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体高约60厘米,体长1-1.2米,体重5千克,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

褐马鸡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仅见于中国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1987年调查野生种群仅有数百只,根据2009年文献报道,中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900左右。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褐马鸡有几种品种(关于褐马鸡的知识)(1)

物种学史

褐马鸡有几种品种(关于褐马鸡的知识)(2)

褐马鸡褐马鸡头顶羽毛呈绒状,黑褐色,颈亦为黑褐色,枕后有一不甚明显的白色狭带,额基白色而具黑端,鼻孔后缘、耳羽白色。耳羽成束状,并向后延长和突出于头颈之上,形状像一对角;头侧裸出,赤红色,满布以细小的疣状突;上背、两肩棕褐色,并具光彩,羽端分散呈发状;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银白色,尾羽末端黑而具金属紫蓝色光泽。最外侧两对尾羽羽片完整而不分散,向内的7对外翈羽支均分散如发,形长而稍曲,内翈和羽端仍完整不分散;中央两对内外翈羽支几完全分散如发,仅羽端有一小块完整,状如匙状。此2对中央尾羽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其羽支和羽端均下垂,状如马尾,覆盖在整个尾上。两翅表面棕褐色,飞羽稍淡,且具浓棕褐色羽干纹。颏、喉白色,前颈浓棕褐色,往后逐渐转淡,至尾下覆羽为棕灰色。

虹膜橙黄色至红褐色,嘴粉红色,脚、趾珊瑚红色,爪角色。雄鸟跗蹠具距。

翅短,不善飞行,只能从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全身羽毛深褐色,头顶长着黑色的绒毛。嘴巴粉红,脸部鲜红,眼睛后面有一白色颈圈,两簇雪白的绒毛突出于脑后,像对白犄角,尾巴蓬松上翘,很像马尾,泛着紫蓝色光亮;喙短而尖。因而有得名“角鸡”。

大小量度:体重♂1650-2475g,♀1450-2026g;体长♂985-1074毫米,♀830-1050毫米;嘴峰♂41-42.5毫米,♀37.5-42毫米;翅♂270-312毫米,♀265-290毫米;尾♂518-582毫米,♀447-576毫米;跗蹠♂92-101毫米,♀89-97毫米。

栖息环境

褐马鸡有几种品种(关于褐马鸡的知识)(3)

褐马鸡褐马鸡是山区森林地带的栖息性鸟类。它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它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栖宿在大树枝杈上,冬季多活动于1000-1500米高山地带,夏秋两季多在1500-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

生活习性

褐马鸡有几种品种(关于褐马鸡的知识)(4)

褐马鸡集群,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机警。留鸟。褐马鸡性情暴躁、健勇善斗,有置死不避艰险的品格。11月,褐马鸡准备越冬。这时,产的防寒,抗逆本领显著增加,并能适应一般的环境独立生活。从12月至翌年的春季,为了适应较为复杂的环境和防御外来天敌的侵害,褐马鸡始终进行群体活动。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有时集群多达30余只。主要在地面活动,尤其喜欢林间空地或林缘草地。晚上栖息于松树或桦树上,每日活动多数时间均用于觅食,仅中午休息和进行‘沙浴’,通常活动场所和栖息地较为固定。天亮下树后,常沿固定的路线,成不整齐的纵队向觅食地进发。受惊后则往山上奔跑,即至到达岭脊高处,才又振翅飞起,然后滑翔至山谷或对面山坡上。

主要以乔木、灌木和草木植物的叶、嫩茎、幼芽、花蕾、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所吃植物种类多达80多种,动物性食物18种,其中主要食物为沙棘、莎草、龙胆、灰栒子、野蒜、柴胡、车前、黄刺玫、刺李、大花韭、野豌豆、远志、米口袋、蒲公英、堇菜、柳、野首蓿等。觅食活动主要在早晨下树后和傍晚上树栖息前。中午多在林下灌丛中体息或沙浴,也有在树上伏枝休息的。通常成松散的集群觅食,或边走边用嘴在地上刨食或啄食,也啄食或跳跃啄食低矮灌木上的浆果或昆虫,有时也上到树的低枝上啄食。

繁殖方式

褐马鸡有几种品种(关于褐马鸡的知识)(5)

褐马鸡褐马鸡的生活很有规律,一般在春季3月份进行交配繁殖。每到这个时期,雄鸟之间常常为争夺配偶而进行殊死搏斗。其间,雄鸡为了显示它的威风,叫声特别粗重而宏亮,远在两公里之外亦隐约可闻。它鸣叫时昂首伸颈,尾羽也高高翘起,煞是好看。然后,雌雄追随,离群交尾,并寻找藏密的林下或灌丛间地面占领巢区[2]。

4月份,将巢内略铺一些干草枯叶,即偎窝产卵。褐马鸡一次产卵4-17枚,多达19枚。卵壳呈灰褐色,长50.6毫米,直径42.1毫米,约重56.3克。5月,其卵开始孵化,孵化期26天左右。6月,雏鸡出壳,由成鸡寻食哺育。7月,成鸡带领幼雏活动,进行避暑、换羽。8月,幼鸡能独立觅食。这时家庭之间开始混合成群,由高处地段逐渐转移到低处生栖。9月,幼鸡基本长成,活动能力增强,游荡范围扩大,随之群体数量也逐渐增多,且多以群居。

通常营巢于海拔1800-25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巢多置于林下地面灌丛间、枯枝堆或倒木下,也有在岩石脚下或树椿旁边营巢的。巢甚简陋,主要是利用地面凹处,内垫以草叶、树叶、草茎和羽毛即成,巢呈碗状或长盘状,大小为28.6(23-33)厘米×32.7(28-40)厘米,深9.9(8-14)厘米。领域性极强,通常每对占领一个山坡,雄鸟全力保卫的领域面积通常为0.7-1.3公顷,对入侵的同种个体,雄鸟奋力驱赶,有时甚至殴斗,直至将入侵者赶走。4月初即有个体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17枚,多为6-9枚,通常间隔1-2天产1枚卵。卵呈椭圆形,淡赭色、鸭蛋青色或鱼肚白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据362枚卵的测量为59.9(54.9-63.7)毫米×43.8(42.7-46.8)毫米,重58.8(54.8-63.4)克。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活动和警戒,孵化期26-27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后第二天即离巢随亲鸟活动。

分布范围

褐马鸡仅分布于中国河北西北部小五台山、山西西北部宁武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国特产鸟类[2]。

种群现状

建立保护区

为了保护发展褐马鸡这一稀有珍贵资源,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别在吕梁山的庞泉沟和芦芽山林区建立了褐马鸡自然保护区。河北省政府于1984年批准将蔚县小五台国有林场改建为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现中国不少动物园和保护区内都有人工繁殖的褐马鸡,并积累了成功的繁育经验。

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在陕西黄龙山的数量10余年间由最初的100余只增至近2000只,韩城市黄龙山褐马鸡保护区也因此于日前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褐马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鸡形目雉科鸟类,因通体浓褐色,羽毛披散下垂形似马鬃而得名。褐马鸡是中国特产鸟类、世界珍禽,中国鸟类学会也以褐马鸡为会标,其被誉为“东方宝石”。褐马鸡在中国分布范围小,种群数量少,属濒危物种。

1998年,黄龙县西北山区发现少量褐马鸡。2001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黄龙县建立了黄龙山褐马鸡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北依秦晋大峡谷,南靠黄河、居河、芝水三河湿地,占地6万余公顷。此后,政府部门投资了170多万元建成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开展褐马鸡生活习性观测及疫情监测、疾病预防等科研活动,并研究其人工繁殖方法。

位于山西西北部黄土高原关帝山一带的庞泉沟是拥有褐马鸡种群数量最多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0470公顷,成立于1980年,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地区四季分明,气候多样,是典型的华北高原森林物候区,主峰孝文山海拔高度为2830米,坡陡谷深,高差可达1400米,使植物生长在明显地分为亚高山草甸、华北落叶松、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四个植物带。森林以华北落叶松纯林为主,伴生着云杉、白桦、山杨、油松、辽东栎、红柞等树种。草灌植物生长良好,是暖温带天然林保存较为完整的少数地区之一。这里已建立起褐马鸡野外驯养场,进行人工饲养的实验工作。

与庞泉沟毗邻的芦芽山,也是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位于管涔山林区境内,成立于1988年,面积为21450公顷。保护区内,在逶迤千里的崇山峻岭上,生长着茂密的华北落叶松和云杉,有的山坡是一片纯云杉林,有的是清一色的落叶松,有的则是落叶松和云杉的混交林。这里是松树的海洋,那挺拔苍劲的落叶松,那秀丽多姿的云杉,迎着春风摇来摆去,好象大海的波涛,景色壮观,令人心旷神怡。

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还有位于河北蔚县、涿鹿县境内的小五台山,成立于1893年,面积为22000公顷。它属于恒山余脉,因其东、西、南、北、中五台耸立,而又别于山西北部的五台山而得此名。保护区内内山青水秀,峰峦起伏,鸟鸣蝶舞,景色壮丽,海拔为2882米的东台,为河北省的最高峰。植物种类有67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135种,群落垂直分布层次分明,是华北植被的典型代表。野生脊椎动物有80多种,除褐马鸡外,还有金钱豹、麝、青羊等。保护区的建立对研究华北地区植彼的演替变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山西境内的褐马鸡总数约为3000只,河北为1500只,而北京东灵山约有500只,估计我国褐马鸡总数为5000只左右。由于它的分布区已成为不连续的岛屿状,各栖息地之间基因相对封闭,很可能导致种群繁殖力的退化,成为导致褐马鸡绝灭的又一个因素。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些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但偷猎和拾取鸟卵的现象尚未杜绝。由于褐马鸡栖息的海拔高度很低,更接近人类生活区域,因而人为干扰更为严重。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时代,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使这些稀世珍宝免遭灭顶之灾,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濒危因素

1.天敌:(1).巢被天敌损害高(达43.75%)。(2)被天敌捕食的个体。

2.因为贸易被捕猎。

3.栖息地破坏:保护区外有零星数量,农业及城市的侵占是其主要威胁,砍伐森林及放牧家畜导致栖息地退化。

4.作为食物被捕猎:日渐最多的取卵为食者在保护区是个严重问题(ZhangZheng-wanginlitt.)。

5.种内生物学特点:1.下野蛋和弃巢不孵。2.未受精卵占4.2%。

褐马鸡的雏鸡孵出至幼鸡生长发育阶段,即6-9月,正是阴雨连绵、降雨过量的季节,这种高湿低温的生态环境势必影响到雏鸡、幼鸡(雏、幼鸡最怕露水),造成觅食困难、营养不足,死亡率增高,导致种群数量相应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