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28岁的凤翔通判苏轼以皇恩迁大理寺丞,奉命出府执行公务,任务完成后重游终南山,并作五百字长诗寄弟弟苏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收到哥哥的长诗后,苏辙作《闻子瞻重游终南山》一诗以寄,并在诗尾嘱咐苏轼“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苏轼收到苏辙诗后,次韵作《减字木兰花 莺初解语》以寄,“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词中警句频出,充满了对弟弟的激励和鼓舞之情,读来给人以启迪。

苏轼词两首给人的人生启迪,花不看开人易老(1)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宋 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简译

初春,黄莺刚刚开始学会婉转啼鸣,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细雨如酥,那刚刚钻出地面的小草,远看一片嫩绿,近瞧却像消失了一般。

不要说怕沉醉在春光里就拒绝去看花,不去感受花开时带给人的青春活力,就意味着人生已经走向衰老;更不要等到落花时节,再去触目伤怀,后悔花开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

苏轼词两首给人的人生启迪,花不看开人易老(2)

赏析:

这是一首富含人生哲理的惜春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启示人们要珍惜时光,把握青春年华,有所作为,不要等到垂垂老矣再去悔不当初。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上片的前两句点明初春在时节里的重要地位,春回大地,草木萌动,鸟儿啼鸣,欣欣然,一切都像刚刚醒来似的,来日可期,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后两句写春色,摄尽春之魂魄,小雨如酥,草色返青,远远看去像铺在地上的一层绿色,走近细瞧却还是刚刚抽芽的浅黄色。

此词中,苏轼化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里的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草色遥看近却无”等,都是韩诗原句,都是对早春美景的生动描绘。

苏轼点化运用韩愈诗中的传神之句,用在这首词的上片,正好道出了初春的可贵,即不露痕迹,也不违和,可以说恰到好处。

苏轼词两首给人的人生启迪,花不看开人易老(3)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下片前两句劝人珍惜春光,不要错过花开,花开有期,就像人的青春一般,美好却短暂,转瞬即逝。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后两句带有警醒的寓意,作者告诫人们,千万别等春天过去了,再去慨叹落红无数,春去匆匆。

颠倒”是杂乱的意思,“红英”即落花,“”是夹杂的意思,苏轼这句化用了韩愈《题榴花》里“颠倒青苔落绛英”之句。

不同的是,韩愈诗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寂寥,苏轼诗表达的是春光不在的痛惋,前者惜才,后者惜时,各有千秋。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把握时机,珍惜当下,这道理古人早就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节如流,花开有期,春天终会走远,就像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少年阶段,你要荒废它,它就辜负你,两者永远都是对等的。

上片写春景,摄尽早春之魂,下片议论抒情,道出时光之迅疾, 整首词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给人以启迪和警醒。

苏轼词两首给人的人生启迪,花不看开人易老(4)

写在后面:

诗酒趁年华,作此词时,苏轼28岁,苏辙26岁,兄弟二人都是才华横溢的少年郎,彼时的他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来日可期。

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三年京察期满,苏轼被授大理评事、出任凤翔府判官,苏辙被任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彼时,苏洵奉命修《礼书》,为侍养父亲,苏辙推去任职甘愿留在京城,对于弟弟的无私付出,苏轼心生感激,常常写信予以鼓励和慰勉。

苏轼词两首给人的人生启迪,花不看开人易老(5)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其实,苏轼的积极人生并不只是体现在这一首词中,他这个人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旷达超脱,无论顺境逆境,他总能从容应对。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所以虽处至暗,他也能望见满天星斗,等来黎明的曙光。

九死南荒我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若无旷达豪放之胸襟,怎能视贬谪如观光虽九死犹不悔?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因为积极乐观,懂得珍惜和拥有,所以纵然人生老去,亦能常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宦海沉浮中,也能坦然面对,波澜不惊……

苏轼词两首给人的人生启迪,花不看开人易老(6)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