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反腐纪实作品《追问》《人民的名义》成为反腐文学的“网红”之一。

《追问》一书中,丁捷和13个地厅级与省管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面对面长时间交谈,最后又从中选择了8位典型,进行深度记述。作家二月河看完《追问》后说,这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

在《追问》的封面上,丁捷写了两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追问”。封面新闻“与时代对话”第二篇,对话反腐文学作家丁捷。

当代反腐人物(追问没有虚构人物)(1)

数据显示,截止4月12日,“反腐”小说《追问》上市不到半个月,销量已突破30万册。对于这数字,小说的作者丁捷告诉封面新闻(thecover),“完全没有想到”。

春潮

这个春天,特别的热。

南京和10年前相比很不一样了:错综的地下交通网、平整开阔的新区、原来由梧桐树掩映的市中心也已高楼错落,和别的一线城市几乎没有分别。

丁捷的办公室在市区一栋玻璃大厦的高层,可以鸟瞰城市南半部,不过大多数时候只能看见灰霾。

南京最忆是“梧桐”(20世纪初市中心区域普遍栽种的悬铃木)。但丁捷说,这些年老树已被砍去了大半。

上世纪90年代末,南京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卷入火热的城建热潮中,由此带来的文物损坏和老树被砍伐,多次触发群众和地方政府的矛盾。

当代反腐人物(追问没有虚构人物)(2)

若干年后,依然有人把南京数位市领导的落马,跟“砍树”联系起来。

“这个被张贤亮先生喻为最像乡村的都市,如今面目全非。”丁捷操着苏式普通话告诉封面新闻,“这个城市就像一个人,华丽了,然而,变味了。”

除了新封的著名“反腐作家”头衔之外,丁捷另一个身份,是江苏省属某文化单位纪委书记。

另一部洛阳纸贵的反腐小说《人民的名义》,大部分的取景也在南京。作者周梅森是江苏人,写这本书时,采访的单位包括南京浦口监狱,因此有很多网友猜测,剧中那个发生重大腐败案件的场所汉东省就是江苏省。

当代反腐人物(追问没有虚构人物)(3)

根据中纪委公布的信息,十八大以来,落马的副国级及以上官员5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超过120名。江苏省从2013年起,每年都有一名省部级官员被查处。而查处的副国级高官苏荣曾历任青海、甘肃和江西省委书记;唯一的正国级高官周永康则曾任四川省委书记。

由于办案保密需要,纪委通常只公布调查的结果。直到这个春天,《人民的名义》播出和《追问》的出世,才掀开“有关部门”办案的一角。

《追问》不是小说,是一部纪实文学,按着当下流行的说法叫“非虚构”:书中的人物没有现实原型,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原型。只是顾忌到当事人的隐私,丁捷使用了假名。

“(里面写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真的”,丁捷强调,包括拥有3个家庭浪漫多情的副市长、自称因中年危机而走上受贿之路的市委副书记……

书中涉及级别最高是一位正部级金融高官,这位自命不凡的洋派官员和女明星的风流韵事,被网友广泛认为就是原建行行长苏雪冰与某许姓女演员的真实故事。也有“吃瓜”的看客表示,这一段故事中也有音乐发烧友、2010年被判死缓的原国开行副行长王益的影子。

现实世界的想象力比文学丰富得多。丁捷花了很多力气采访和收集材料,希望尽量客观地还原这些人的内心历程。

“送审的时候编辑和出版主管部门还嫌美化了(这些犯人),说让人感觉他们是被冤枉了一样,建议删掉一些人性化细节的描写,我说事实就是这样啊”,丁捷坚持不删除,“他们斟酌了一番,也就同意保留了。现在出版管理对文学还是比较包容的。”

丁捷所挖掘出来的事实,就是一个“激情”而“混沌”的群体。

亢奋

很难想象,面前这位带着黑框眼镜,虎头虎脑,一边吃着炕花生一边说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家,是位副厅级干部。更不可思议的是,《追问》书名其实来自一本日本漫画。

当代反腐人物(追问没有虚构人物)(4)

丁捷(张坤摄)

“那是儿子推荐的书”,48岁的丁捷不以为意地告诉封面新闻。

世界上没有人不能读的书,丁捷从小就有这样的观念。10岁,丁捷翻着新华字典看完人生第一部长篇《青春之歌》,紧接着第二部就是《茶花女》,两本书都是父亲给他的。

“他可能想通过这两本书,至少告诉你女性是很复杂,美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革命性的是美的,一个看上去很庸俗的女人也有美的地方。人的内心是复杂的,你必须看到内心的东西,不能看到的职业地区来划分人。这就让我看任何事都要有一个独立的判断,要深入到事物表象里面。”

年轻时,丁捷曾憧憬做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深入重大事件现场,写惊心动魄的文章。1993年,丁捷在南京师范大学执教。

那一年暑假,他钻到一位大学同学家中,用十几天的时间听同学的舅舅——一位资深的“造反派”——和王洪文在上海的往事。随后,他写就纪实文学《与群魔共舞》,赚了八千块稿费。不过,书最终没能出版。

上世纪90年代,江苏做调查报道的媒体还很少,丁捷的理想没能实现。1996年,丁捷从高校调任江苏省委,先后在省委社科规划办、省委宣传部和办公厅工作,业余则用笔名“晓波”,创作青春纪实文学。

尽管从小被周围人视作“文坛新星”,丁捷却没有想过做职业作家,“我觉得写作这个怎么能当职业,怎么能养家糊口,我就想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大家怎么过我就怎么过。”

“我就要普通人这样的工作,就这样受挤压,就这样在绞肉机里面,(让生活)深入骨髓。”

2005年至2008年,丁捷志愿做援疆干部,前往新疆伊犁。回到江苏后,没有升级别,没有具体岗位,丁捷被闲置了。

当代反腐人物(追问没有虚构人物)(5)

丁捷(张坤摄)

煎熬中,丁捷写书度日。从新疆回来后的4年间,丁捷写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极致浪漫,一部极致现实。

小说《依偎》,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远离尘嚣的雪山中,寻找心灵故乡的经历。唯美的爱情、诡异的杀人事件、现实与梦境的交错,让这部小说一举拿下韩国的亚洲青春文学奖。

而先于《依偎》创作的另一部小说《亢奋》,却描绘了一个国营电视台纷繁复杂的生态:一家正在集团化改革的地方电视台、一位能力卓越,欲望也卓群的台长,一个声色犬马的文艺圈。

“(我)在新疆呆着内心比较平静,回来后看到2010年前后社会状态,比较厌烦,有一种强烈情绪反弹,就想把时代的亢奋症,一种极其的浮躁,通过一群人展示出来”,丁捷说,“这是一部中国式精英的成功学。”

虽然丁捷想刻画的是都市精英群体,但还是被贴上了当时最流行的官场小说标签。这本小说在豆瓣上被书友称作“史上最黄最露骨”同时也最酣畅的官场小说。

“不过当时他们结局将何去何从,在那个时候,我根本不知道。”

自赎

2012年到2013年,43岁的丁捷被再度启用,成为一家文化单位的纪委书记。当时正值党的十八大刚刚开完。

“几年里, 我所闻所历、 可以深度嵌入记忆的非常故事,比以往任何一个工作时期发生的都要多。”

接二连三的案子,一个个同僚的倒下,匿名电话的警告、威胁、利诱。老同学也来“提醒”他,不要“搞人”,先要自保。

丁捷在书的前言里提到,每次参加纪检学习班,雷打不动的就是心理辅导课。心理专家告诉他们,他们都是病人,纪委的工作给他们积蓄了太多负能量,不倾倒出来可能导致心理崩溃。

最后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一个个让普通人心惊胆战的故事和沉重的记忆通过丁捷的笔,流淌出来。

当代反腐人物(追问没有虚构人物)(6)

丁捷擅长处理纪实题材。

年轻时刚到政府作宣传工作,丁捷跑了数年公安口线,采访了不少在押犯人,甚至重型杀人犯。业余时,丁捷还写过反映青少年群体现状的纪实作品。

“口述体是我擅长的,”丁捷说,“这是我找到一个既能够表达当事人心境心态,又能够发挥我特长的方法。”

一开始,丁捷希望尽量的客观。就像他过去采访造反派或者女杀人犯一样,丁捷想撇去贴在这些落马官员身上的道德标签或者政治标签,深入他们的内心,揭露人性。他觉得无论什么题材,只要用文学来表现,毫无疑问应该从人出发,而不是从政治出发。

但丁捷的设想实现起来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研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官员讲到内心深处很难。你去问他,虽然他很坦荡,但他层次依然停留在道德层面或者政治层面,没有到达人性。”

落马官员们自述到不了对自我内心进行认识的层次,逼的丁捷自己去自省,去思考,去追问。追问当事者,追问同僚,也追问自己。这让丁捷异常痛苦。

“有个读者告诉我,他看到第二个故事就吐了”,为了保持状态,每一个故事的写作过程中,丁捷都要中断一两次,完全从那个世界逃离后,才能再回来,再继续往下写。

在为《追问》准备素材的两年中,丁捷还写了一部儿童科幻小说,“交错着写,可以放松”。

当代反腐人物(追问没有虚构人物)(7)

两年,对用业余时间整理了600多份卷宗,采访了28位落马官员的丁捷来说,时间并不长。原本期望充分展开一个个体,细细铺陈他们内心最隐秘的角落没有达成,丁捷觉得有点遗憾。

他采取了另一个方法:从大量一手资料中整理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通过他们的经历来描写一个群体的形象。

丁捷只想通过这本书回答一个问题,“群众迫切的想知道,通过反腐败被惩处的官员,那些曾经是他们心目中的精英,这些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丁捷做了一个保证,最终选入《追问》的8个人物类型,你身边一定会发现至少其中之一。

愚公移山的隐喻

《人民的名义》在人物塑造上比过去有突破,有李达康式大胆独断的,也有高育良式的棉里藏刀,但总的说来人物还是忠奸立辨。而《追问》中的人物要复杂得多。

有细心的读者发现,《追问》中官员的经历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就是年轻时努力上进,身居高位或者在攀援过程中反而被深渊吞噬。

丁捷总结,这才是现实的状态。

“我个人觉得堕落不光是人的欲望被放大,也不是他当年奋斗的时候就是为了搞腐败。这个社会有一种惯性,在任何岗位上,都不自觉的走向那个方向。年轻人找对象也好,做学问也好,当官也好,都会指向功利。比如你谈个对象一开始讲得都是爱情,最后面对面的时候看得是实力;做学问当初是为了追求正义,最后结果就是能不能弄个系主任当当啊,能不能弄个所长当当啊,能不能多搞点科研经费……”

“大部分人都有初心,在奋斗攀爬有很多好的想法,再实施中受到阻力,或者做人受到挑战,然后没有能够坚守,一个人不坚守更多的人不坚守,大面积不坚守变成惯性,群体性,指向物质和功利。那个操持初心的人就可能受到孤立,随大流了。”

当代反腐人物(追问没有虚构人物)(8)

《人民的名义》剧照

愚公移山是丁捷很喜欢的一个中国寓言,他觉得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些官员的思维模式。

“中华民族一直有一个愚公移山的思维方式:困难在面前我要克服,克服手段是坚定信心,世世代代永不放弃。这里面有三个含义,第一层人定胜天;第二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第三困难来自外部。”

坏就坏在“困难来自外部”这个想法。

这个想法带来的后果是让人养成遇到困难迁怒与他人,迁怒于社会,迁怒于国家,一种喜欢从外部寻找原因的思维模式。

犯重婚罪的副市长觉得自己是“真情实意”、贪腐的交通厅副厅长觉得大环境待他不公、风流倜傥的银行行长觉得自己就应该“与众不同”。

困难来自外部,肯定来自身份。

“对于那位行长来说,一个女人是有小业务员和明星的区别的。和自己发生感情的女人因为身份不同有巨大不同,业务员就是聊以解渴,明星就是大事,甚至去给她下跪。这就是他们人格里面的东西。”

光芒四射的身份下是极度的空虚和虚荣。

“(他们)非常在乎外在,在乎别人的看法。只有内心极度脆弱的人才会这样。”

而这群混沌而脆弱的社会精英,用丁捷的话说,“不是在《追问》中,就是在被追问的路上。永远在路上。”

反腐文学

4月23日,根据央视-索福瑞(CSM)的数据,《人民的名义》第43集,单集收视率破6,成为12年来中国收视率最高的一集电视剧,该剧的平均收视率也已稳居近5年的榜首。

当代反腐人物(追问没有虚构人物)(9)

与《人民的名义》、《追问》题材类似的文艺作品,在这个春天又掀起了一轮销售热潮。作家周梅森、丁捷、王跃文等再被贴上一个新的标签:“反腐作家”。

官场小说、反贪小说、反腐小说,政治小说……对丁捷来说都不是什么新鲜事,“80年代就有很多这类题材的作品,往远里说,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也算。”

10年前,作家陆天明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的官场左右了老百姓两千多年,和每个人的命运关系太大了。官场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运作、官员怎么活着,老百姓想窥探一些东西,这造成了官场小说的大热。”

当代反腐人物(追问没有虚构人物)(10)

作家陆天明

信息不对等,带来想象,想象带来官场小说滥觞和谣言。近年坊间曾疯传着纪委抓人总趁开会的时候,这样不但让嫌疑人措手不及,而且还能起威慑在场干部的作用。丁捷听记者说完,哈哈一笑。

丁捷也参与过办案调查和“带人”:“第一是不要出差错,第二是本人(嫌疑人)人身安全不能出差错。’带人’主要从安全性考虑,根本不是人们揣摩的这些。”

“公务员其实是最无趣的职业,”丁捷说,“从书写的对象划分,可以划成官场小说,从反映的主题,可以把它说成反腐文学。但一切文学(目的是)写人,不是为了写职业。”

丁捷不觉得此后反腐文艺真的能兴盛起来,“一般的作家很难进入这个领域。进入不了,就只能写一些半调子的东西。”

《追问》的诞生,也是丁捷抱着一个“豁出去”的心态,才得以出版,“我要不是为了坚持自我,根本不会做这个事情。”

今年春天唤醒的这股潮流,让丁捷觉得自己写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他说只要还有写作,他就什么都不怕。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纸记者 何晞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