书上描写的 “街谈巷议”在茶馆里发生; “野史村记”从茶馆里萌芽……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12)

最有趣的是“牛主(贩卖牛的商人)”谈生意。牛主一眼就认出来:他们从天台、仙居等地,远道贩牛而来,一路风餐露宿,篷头垢面,脚穿山袜草鞋,腰围大手巾,挟一把油布雨伞,肩挂钱褡。

牛主进店,像一阵风,更像一束光,使烟雾弥漫的店堂刹时亮堂起来,清新起来,人们不约而同地向他张望。

“老弟,今朝牵来几头牛?”

正以茶代汤,狼吞虎咽吃冷饭包的他,伸出一个大拇指和一个食指作答,继而又伸出一个拇指和一个小指。(前者意思是“八” ,后者意思两头牯牛和三副连裆。)

顿时店堂里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正当大伙兴高采烈之时,又一个牛主闪进店堂,跟前一位相向而坐,一场神奇的表现开始了:一个说“军中无白旗” ,一个说“无人问仲尼” ,你一句我一句,旁人云里雾里,他们的手在不停地挥动,既像酒宴划拳,也像小孩剪刀石头布,不一会生意成交,付款是银元加铜板。

临走时,他们笑着像当今敬酒似的,把水和茶叶一口吞进肚里,盖上碗盖,跟大伙儿手一躬,扬长而去。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13)

店里最闹猛要数“绍剧大班”城隍庙里做戏文。许多班子先生白天都来坐茶馆,尤其是幼凤彩、汪筱奎、筱昌顺等一些名角儿,跟外婆认识,一到上虞就来店里喝茶,且要喝上等红茶。

班子先生一进门,邻里街坊像一群蜂似的涌耒,为了看角儿,为了听戏文,只得占个坐位,喝上一碗茶,店里挤的满满的,墙边还有许多站的。

未等班子先生两碗茶落肚,仁德公公笑着说:“汪先生,大家都等急哉,薛刚打太庙来两句,大家过过瘾。”未等汪先生表态,幼凤彩茶杯一放,先唱出一句起板:“三老爷,侬随我来……”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14)

继而板胡响起,汪先生被茶客簇拥到椅子上,接着唱,“闻听贼子太庙进,薛刚紧紧随后跟,行来已到御院外……”

圆滑高亢动听的唱腔,魔术般地镇住了整个茶馆,静寂无声,茶客们像鸭子似的,伸着长长的脖子,望着汪先生,“呀——耳听一派鼓乐声……”

雷鸣般的掌声响起,久久不绝……

其实班子先生有备而来,且茶钱是常客的数倍,意在捧个场,实在是对穷苦百姓的怜悯与同情。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15)

茶馆里听绍剧只是近距离的听名角儿原声唱——过瘾!只是闹热一阵,静静地听说书才是正经八儿地坐茶馆的滋味。

书场静静的, 全是清一色的老人,他们一边喝茶,心却随着故事跌宕起伏,时而紧张,时而放松;一会儿笑,一会儿忧。

绍兴人来说书往往只有一个人,戏本都是大部长篇,譬如《包公案》《七侠武义》,他们讲戏文还带动作,边说边演,尤其他那张善变的脸——慈人善面,凶人恶相,老爷出场趾高气扬,奴才见主胁肩谄笑,表演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每每讲到情节高潮,吊起听者胃口时,戛然而止,且听下回分解,十天半月几乎场场爆满。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16)

而道墟章先生来说书却带一个琴师。他说的是道墟的真人真事,戏本是《智擒章如安》。他用一把特大的油纸扇作道具:当刀当枪,当纸当笔,软软的绍兴吴语,噱头十足,间或来一两句油腔滑调,博一个哄堂大笑,愈见其乐融融。讲到情节转换时,四弦胡响起,或绍剧、或的笃班,悦耳动听。

茶在唇边,冒着沁怀的馨香。杯中的水,随琴声缓缓流动,浅浅的芬芳,扑面而来,让人如堕梦里,满怀温馨,这才是神仙的生活,难怪当今的老年人久久难以忘怀。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17)

旧时虞城百姓有句口头禅,“到茶馆评理去!”

的确,茶馆里常常演绎着邻里街坊的一些纠葛。有时,执事双方面有愠色,急匆匆地走进茶馆,手一躬大声地说:“今朝我和张三有桩事,请在座的长辈们评个理。”

仁德公公笑着说,“坐落来喝碗茶消消气,关门不见开门见的邻舍,有什么砍不倒的大树?”

张三李四面对面地坐着,大声地诉说着各自的理由,经老人们东一棒西一锤的敲打,理儿渐渐明晰起来,有点像电视里的“老娘舅”,随着一口口茶水的滋润,在众人通情达理的劝慰下,原本狭窄的心刹儿亮堂、宽广起来,一句句“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等处世箴言的诱导下,一般都握手言和,茶馆是息事宁人的场所。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18)

母亲的茶馆天一亮开门迎客,有“茶不过晏(中午)” 的规矩,茶钱按半天计。

傍晚,夜班快船海螺声响起打烊上牌门,夜间不营业。

母亲主事后不开赌场。但虞城茶馆大多都兼有赌场,以“瑞雅茶座” 为最。

瑞雅聋婆(化名)虽年过四十,却姨娘半老,风姿绰约,她跟警察局周局长的风流韵事早己是满城风雨,可她却装聋作哑,于是乎市人送她一个绰号——瑞雅聋婆。她家茶座只是块牌子,主要经营赌场。

正因为如此,1953年,党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虞城茶馆被一律取缔。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19)

茶馆里,人们把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在这里唠叨,也把一些不快在这里浸泡,在渐渐淡掉的茶水中,心情也渐渐地舒畅起来,这也许就是丰惠人爱坐茶馆的理儿吧!

但老茶馆文化随着岁月的流失渐行渐远,笔者倏然想起两句评弹:“老茶馆不大,泡着家事、国事、天下事。”“看茶叶沉沉浮浮,谈人生起起落落。”

哦,人生如茶,或浓酽、或寡淡、或苦涩、或清香,该续水时还得续水,该重沏的时候就要重沏,这大概就是老茶馆文化留给后人的哲理罢!

- END -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20)

作者简介| 金慎言,浙江上虞岭南乡中退休教师。退休后从事上虞乡土文化的整理工作,曾出版《太平山村村志》;主编上虞历史文化丛书《山水之乡美丽家园》陈溪卷;为陈溪乡太平山村、丰惠镇西湖村、南源村、丰南村、通明村、夏王村整理编撰文化礼堂、文化创意村资料;在绍兴日报、上虞日报、曹娥江等报刋上发表过散文作品约十余万字。获奖作品有《台门春风》、《演绎生命的美》、《抢娘》等。2018年2月3日,《山乡絮语》首发式举行。

朗读 | 暗香,浙江上虞丰惠人,热衷于挖掘古城历史文化遗存,也是一位朗读爱好者,用真实的情感,吟诵出云淡风轻、疏影横斜的诗文。亦是“悠悠丰惠”微信公众号和头条号创建者。

民间朗诵经典老故事(乡土文学朗读老茶馆)(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