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一部跨学科研究历史的典型著作。

作者从生物进化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与非人类的物种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心论点是“人类激发了其他物种的种群进化,而这一进化又改变了人类的经历”。

该书作者有着跨学科的背景,大学时获得英语学位,多年后又重返校园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所以,作者曾经“在生物系中写下一篇以历史学为主导的博士论文”——《战争与自然: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60年代的化学物质与人类和昆虫作战史》。

《进化的历程》为我们学习用跨学科的视角研究历史,尤其是环境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类似曾经环境史研究的兴起对历史学研究所施加的影响,它提醒我们人类社会和历史极其复杂,任何依托单一学科的理论所做出的解释都有难以避免的局限性。正是由于这一复杂性要求研究者必须采用跨学科的视角去研究人类历史,如此得出的结论和见解才可能会更合理、更严谨,甚至更接近真相本身。

罗素曼德拉效应(罗素进化的历程)(1)

书中一些独到的见解:

1.人类促使野生动物和鱼类主动缩小体型。作者举例说,人类的选择性捕猎可能导致了非洲象群向“无牙”方向的进化。赞比亚的成年非洲公象与母象都长有长牙,“它们使用象牙掘地寻找水和盐、移动重物,并用剥树皮留下的印迹来划界。自然选择偏向有长牙的大象。”但是选择性捕猎把它们的优势转化成了劣势,导致原本属于稀有遗传特性的“无牙”大象才能够生存、繁殖,将它们的基因传给下一代,而有长牙的大象因为被猎杀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罗素曼德拉效应(罗素进化的历程)(2)

罗素曼德拉效应(罗素进化的历程)(3)

加拿大艾伯塔省公山羊的进化也说明了这一现象,大角山羊长有大角,猎人们狩猎偏爱选择长有大角的山羊,同时政府的狩猎规定限制猎人只能捕猎角长超过最小尺寸的公羊,这就成为很大的进化推动力,有大角的公山羊死于非命,而那些短角公羊常常得以幸存,“公羊角的尺寸随着小角公羊获得选择优势而变小,而且由于角长越长,公羊的体型越大,于是公羊体型的平均尺寸也变小了”。

罗素曼德拉效应(罗素进化的历程)(4)

作者也论述了北美鲑鱼尺寸变化的情况,相比小鱼,大鱼在逆流而上与争夺产卵地方面更强,自然选择偏爱大鱼,但由于大量捕捞大鱼,1950年至1990年,产卵鲑鱼的尺寸减小了30%,能够穿过网眼的小鱼获得了优势。

罗素曼德拉效应(罗素进化的历程)(5)

作者也从进化的角度讲述了北美印第安人猎杀北美已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猛犸象、乳齿象等的历史,认为人类对大型猎物的偏爱“也降低了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身体尺寸。在过去一万年中,北美野牛、麋鹿、驼鹿、麝牛、熊、羚羊和狼的体型全都有所减小”。

罗素曼德拉效应(罗素进化的历程)(6)

2.人类的技术让病菌和虫害进化以获得抗药性。各类杀虫剂、消毒剂的发明和使用使得病菌和虫害得以不断进化而获得抗药性,而人类又不得不发明更新的杀虫剂、消毒剂,结果形成了人类与病菌和虫害之间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

3.人类的驯化行为是一种无意识选择的结果。以狼的驯化为例,人类将狼驯化为狗并不是当代人所想象的有意识选择的结果。该书提出了如下假设和解释,猎人-采集者把猎获动物的骨头和尸体等物品当做垃圾扔在营地附近,隐藏在附近的哺乳动物以此为食,经常追随人类营地的一些狼就得到更多的食物,一些胆子大的狼爬的离营地最近,从而得到了最多的食物。

罗素曼德拉效应(罗素进化的历程)(7)

随着时间的流逝,无意识选择造就了更为温顺的狼,直到有一天,它们冷静到了猎人准许他们进入营地的程度。逐渐地,狼学会了服从命令,而人类把反应最佳的狼留在身边,因为它们能够从事有用的工作。人类和狼都在为自身的短期利益采取行动,无意识选择推动了进化。

罗素曼德拉效应(罗素进化的历程)(8)

随后作者以苏联时期的遗传学家——德米特里·别里亚耶夫的银狐驯化实验证明了其观点。别利亚耶夫通过对表现冷静(温顺)的130头狐狸进行研究,持续大约40代狐狸,持续选择温顺的狐狸,到第六代的幼崽已经表现出狗的一些行为特征,它们不仅呜呜叫、汪汪叫、围着人摇尾巴,而且还试图舔研究人员的手和脸。这种行为特征的狐狸在第40代时,几乎达到了70%,许多狐狸在听到人叫它们的名字时甚至会有反应。

罗素曼德拉效应(罗素进化的历程)(9)

罗素曼德拉效应(罗素进化的历程)(10)

4.对工业革命进化学的解释。作者认为,一种人为进化的农产品(即长纤维棉花)促进了机器的发明,进而引发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但仰仗机械革新,同样也仰仗生物革新。

罗素曼德拉效应(罗素进化的历程)(11)

美洲新大陆的居民驯化并培育出了长纤维的棉花——海岛棉;英格兰发明家和工厂主对美洲印第安人和美洲棉花创造的机遇作出了反应;奴隶贸易因为连接了英格兰与新大陆的进化遗产而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他学者认同的工业革命的推动力是重要,但并非充分因素。棉纺织业的工业化依靠来自新大陆棉花物种的长纤维,而这种纤维则归功于棉花的基因组、美洲印第安人和新大陆上的人为进化。因此,对工业革命的解释需要加入棉花驯化这一重要因素。

5.动植物等生物也是一种技术。作者认为,“当人们改变生物体来为人类提供货物与服务时,那些生物体就变成了工具,一切工具都是技术,因此家养动植物也是技术。它们是活着的技术,或者是字面意义上的生物技术”。

作者举例说,“豆科植物不是机械装置,但它们确实也把空气中的氮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对人类更为有用的形态。生物工厂对于农业的工业化是至关重要的。谁也没有找出把阳光、二氧化碳和几种养料转化成粮食的方法,人们只能把这一工作承包给植物。同样,制造肉类的工作也只能承包给动物”。

罗素曼德拉效应(罗素进化的历程)(12)

作者也提到,美国的经济史家们把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归功于机械装置(拖拉机、犁)和化学药品(肥料、杀虫剂)的革新,但这些解释的前提假设是“麦田中的生物体保持恒定”,事实上“它们并非恒定” , 小麦品种在经过几年的耕种之后便“后劲不足”,这迫使他们改用新品种以保持产量,而如果没有对作物的培育,作物产量就会大大下降。事实上,“1880年至1940年间,美国小麦生产率的提高约40%应该归功于对小麦的培育”。因此,作者认为工业化经常依赖于有机进化。

罗素曼德拉效应(罗素进化的历程)(13)

罗素曼德拉效应(罗素进化的历程)(14)

——艾德蒙德·罗素:《进化的历程:从历史和生态视角理解地球上的生命》,李永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9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