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水浒传》面世以来,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中国小说创作的一部典范之作。在该书传播的过程中,许多文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好恶,对这部经典著作进行了补充和改编。据不完全统计,在明清两朝的近百年时间里面,以梁山好汉为背景创作的续书就有十多部。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除了《荡寇志》之外,还有一部经典之作就是《水浒后传》。

梁山五虎将说过的话(重聚梁山三十二位好汉)(1)

《水浒后传》该书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浙江省湖州市籍人陈忱。他是一位博学多识、涉猎广泛、对古籍野史、灯谜民俗等方面都有广泛研究的文学家。陈忱少年时曾潜居在野寺之中,在清苦的生活环境下废寝忘食苦读三年。但是,他并不满足于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随后开始了四年之久的游历生活。在游览名山大川的过程中,陈忱增长了不少见闻和学识,这也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梁山五虎将说过的话(重聚梁山三十二位好汉)(2)

大明灭亡时,面对支离破碎的山河,陈忱感慨万千,内心强烈的民族情感,使他一直坚持以前明遗民自居,对清朝充满了鄙夷和不满。他跟当时的许多文学家一样,选择了归隐的生活,将内心的不满、期望与无奈,全部倾注到了文学作品之中。《水浒后传》就是陈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传世遗作之一。该书最初名为《古来遗民》,书名的用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寓意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与立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逃避清朝初期的迫害,不得已而为之。

梁山五虎将说过的话(重聚梁山三十二位好汉)(3)

《水浒后传》延续了原著中的故事情节,描述了宋江、卢俊义等人被迫害致死后,梁山泊幸存的混江龙李俊、活阎罗阮小七等三十二位好汉及英雄的后代们,无法忍受腐朽官府的压迫,再度揭竿而起,惩奸除恶、替天行道的英雄故事。众好汉的聚义地点,也不再是八百里水泊和梁山大寨,而是发展到了更为广袤的大海上。众好汉的英雄事迹,也从最初的反贪除恶,转为对入侵金军的反抗,包括惩治祸国的奸臣和投敌的将领。

梁山五虎将说过的话(重聚梁山三十二位好汉)(4)

从创作角度来看,该书的立意不再局限于内部斗争的小义,而是转向了更为博大的大义。其中,浪子燕青勇救金军强掳的民众,冒险深入金营探视沦为阶下囚的宋徽宗,众人合力营救陷入金军重围的宋高宗等事迹,都体现出了作者内心深处渴望复国、驱逐鞑虏的情怀。

梁山五虎将说过的话(重聚梁山三十二位好汉)(5)

作者对混江龙李俊的人生轨迹描述,饱含深意。李俊起步于太湖,转而将势力开拓至大海中的诸多岛屿,最后集合众人远赴海外,征服暹罗诸岛,开基立业。作者将南明将领郑成功的真实事迹,引入到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这也反映了当时大多数前明遗民不屈服清朝统治,期望依托海上势力恢复大明王朝的愿望。

梁山五虎将说过的话(重聚梁山三十二位好汉)(6)

《水浒后传》的创作精髓,在于完全继承和发展了原著中的精神内涵,延续了梁山好汉们不畏强暴、铲奸除恶、伸张正义,在压迫面前毫不畏惧、勇于斗争、敢于反抗的传统,歌颂了嫉恶如仇、忠肝义胆、行侠仗义的英雄主义行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起义军的同情和认可。该书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基本上延续了原著中的面貌,在语言上做到了简洁流畅、通俗易懂。

梁山五虎将说过的话(重聚梁山三十二位好汉)(7)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水浒后传》中出现了许多早期华人在南洋各地艰苦奋斗的经历,这些素材的来源大都是以真实史实为依据,跟相关史料中的记载基本相符。该书中还记述了许多东南沿海大小岛屿的分布状况,最知名的钓鱼岛就在其中,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这一不争的事实。

参考书籍:《水浒后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