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年岁末,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纪念的时代。

普希金的短篇小说《暴风雪》以这句话开头,向读者缓缓诉说那个暴风雪夜晚的前因后果。17岁的女主人公玛利亚家庭富有、美貌白皙,如同法国浪漫主义小说里写的那般爱上了穷小子弗拉基米尔,玛利亚的父母发现后,严厉地阻止了两人的发展。苦命的恋人只得偷偷书信往来。

在寒冷的冬季,他们相约为了守护爱情,实施一个绝妙的计划:在夜深人静之时悄悄离开家,飞奔到教堂偷偷结婚,等到风平浪静后再去求得父母的原谅。命运与他们开了一场巨大的玩笑,暴风雪过后,玛利亚大病一场,弗拉基米尔有些癫狂,后来上战场不幸牺牲了。

那个雪夜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此刻追求她的布尔明少校,正向她吐露那个可怕的秘密:他与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子结过婚!直到最后一刻,我们才恍然大悟。

普希金咋死的(当残忍的真相宣之于口)(1)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人物像

读普希金的《暴风雪》,晴空将从“一场暴风雪的考验”“被埋葬的两段爱情”“隐藏三个人的愧疚”、“揭穿四个罪魁祸首”这几方面一一展开叙述,生命的坚强、命运的波折,小说带给我的思考。

一场暴风雪的考验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

寒风在怒吼,窗外的护板不停地抖动着,撞得直响。她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女主人公玛利亚焦灼不安。幻想着未来发生的恐怖片段,怀着对父母亲人的愧疚,坐上了通往教堂的雪橇,在猛烈的暴风雪中把命运交给了上帝和车夫。

周围所有的东西全都消失在白茫茫的混沌之中,只能看到无数雪花在空中狂舞,天地浑为一体。

这是弗拉基米尔眼前的场景,因为自信认得路,并没有雇佣车夫,在暴风雪降临时迷失在野地里,彻底失去了方向。直到后半夜雪停了,乌云散开了,他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抵达了教堂,正是黎明时分。

普希金咋死的(当残忍的真相宣之于口)(2)

19世纪俄国北方地区女性传统服饰搭配

暴风雪的意象,向来都是寒冷、凛冽、苍白、艰难,象征着那个时代下封建势力的重重阻挠。在这个决定命运的深夜,成为这对有情人迈入婚姻殿堂的最后关卡,这是意料之中的考验,通过了就将拥有幸福的未来。然而意料之外的人物登场了。

暴风雪没有停,我看见不远处有一片灯火……我们走进了那个小村庄,木制的教堂里闪着灯光。

在小说最后的回忆里,陌生人第一次出场,他焦急地赶往维也纳,冒着暴风雪,因为车夫走错了路,意外来到那个新郎新娘即将举办婚礼的教堂。鬼使神差的,他顶替那个迟到的新郎,然后在慌乱中匆忙逃离。

对他来说,这仅仅是场暴风雪中的恶作剧,对于原本的新郎新娘却是晴天霹雳的噩耗。

被埋葬的两段爱情第二天与四年后

暴风雪夜的第二天,玛利亚如往常一般同父母请安,好像什么时候都没有发生,却在夜晚患上了热病,在生死边缘挣扎了半个月。她的父母心忧如焚,以为病因是爱而不得,最终同意了两人的婚事,前去寻找弗拉基米尔。

我的脚将永远不会迈进你们家的门槛,请你们一家永远忘记我这个苦命的人,只有死亡才是我的目的。

来自弗拉基米尔的回信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玛利亚也出人意料的绝口不提那个人。这时候隐藏在结尾的真相尚未解开,读者对那个晚上发生的事情有了愈加浓厚的兴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如此相爱痴缠的男女默契的放弃这段爱情?

普希金咋死的(当残忍的真相宣之于口)(3)

埋葬在暴风雪里的爱情,情归何处?

四年后,年轻的上校布尔明来到玛利亚的身边。只要他一出现,玛利亚脸上的忧伤就消失了,变得活泼轻快了。难以想象的是在此之前,弗拉基米尔丧生战场仍然是她心中的结,老父去世一直令她痛苦忧伤:

如果这不叫做爱情,那它叫做什么呢?——摘自格里鲍耶陀夫《聪明的痛苦》

第二段爱情悄悄来临,受到了所有人的祝福。心事重重的布尔明上校徘徊许久,终于鼓起勇气,在池塘边向玛利亚袒露自己的内心的深情,那一刻我们都以为是幸福在招手。紧接着隐藏的秘密、残忍的真相被说出来了,原来这位上校就是那个雪夜里慌乱逃离的陌生人,原来他们已经结过婚了。

他不识得她,她亦不识得他。

当答案浮出水面,阳光下的爱情,染上了那个雪夜的昏暗,变得模糊不清了。

隐藏三个人的愧疚默契藏心间,他敢对人言

玛利亚的愧疚。在昏昏沉沉中行礼过后,惊觉新郎换人了,一度晕厥。我们可以想象她如何匆忙返回家中,清晨依旧强撑着保持镇定与父母打招呼。17岁的少女再如何坚强,依旧病倒了,亲人不明所以,为了她的身体快点好起来,同意了这段亲事。玛利亚的愧疚有两方面:一是因为亲人的理解包容而惭愧自己所作所为;二是因为已婚的身份而愧对恋人弗拉基米尔,因此不再提起。

普希金咋死的(当残忍的真相宣之于口)(4)

油画 忧伤的少女

弗拉基米尔的愧疚。在那个暴风雪的夜里迷失在白茫茫之中,也错失了他的爱情。他是该愧疚,无论是什么原因都掩盖不了他的迟到造成的阴差阳错。他起先可能什么都不知道,后来必定会去找那个神甫、证婚人询问事情的经过,了解到真相后更加的愧疚:一是愧对曾经的爱人;二是愧对玛利亚家人的包容,他得到了迟来的喜讯,转身上了战场。

布尔明上校的愧疚。他是个轻浮的浪子,仅仅因为新娘的美貌,竟然忘乎所以地顶替新郎,被拆穿逃离以后,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这只是他人生一个荒诞无稽的玩笑。然而命运怎么会放过这个恶徒?因为曾经结过婚的经历,让布尔明在面对心爱的人深陷痛苦和绝望,他有趣的苍白的脸,如同那夜白茫茫的暴风雪。

普希金咋死的(当残忍的真相宣之于口)(5)

无能为力的愧疚,一个人孤单看窗外

前两位的愧疚是因为所爱,因为家人,所以他们默契的隐瞒了下来,即使从此天各一方。而最后这位布尔明浮于表面的愧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想要得到宽容,得到爱情或者利益。因此他宣之于口,诉说自己是一个有着不幸遭遇的人,结果巧合的撞上了,在苦主面前倒苦水,脸呢?

布尔明当时脸色惨白……一下子跪倒在了她的脚下……

揭穿四个罪魁祸首戏剧化发展,人心生波澜

祸首一:村里的神甫。弗拉基米尔费了很多口舌才请来的主婚人,他早上才见过新郎,不可能认错旁人,在紧张的状态下草草主持婚礼,是不负责任的。

祸首二:三个证婚人(退休骑兵少尉德拉文、土地丈量员施米特、16岁刚刚当兵的警察局儿子)他们甚至指天发誓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新郎完成使命。话是这样说,雪夜里的三个人也不曾想起新郎的模样:

这种冒险活动可以让他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和往年骠骑兵搞的那些恶作剧。

是的,天太冷了,他们赶着回家。

普希金咋死的(当残忍的真相宣之于口)(6)

俄国 普基寥夫 著名油画作品《不相称的婚姻》

祸首三:命运转折的导火索,布尔明的一念之差。迷路是一场意外,顶替新郎是有意的,人常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仅仅看作是个恶劣的玩笑,在离开的马车上睡着了,忘记了那个村庄,那个新娘。

祸首四:弗拉基米尔有心却无力。虽然他是受害者,也掩盖不了他一切不靠谱的行为。这一场偷摸结婚的计划他未曾考虑过玛利亚的名声;结婚的重要时刻迟到了;找到主婚人证婚人虽然有地位,却是那么不靠谱的(由此可见亦可见沙皇政府的腐朽)。

天意弄人,神圣的教堂上演那场婚礼的戏剧转折,知情人皆是三缄其口,这个秘密成为了玛利亚心中最沉重的石头,直到最后残忍地揭开那愈合的伤疤!

尾声

小说《暴风雪》的结尾就在布尔明吐露真相以后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作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可能也无法想到比这更完美的收尾吧。

布尔明脸色惨白是惶恐还是后悔?得知真相的玛利亚会深陷悲哀,还是收获幸福呢?晴空心想,即便玛利亚勉强压抑忧伤,收获爱情,心中免不了留下天堑一般的裂痕,刻骨铭心,深入骨髓。是爱是恨,犹未可知。

普希金咋死的(当残忍的真相宣之于口)(7)

19世纪初 俄罗斯新时代女性的形象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机缘巧合,虽然过程是戏剧化了些,好在结尾皆大欢喜,这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当然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看到此处的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阅读的温度# @晴空莽莽 一起读好书!欢迎在留言区发表不同看法见解,多多益善,少少无拘~

(图片摘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