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种古玉鉴定方法(出土古玉鉴定技巧和方法)(1)

对于全国各地古玉器的鉴定,由于玉器的出土地点、坑口环境、风土习俗、宗教礼仪等因素的不同,玉器本身所具备的特征也不同,因而鉴定方法也就各不相同。

23种古玉鉴定方法(出土古玉鉴定技巧和方法)(2)

所以鉴定时,必须综合考虑古玉的各种特性,决不能因为某一件器物或是某一特征以前没见过,抑或是国家馆藏没有,就一棍子打死。我们必须要运用科学、辩证、理性、全面的方法去鉴定。时间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只有通过长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不断的对玉器进行盘玩、观察、试验、总结,你才能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鉴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不会打眼。

23种古玉鉴定方法(出土古玉鉴定技巧和方法)(3)

出土古玉的鉴定,有人觉得先鉴定工艺特征,也有人说先鉴定玉质。我通过大量实践认为:这些想法值得商榷。现在如果再采用古代的加工方法制作,完全可以仿造出古代的工艺。如果是老玉新工,估计打眼是十拿九稳的事。再说,工艺文饰在鉴定过程中,主要还是作为断代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件玉器的新、老都断定不下来,断定它的年代是否还有意义呢?“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一样的道理。

23种古玉鉴定方法(出土古玉鉴定技巧和方法)(4)

绵延8000年的玉文化史,从考古发掘看,中原地区真正使用和田玉,是从商代开始,汉才得到广泛使用,并且受礼制所限,更多的还是就地取材,特别是一些陪葬玉器,更是用料一般。所以,玉质的鉴定,并非是鉴定玉器新老的首要因素。我没有从玉质,专业理论术语等方面谈起,是因为很多专家的书籍上已经讲的非常全面、具体,这里不必要再浪费纸墨。

23种古玉鉴定方法(出土古玉鉴定技巧和方法)(5)

下面分别从古玉的沁色、钙化、包浆、形变、土蚀现象、加工工艺等各方面的成因,鉴定要点一一解说,因为这些特征是玉器在土壤中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自然变化形成的,也是鉴定玉器最根本的要素,很多特征更是仿造者无法企及的,所以从出土玉器本质的变化特征说起,才是科学的,比较有说服力,更是鉴定古玉的根本。

23种古玉鉴定方法(出土古玉鉴定技巧和方法)(6)

在鉴定运用时,这些方面绝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或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必须几方面的特征同时具存,才能下结论,否则就会以偏概全,缪之千里。

23种古玉鉴定方法(出土古玉鉴定技巧和方法)(7)

一、沁色鉴定:

1、成因:我国著名材料学家刘如水先生从微观上解释了沁色的成因,这一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和本人的思想不谋而合。他认为:玉器长久的埋在密闭的墓穴或是土壤中,受土壤、地温、地湿、坑内物质等的影响,玉器本身分子发生质变,结构水散失,使其孔隙变大,土壤中的各类显色杂质会慢慢侵入玉质内部,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沁色。

23种古玉鉴定方法(出土古玉鉴定技巧和方法)(8)

比如黄色、红色或是赭色的土沁,是由于土壤中的三价铁离子侵入玉质内部,由于侵入的多少而呈现黄、红、赭等不同的颜色;黑色沁是土壤中或是坑内物品的有机质侵入玉质内部发生碳化反应,以及含碳物质腐烂后慢慢侵入形成,比如衣冠、棺木等,而非水银所致。

23种古玉鉴定方法(出土古玉鉴定技巧和方法)(9)

实验证明:水银不融入水,无法侵入玉质内部。所以水银对玉的沁色没有影响;层叠絮状的水沁现象,是由于玉器长期在水中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形成了类似絮状、饭糁状现象,我们称之为“饭糁”,而非真正沁色(黄色部分除外,为土沁)。

23种古玉鉴定方法(出土古玉鉴定技巧和方法)(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