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顷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为几(学好公顷和)(1)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这两个面积单位比较大,不容易建立表象。在学习这两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之前,已经在三年级下册有了面积及常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的认识基础,这三个面积单位在生活中直接接触到的机会比较多,学生在头脑里容易建立直观的表象。

“公顷”和“平方千米”虽然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采用,但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直接接触到的机会并不多,因此这是两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积单位。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造成“假、大、空”的现象,也就是进率背的很熟,但是不理解,不会实际运用。

公顷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为几(学好公顷和)(2)

因此学好“公顷”和“平方千米”的重中之重是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头脑中建构起“1公顷”和“1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表象。

想要建立表象:

一是在知识内容的呈现过程中,通过“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公顷”的描述,唤醒学生面积单位学习的经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以前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学习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为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服务。

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呈现学生熟悉的实物场景图,并且告知相应的占地面积数据,想象相应的建筑物的大小,并与相应的面积数据联系起来,为建立“1公顷”“一平方千米”积累感性经验。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对“1公顷”有个直观的印象,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校老校区的面积大约是0.5公顷,也就是5000平方米,两个我们学校的土地面积大约是“1公顷”。学生们对自己的学校已经很熟悉,所以就可以很容易的把学校的土地面积当做参照物,在头脑中建立一公顷的表象。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建立表象,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活动,亲身感受建立表象。

我们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居住在学校附近,因此对于学校周边的一些大型的场所比较熟悉。在讲完“公顷”这节课之后,布置一项徒步远足作业:让学生回家吃完晚饭后,由爸爸妈妈陪伴,围绕着“六十八中——杨记清芳拉面——锦艺城——棉纺路丹尼斯”这个路线环绕一圈,去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当然自己也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找出“1平方千米”的范围走一走,转一转。

无论是用什么方法,都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在头脑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经验。把“高高在上”的用背概念的方法掌握的知识变为自己的实际经验,既体会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能够学以致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