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诗人沿江东下,途径西塞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怀古慨今之作。诗人因西塞山而咏晋、吴兴亡史事,慨叹山川之险不足恃,而分裂割据终归统一。

这首诗用凝炼含蓄的语言,把叙事、写景、抒怀以及哲理思索熔于一炉,诗中流贯着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忧患感,意境雄阔苍茫,因此被推为中唐咏史诗的名篇。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刘禹锡的诗西塞山怀古意境雄阔苍茫)(1)

西塞山怀古

(唐代)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刘禹锡的诗西塞山怀古意境雄阔苍茫)(2)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从纷繁复杂的战争素材中,选取“王濬楼船”与“金陵王气”,抓住要害,先声夺人。描绘出一幅西晋水师在王濬(晋益州刺史)率领下讨伐东吴,势如破竹,直取金陵的画面,波澜壮阔,气势雄伟。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刘禹锡的诗西塞山怀古意境雄阔苍茫)(3)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第二联承接首联,写晋军突破西塞山防线,烧断几千尺长的拦江铁锁,使东吴无险可守,只得在城头挂出降旗的战斗场面。这两句揭示出立国不在于地势险峻,也不在于“金陵王气”,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尽管兵多将广,又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如此地险城固,仍然逃不了覆灭的下场。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为当权者提出了警戒。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刘禹锡的诗西塞山怀古意境雄阔苍茫)(4)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诗人既景而感叹,伤感的不仅仅是晋、吴更替的往事。继吴国以后,在金陵这六朝之都,相继演出了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亡国的悲剧,所以这“几回”中,就包含了许多朝代。下一句,把追述往事转移到自己立足的西塞山。尽管人世变迁,兴亡不断,然而这雄伟的大山,却依然如故。几回依旧,把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换一气贯串起来。“字和“”字,把诗人的感慨,西塞山的雄踞,纵横飞洒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力透纸背之感!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刘禹锡的诗西塞山怀古意境雄阔苍茫)(5)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人联想到当时的藩镇割据,国家分裂的现实,用诗句说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些想割据称王的人,请看看前朝古垒的萧萧芦荻吧,它就象征着割据者避免不了的灭亡命运。诗人尽管政治上遭受打击,但维护国家的统一,仍是他强烈的愿望。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刘禹锡的诗西塞山怀古意境雄阔苍茫)(6)

全诗层层深入,由远及近,由古及今,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整个诗的跨度上下几百年,纵横几百里,却使人感到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