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们说了,有很多成语古今意思差别很大,甚至意思完全相反,最常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难兄难弟、呆若木鸡、空穴来风。

但要说意思差别最悬殊的成语,还有一个不能不说,这个成语古今含义的差别比上面三个更大。上面三个词虽然古今异义,但都不是什么难听的词,比较中性。但是有一个成语,以前是一个非常好的词,人人都羡慕,但现在居然变成了一个骂人的词,而且是骂人词汇里最难听的那一类。这个成语就是衣冠禽兽。

比较霸气的4句成语(古今意思最悬殊的一个成语)(1)

“衣冠禽兽”听起来确实比较刺耳,毕竟“禽兽”两个字在骂人词汇里属于非常严重的了,除非某个人真的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违反人性的事情,我们才会骂他禽兽,一般的骂人不太会讲这两个字。

但是,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衣冠禽兽”这个成语的本意是一个褒义词,不仅不是骂人的词,反而还让大家都追捧。

这个成语相比于那些动不动就诞生在先秦、两汉、魏晋时代的成语相比,它的历史要短很多。“衣冠禽兽”一词诞生于明朝,它的来历和明朝官员的服饰有关。

禽兽本来不是骂人的,它是明朝官员服饰上要绣的图案。在明朝,所有文官的官服要绣禽的图案,武官官服绣兽的图案。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禽代表着丰收和生活的充足,信仰兽代表着祈求生活的安宁,十二生肖里都是禽和兽。所以禽和兽本来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它就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所信仰的东西。

在明朝,官服上就要绣上这两种图案,不过官位不同,绣的动物也不同,官越高,绣的动物就越牛。比如说文官绣禽,最高级的一品官,绣的是仙鹤,二品官是锦鸡,三品孔雀,四品大雁,五品白鹇(xian2),这是一种大型鸡类动物。六品鹭鸶,七品鸳鸯,八品黄鹂……

比较霸气的4句成语(古今意思最悬殊的一个成语)(2)

看看是不是越来越惨了,八品只绣个黄鹂,最普通的一种鸟。最惨的是九品,绣的是鹌鹑……鹌鹑的身体最长不超过20cm,是这里面最小的鸟,也没有什么尊贵可言,所以就绣在九品官服上。

武官官服绣的是兽。一品、二品都是狮子,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六品、七品是彪。

彪是在中国古书里经常出现的一种动物,介于虎豹之间,但这种动物具体是什么,没有定论。民间有个说法,说彪就是母虎的第三崽。大家知道,通常情况下母虎一胎只生两个崽,如果还生出了第三个崽,那这个崽就是彪。母虎不会认这个崽,会把它扔到野外。所以彪的存活率很低,但如果有某只彪在野外生存了下来,那它必然经受了很大的磨难,所以就会变得比虎还猛。彪长大后会去寻找攻击目标,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当年遗弃他的母虎,以及母虎的前两个儿子。所以民间有句谚语说: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大家看“彪”这个字,就是虎多了三撇,这个字形的来历也似乎很符合这个说法。

扯远了,再讲就成动物世界了,继续说官服的事。武官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也是越往后越不能看了。

比较霸气的4句成语(古今意思最悬殊的一个成语)(3)

官员的衣冠上不是禽就是兽,所以就有了“衣冠禽兽”这个词。大家知道,中国社会历来是官本位,官大一级压死人,中国人历来也是希望当官的。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就是“学而优则仕”,学习好了将来能当官,不仅古代这样,现在也没啥变化。从来没听说过谁宣扬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或者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更敢于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小学中学开始,老师就会告诉你,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找好工作,赚大钱,考公务员。

所以可想而知,在明朝这样的想法更是主流。人们尤其是读书人都希望自己衣冠禽兽,你衣冠禽兽了,说明你就是当官的了,哪怕绣个鹌鹑,至少也是个官啊。所以衣冠禽兽不仅不是贬义词,反而是一个高贵的象征。你要是穿着绣着禽兽的衣冠回乡,所有父老乡亲都会敲锣打鼓出来迎接你。它不仅不是个难听的词,反而还会让人人都羡慕。

那么这个词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贬义词了呢?有种说法是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宦官专权,玩弄朝政,天下各级官员开始利用手上的权力贪污腐败,欺压百姓,作恶多端,老百姓对这些官员恨之入骨。这么一来,本来是人人都羡慕的衣冠禽兽,现在成了人人痛恨的对象。“衣冠禽兽”就慢慢成了一个贬义词。

其实明朝以前的古代人骂人用的是另外一个成语——衣冠枭獍(xiao1 jing4)。枭是一种非常残忍的鸟,这种鸟没有一点人性,不对,应该是鸟性,因为它哪天如果饿到了极点,会吃掉自己的母亲。獍是一种同样残忍的兽类,传说长得像虎豹,这个东西长大了会吃掉自己的父母。衣冠枭獍是古人骂人经常用的词,宋朝的民间笔记里就有。《北梦琐言》:“河朔士人目苏楷为衣冠枭獍。”

衣冠枭獍是一个古人就在用的成语,然后到了明朝,人们借着对官员的恨,把枭獍慢慢变成了禽兽,衣冠枭獍慢慢就很少使用了,衣冠禽兽的使用率开始慢慢变多,然后一直流传到现在。这可能是“衣冠禽兽”一词的演变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