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君安好,我是玉露。

许久没聊电视剧了,五一的几天假期,窝在家顺便补了补电视剧。正巧亲王的《风起陇西》改编的电视剧上线了。借此机会,我们也跳脱开宋辽夏,聊一聊旁的故事。

亲王写《风起陇西》,是好多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既没有陨石遁,也没有各种影视改编的百花齐放。不过透过历史牵扯出各式阴谋故事的写法,倒是一以贯之。诚如亲王所说,“历史上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内幕,如果没有,那么就制造一个出来”。

这也成为了亲王作品宇宙的基调之一。

像是我们先前更熟悉的《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都有类似的剧情铺设。

这种在经过详实的史料辨析之余,又在招牌上写明自己是“胡说八道”的做法,显然比那些自命挖掘真相的“历史发明”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而这次的《风起陇西》,说的乃是三国。

诸葛亮南征的简介(风起陇西与诸葛亮北伐)(1)

我刷微博看到挺多吐槽《风起陇西》台词太过现代化的,总有种出戏的感觉。不过就我自己来说,不把他当成历史剧,似乎更好接受一些。披着三国剧外衣的谍战片,似乎更符合我追剧的感受。

毕竟三国是一个所有人都很熟悉的时期。虽然大家熟悉的,可能是历史的三国时期,也可能是《三国演义》的世界,甚至是真三国无双、浪客孔明(?)等等这些衍生作品的世界。但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周瑜、刘备、曹操这些人物,对我们来说,足够耳熟能详,并在心中早已有了各自的形象。

诸葛亮南征的简介(风起陇西与诸葛亮北伐)(2)

各自不同的认知基础上,大家对于再创作的想法也就不一样了。有人觉得应当尊重史实,有人觉得娘化赛高(?)。因此如何让三国故事有趣而不落俗套,就是每一个创作者大展神通的地方了。

电视剧和小说相比,修改的地方不算少,但亲王的脑洞依然值得浮一大白。

他的三国世界,特别是故事的一些细节,十分让人有玩梗的快乐。

比如《风起陇西》的主角之一,荀诩,这名字,一看就很聪明。也是,荀彧 贾诩,还能有不聪明的道理?

我们现在谈起曹操最为信重的谋士,也少不了提到荀彧和贾诩的名字。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这时候的颍川荀氏,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世家大族。荀彧少时被称为有“王佐之才”,征讨董卓时,袁绍将他奉为上宾,后来曹操起兵,荀彧投奔,曹操开心地称之为“吾之子房”。

而贾诩亦是三国迷们如雷贯耳的人物,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说的就是贾诩先祖贾谊的旧事。不过他的名声相对就不好听一点,如果说明哲保身、经权达变还算正常评价,那么“毒士”就真不是什么好听的称谓了。

不过贾诩看起来也并不是很在乎这件事。吕布“三姓家奴”就被人诟病了这么多年,但贾诩投奔献计的主公可不止三位,他一开始为董卓献策,在董卓灭亡后,先是为李傕、郭汜献计取长安,又在李傕和郭汜互相猜忌时协助汉献帝离开长安,中间还曾为段煨、张绣等人献计,最后因劝张绣归顺曹操,才入了曹操麾下,为曹魏兢兢业业打工数十载,甚至得封太尉。

看,亲王的三国里,一个名字也暗藏巧思。

剧中以我们熟知的“挥泪斩马谡”开场。但在故事里,这场街亭失守,却是因为季汉情报有误导致的。

北伐情报的失误,不仅使得季汉内部情报部门司闻曹开始自查,也让季汉开始怀疑起自家派出去的间谍是否叛变。

那要怎么办?

自然要查。

于是季汉这边一合计,将原本安安稳稳呆在大后方的荀诩派了出去,去天水郡,解决内鬼。

远在天水郡的陈恭发现自己传出去的情报使得己方战败,又察觉到自己已被魏人怀疑,处境也是难上加难。

于是好戏,敲锣开场。

此时曹氏集团的掌权人,已经是曹叡了。离当初贾诩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因而曹操立曹丕为世子,都已过了十二年。

贾诩和荀彧这两个人,对于229年的三国来说,也都是过去的名字了。即便是长寿如贾诩,也在223年就离世了。

此时季汉已经是后主刘禅的建兴年间。

作为魏汉吴三国中相对势弱的一方,季汉却在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间数次北伐。后世其实对这几次北伐异议颇多。不过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原因,比起王夫之提出的“以攻为守”的说法,或许“广拓境土,徐图中原”更为贴切。

刘备的另一位谋士法正,曾在刘备占领汉中的时候献过“上中下”三策:“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其中上策和中策,和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就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

公元228年,诸葛亮两次出兵北伐,意图夺取秦陇之地,但理想很丰满,现实略骨感,两次出兵虽然在战术上有不少建树,但在战略上依然进展有限。

诸葛亮南征的简介(风起陇西与诸葛亮北伐)(3)

一次北伐时因马谡的街亭之败而而前功尽弃。

二次北伐时又为曹魏名将郝昭在陈仓所阻。

终于在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调整战略,一举拿下了武都、阴平二郡。

这致使曹魏反应极大,曹魏大司马曹真气得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为理由,来了个诸路伐蜀,可惜意图收复武都、阴平二郡的魏军被诸葛亮遣魏延、吴懿击败。其余诸路也路遇雨灾,碰了一鼻子灰而回。诸葛亮则集结主力于汉中,以逸待劳,痛击魏将夏侯霸,郭淮,费曜,算是报了二次北伐失利的仇。

231年2月,诸葛亮从汉中出发,兵围祁山,发动了第四次北伐。

时任曹魏雍凉都督的司马懿,成为了诸葛亮这一次的对手。

但面对诸葛亮,司马懿十分谨慎,只是“登山掘营”,不肯出战。

然在诸葛亮的一番诱敌操作之下,魏军将士自觉优势在我,请战氛围日益强烈。

司马懿架不住“诸将咸请命”,终于决定,在五月辛巳进攻汉军,此即卤城之战。

诸葛亮南征的简介(风起陇西与诸葛亮北伐)(4)

然后魏军便被汉军击破。史载,汉军获甲首三千级。

对于汉军来说,这原本是个乘胜追击的好机会。可惜时值夏季,蜀中阴雨绵绵,李严输送粮草不力,导致季汉军中缺粮了。“夏六月,亮粮尽退军”。

嗯,李严后来把责任推卸给诸葛亮,在《风起陇西》里又变成了新的故事素材。

这边曹魏大军眼见诸葛亮退兵,司马懿下令张郃追击,但汉军高处设伏,弓弩射中张郃,一代老将因此身亡。

四次北伐后,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可谓做足了准备。在斜谷口修治邸阁,在赤岸屯田置府库,做足了物资的储备。这两个地方都在我们熟悉的五丈原附近。可惜,积劳成疾的诸葛亮并没能支撑过这场战役。公元234年,诸葛亮离世,只给后世的我们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叹惋。

诸葛亮: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有些时候,历史比故事更莫测。毕竟故事还讲究个讨读者老爷的欢心。

三国的风云,也并不因诸葛亮的离世而停下脚步。

故事在继续,历史,也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