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14年了,在这毕业的14年里,我经历了许多许多,许多的事情,使自己从一个懵懂的青涩青年,逐渐的认清了步入社会与大学生活有什么不同。从这一点上,我们的内心深处总是在怀念,怀念着我们美好的过往——大学生活。所以,用些许文字来记录一下我和我的同学们的美好过往,是比较有意义的。 

就算是对过去懒惰的一种补偿吧,用我过去的一句话说:“我要用文字把我能记住的东西记下来,因为,我怕我斗不过时间。” 



2004年9月20日,是我大学报到的日子。 在办完了所有的手续之后,我被分到了分到了一住就是四年的一舍,

9月21日,母亲安顿完我以后,坐火车离开了绥化,我怀着复杂的心情送母亲出校门。 

初到寝室,认识的第一个室友,于逢春。 

于逢春同学,和我的个头差不多,体型稍胖,小眯眯眼,在他不太大的眼神里总是透着一种色眯眯的光芒。在和他的聊天中,总是夹杂着他诡异的笑容,直觉告诉我,我们可能只是朋友,不会成为好朋友,因为,我的第六感在排斥着他的气息。同在寝室的还有一个人,个头不高,1.60米左右,胖乎乎的脸,满脸的青春美丽豆。一双死定定的眼睛里透露出一种绝望的气息。家长和他一起来的。所以,我们只是客气地打了一下招呼:你好! 

随后,我的室友们纷至沓来,赵玉璞、周德建、郝明、王铁、郭继伟。 

我们寝室八兄弟这就算是凑齐了(暂时的) 。

除了上面的两个,我认为不是一路人的同学,下面的几个,我也简要地介绍一下: 

老大,郭继伟,齐市人,身材不高,但很结实。一身的腱子肉。很有组织能力。我记得为我们316寝室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们的座次排定,很仔细地把每个人的生日记下,然后统计出来,很有传统的主次观念。也间接地看出他是把我们寝室的兄弟看作是兄弟了。后来,在我们一起学滑冰的时候,我才发现,老大的冰刀滑得很是潇洒、漂亮。 

赵玉璞,为人和气,家境比较好。二班班长,比较有前途。 

郝明,肇东人,为人谨慎,特长:篮球。三班班长 。 

周德建,肇东人,为人谨慎,特长:篮球。 

王铁,是一个土著绥化人,他的家离学校只有一墙之隔,按他的话讲,他是看着绥化学院长大的。他的母亲在学校看寝室,以前是食堂的大师傅,所以说,在绥化,有什么事,问他,没问题!按我的话说,他这个大学算是白上了,人家都是往外考,可他是越考越离家近,他离家近的最大的不方便就是,手上的钱总是不够花。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上网包宿打游戏。 

1. 军训 

军训,是每个新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除非有特殊的原因,否则,是躲不过去的。我记得在行李发下来后不久的时间,军训军服也跟着发下来了,每人一套,价格39元。我们苦难的军训在9月21日就算正式拉开序幕。那时候,我有点营养不良,才50公斤多点。每天的站军姿、跑步。单调又乏味,在阳光下暴晒之后,我有点晕!还真是一种挑战。我们的教官是一名武警,胖胖的脸上显出一派威严。我们就是他的兵,在他的势力范围内,谁要是违抗他的命令,那可就是自找苦吃。我天生胆小,我也不触那个霉头。人啊,就是有叛逆的心理,越是压制越反抗,在军训中有不少同学以身试法。惩罚的措施很简单,男生俯卧撑。女生跑圈,如果教官高兴了,唱首歌也可以。 

每天军训之后,最大的享受就是躺在床上好好的歇会儿。最大的痛苦就是练叠方块被,很痛苦!练成之后,安然入睡,睡得很香。 

短短的军训生活很快就结束了。10天后,我们正式迎接检阅,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我被分到第一方队。我感到很荣幸,算是一种小小的回报。现在回头看看,那时的自己真的很傻很天真。 

我们在学校最新的建筑——图书馆的正门处,留下了我们灿烂的笑容。笑容中夹杂着一丝遗憾,景象不是很清晰。 

2 .国庆日

军训过后,就是十月一了,祖国的生日。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踏上了回家的旅途。与这一热闹景象成为鲜明对比的:寝室里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没办法,囊中羞涩。回家,来回的车费要100元左右,我舍不得那点银子。现在看来,那点银子不算什么,但在当时来讲,就是很大的一笔开销了。在烦闷的白天,我吃着学校发的比砖头还要硬的月饼,傻傻地看着窗外;晚上,寂静的夜,我打开新买的收音机,收听着叶文的“新大学生时代”,慢慢进入梦乡。 

十一假期很是漫长,漫长的假期就这样在无聊中慢慢度过。 

十一过后,寝室的兄弟给我捎了点饺子、月饼。我很是感动。兄弟们没有忘记我啊! 

3.串寝 

串寝,顾名思义,就是重新分寝室的意思。系里要把本科的和预科的分开,便于管理。导员王子鸣下达这一命令时,引起了我们寝室全体的极大不满,毕竟,我们这几个人刚刚彼此熟悉,我们都不想打破这种暂时的安定。“军”令难违,抗议是无效的。在我们彼此熟悉不久后,我们系的男生开始重新组合。最后,是寝室铁蛋去抽的签,我寝室分来了邓超、赵哲、程建、走了赵玉璞、于逢春、老大。 

当然,这也不是最后的稳定阵容,随后又有了一些变动,来了海成和宇星,走了程建和赵哲,再后来,走了小强,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床是空着的,记得大三的时候,大维来了,寝室的阵容算是真正的稳定了下来。 

座次:刘宇星、李海成、我、周德建、仲大维、郝明、王铁、邓超。 

以上的七个兄弟,在我大学生活里,是我回忆当中最大的财富。 

4.雪墙 

在大一生活过去一半的时候,冬天来了,雪来的很是时候,不早也不晚。大雪过后,我们大一小分队要打扫分担区,和高中一样。雪来了,给我们去图书馆带来了不便,没办法,我们要在导员的正确领导下第一时间把雪整理干净,于是,雪墙就应运诞生了,我们把雪墙整理的整整齐齐,在飘舞的雪花当中,我们淌下了辛勤的汗水,快乐的笑声和唰唰的扫雪声,各种美好的时刻伴随着雪墙的铸成而永远定格。看着平滑整洁的羊肠小道,我们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后来,我们的继任者却没有继承我们这一光荣的传统,天公不作美,没有雪!所以,他们也就没机会像我们一样去在扫雪当中体味快乐。唉,遗憾 ! 

5.篮球选拔赛 

当初分班级的时候,我被分到了三班,三班就9个男生,可谓是珍贵。会打篮球之人更是凤毛麟角。系里要通过举行篮球比赛来选拔队员,我们很不幸,和七班分到了一组。他们班级的实力很强大。没办法,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在上大学之前,是一个足球爱好者,根本不会玩篮球。这次比赛,实在是矬子里面拔大个,把我选进去了 ,结果,我的表现很差,三八式的投篮笑倒一片同学,而且在接球的时候 ,把我给打倒了。这个小插曲,让观众席大笑30秒,而我也觉得很是没面子。没办法,我身体太单薄了。结果,结果就是我们班输了,但我们好像只输了8分。至此,这个美丽的错误成为了同寝室人的开玩笑的把柄,他们时常在我面前提起当日的状况,现在想想真是很好笑。 

6.学校名师 

在绥化学院的教育体系中,中文系的名头还是响当当的: 黑龙江省重点专业。这一名头算是给学校争了很大的脸面。学校的这一荣誉,甚至可以在省内与哈师大一分高下。既然中文系这么厉害,总的来讲,学校的学科带路人搭配合理,在经历了大学四年的洗礼之后,我对中文系的名师有了大致的认识: 

中文系最牛之人,邢海珍,教授。主攻诗歌,外带散文什么的。在大学期间,他的名号如雷贯耳,皓月当空。终于,在大三的时候,与他老人家见了一面,那时候,他主教我们美学,一科及其难学的学科。但是到了他的手里,总是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我们就在他的带领下,稀里糊涂的把美学学完了。学过之后,什么都没有记住,也许学习和练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吧。忘了所有的招式,你就会成为一位大师。对于学校学科的扛把子,我唯一的记忆就是教授写诗歌很厉害。 

王立宪,教授,他是我见过的最严谨的一位大学教师。也是在我大学学习过程中影响我最深的一位老师。王老师的诗歌写的还算可以,属于乡村派,印象较深的一句诗:“我在放牧着羊,谁在放牧着我?”他主教我们写作课,在大一期间,主要是讲由他和某某某等四人写的一本书《我的文学未完成》,顺带着教我们写作。记忆犹新的题目,有三个,1.《在路上》,2.《雪花飘落的日子》3.《自己创作两首诗》。这好像是我上大学以来写的最用心的作品了。再后来的东西,只能用忽悠来形容了。

老师作风严谨,所以我不敢在作文中含有水分。王老师的作品大多以诗歌为主,在他看来,在全国范围内来讲,他是最推崇周涛的。(周涛,一位著名的诗人。 并不是央视主持人。)原因很简单,此人对他有知遇之恩,受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报。这一点在王老师身上有了很好的体现。这也是我很敬重王老师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王老师有一本著作,名曰《忧郁的葵》。名如其人,在王老师的脸上也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出于对王老师的崇拜,我们寝室人手一本他的著作。王老师的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对于逢春说的:“扣五分,绝对扣五分,谁也不好使!”具体个中原因,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淡忘了!总之,是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 

郎学初,女,中文系教授,主教《现代文学30年》。这位老师的学术水平,在中文系来讲,我还是比较服气的,而且为人相当低调,不张扬!这也是我敬重她的最主要的原因。郎老师在研究女性文学方面的还算小有成就,我曾花了一星期的时间来读她的作品,感觉颇有建树。 

林超然,男;高方,女。此二人皆为中文系的副教授,为什么把他们放到一块介绍呢?很简单,他们是夫妻,而且讲课的风格也极其相似。两口子都是才子,各有一部著作是我们系的选修课,著作的具体名字,记忆不详。林老师在研究汪曾祺方面颇有建树。是黑龙江省研究汪曾祺的专家;高方老师带过我们写作课,讲课风格活泼大方,经常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她的课很受大家欢迎。

吴春生,男。副教授,硕士学历。吴老师是中文系外国文学这一块的扛把子,在我大学四年看来,没有人能出其右。吴老师的外国文学造诣很深。并且对佛学颇有钻研,讲课生动活泼,富有激情。吴老师私底下对学生很和蔼,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吴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除了以上的几位老师,中文系之外有一位老师,我还是很喜欢的! 

社科系,唐博超,男,黑大毕业的。主教我们法律学。他教课生动活泼不刻板。堪称完美。小伙子很年轻,体型憨态可掬。同学们很喜欢他上课的风格!很有发展!打篮球的技术不敢恭维。一般般而已。 

7. 冰上舞蹈 

在大一的期末,我们开始了冰刀课。这是绥化学院的冬季特色课,只要腿不瘸,就得去上,要不期末成绩必挂。在上冰之前,我们对在冰上滑行充满了无限的渴望。为了这一梦想。我们在冬季未来临之际,纷纷拿出自己省下的银子,去买冰刀。我从一个大三的小子手里,花了80大洋买了一双。买的时候仅试试大小,觉得合适就买了。没想到,冰刀这玩意还有很大的说道。真正的在冰上上课之后,我才发现,我被忽悠了,有一只鞋磨脚磨得厉害!我让上届的小子给骗了,心里暗暗骂着这个缺德的小子。没办法,垫块布吧。滑冰还得继续。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我在冰上会走了。看来我是没有滑冰的天赋了。后天的机会也很渺了。 

谁让我是大寒体质呢,天生我就惧怕寒冷!在冰刀期末考试那天,我拿出我最好的一种状态,在冰上跳了一个原地芭蕾,老师和同学们都笑完了。体育老师还算仁慈,给了我一个及格分,谢天谢地谢老师。大三之后,冰刀课离我远去,在搬家的过程中,偶尔擦擦冰刀,但是,怎么擦也擦不出从前的光亮。冰上舞蹈以离我越来越远……大四那年,我把冰刀托付给了一个同系的同学,让他帮我代卖,他卖多钱我不管,我只要50元就行。冰刀伤人太多,我不想重复昨天的故事,还是让同学代卖吧!心里还能踏实些。后来,钱回来了,轻飘飘的,没有感觉,仿佛看见我从前的冰刀。 

8. 太极拳 

2006年的5、6月份,是个美好的月份,天天艳阳高照的,预示着我们要有些事做。学校要过运动会了,全体学生必须参加。中文系在不大的训练场上显得“人柴挤挤”,一声令,天下响。别的系又开始了经常用的舞蹈,歌曲什么的作为王牌节目。中文系赵书记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花了大价钱,从绥化东头请来了一位太极拳大师。具体的策略是,系里先从各班选拔几名练武资历上好的材料,由大师亲自指导。然后,再由大师的亲传弟子教我们排练。我班的刘立军同学很荣幸成为大师的亲传弟子之一。 

既然弟子已经学艺成功,接下来就轮到我们了,在运动会开始的前半个月,我们就开始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刻苦操练。每天大概6点钟就要到六舍(女舍)门前集合,一直练到7:30。另外,只要是我们课外有时间,就要抓紧操练。这下可苦了我这个爱睡懒觉的人了。有些东西,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感觉,比如说爱情,我寝邓超在学会太极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 

运动会即将开始,运动衣也在恰当的时刻发到我们手中。太极服。质地很薄,穿到身上轻飘飘的,随风起舞,感觉自己还真有一点太极宗师的风范呢。

在开运动会的前期,还出现了一段小插曲,我们为了和外语系的学生争夺练习太极拳的场地,发生了一点小摩擦,结果惊动了两系的领导,由于那天我们系的赵书记压阵,而他们的小导员在场,级别不一样,结果这个架打起来就肯定是一边倒了——结局是外语系的小伙伴们退出场地,让给我们。

运动会如期而至,形式和我们小学的时候差不多,我们都盼着赶紧把太极操打完,然后悄悄的溜走。我们系好像是安排在上午10点多表演。所以我们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等。烈日炎炎,好不狼狈。 

具体的表演过程我就不说了,只能用凑合来形容,全系都上的后果,肯定是花样百出。最后的名次也如我所料,第三名,还是个并列的。 

9. 校越野赛 

记忆中,我参加的比赛并不是太多,而校越野赛应该是我在校期间一次难忘的经历。 

大二那年,好像是在运动会之前,学校在举办运动会之前,决定举办一次越野赛。号召我们踊跃报名,我一时心血来潮,也报了名字。(其实,我是奔着加分去的)带着一点小私心。我和刘宇星,邓超,李海成、周德建组成了一个五人小分队。一起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越野赛之中。说是越野赛,实际上就是围着绥化的东面跑个来回,长度大概有一万米左右。这个距离对我来讲还是很有挑战的。

比赛的那一天,我们从体育场出发,奔学校东门跑去。人山人海,摩肩擦踵。前半程下来,感觉自己还可以;到了后半程,我就感到自己的腿像灌了铅似的,举步维艰、头脑发晕、恶心。在往回返的过程中,有所体悟,这玩意还真不是一般人能玩的。自己有点不自量力。怎么说呢,我有力气时就跑两步,没力气时,就走两步,基本上是靠着精神的力量慢慢走回学校的。最后的名次还不错,学校第110名。直到现在我还为这个成绩引以为豪!只是觉得当时有点傻,傻得很天真! 

10. 家教生活 

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如果不在社会上“走走”,那么这个大学生活应该是不太完美的。大一时候,自己就想出去干点什么!但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想走出第一步,真的很难。自己对这个社会还是充满了畏惧的。看着同系的同学有不少出去找事做。而自己除了上课就是睡觉。

大二了,对周围的环境熟悉了很多,我想,我该有点正事了。数学系的雷子给我找了一个活,绥化百事可乐市场调查员。我很高兴,终于有机会出去赚钱了。经过短短的培训,我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我被划分到中直路和北二路,一个繁华地段,对周围的环境还算熟悉。在这短短两天里,我尝遍了人间百味。在调查的过程中,有的业主比较配合,有的业主冷眼相待。有的业主怒目而视,有的业主破口大骂。有的业主不给你调查的机会,直接将我推出去……

半个月之后,我领到了我在绥化挣得的第一笔工资:60元钱,两天的工资。拿在手里,心里美滋滋的!兴奋之情不以言表。在做调查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一份家教工作,家教的业主是一个开小商品店的,价格给得很是苛刻,6块钱一小时,每周3次,每次2小时。碍于这份家教没花中介费。业主对我也算不错,答应为我多介绍学生,我就欣然答应了。宿珊珊。是我在绥化教得最成功的一个学生,小孩不笨,很认学。在我的点拨之下,一年后成功考进普通高中,高出分数线20多分。只是,后来的一些小误会,弄得我们很不愉快。有好的开始,没有好的结局。冥冥之中注定我们的师徒缘分仅此而已。不用计较谁对谁错,过去了就过去了。在得知她考上之后,我还是礼节性问了问我的学生。

大二大三期间,在上面那位业主的大力推荐下,还有在寝室兄弟的帮助下,我的家教事业蒸蒸日上。 家教生活在我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基本上就宣告结束了。在这短短的两年里,通过家教,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我未来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宝贵的年华,宝贵的财富。 

11. 我的最爱——篮球 

经过那次系里选拔赛之后,我是痛定思痛。决心好好的在篮球上下点功夫,有朝一日也能真正在班级的比赛中有所贡献。在练习篮球之前,我也想和足球再续前缘来着,实地考察后,觉得有几大要素,严格的限制了我的这一兴趣的延续。学校太小,就一个足球场,场地不平,都是石头。班级爱玩足球的孩子除了我和涛哥,没谁了。大一,我常常和寝室的兄弟们出去拉练,经常把他们弄得遍体鳞伤的。后来,每当他们提起我大一时的防守时,后背都会冒出一股子凉气。大二,经过大一的苦练,我可以单独运球了,并且,神经刀似的中投和45度打板也经常引起室友们的阵阵欢呼(也不知是真的假的) 。在我们寝室五人组共同参赛的情况下,我基本上是干脏活累活的那个蓝领。没办法总要有人去奉献,而我就是那个奉献最多的人。 

一段时间里,我疯狂的爱上了篮球,当寝室兄弟都在午睡的时候,我会一人拍着球独自来到球场,投几个篮,找找手感。我发现,我大学最好的朋友也就是篮球了。别人都会骗我,篮球不会,进就是进,不进就是不进。毫无隐瞒。 

工作之后,我发现,除了篮球,我还放不下的是寝室兄弟在球场上的音容相貌,朗朗笑声。 

现在,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篮球,但是,在球场上,我再也找不到昔日的感觉,我不知道,我的篮球该传给谁?球在,感觉不在。乐趣枉然! 

12.我的QQ号

2004年,在高中同学的帮忙下,我有了我的第一个QQ号。没想到,这个号一用就是10多年。10多年的时间,它老了,我也老了。它从小星星变成了太阳,而我则沧桑了许多。我很珍惜,期盼我的QQ还能这么忠诚的跟着我,再陪我走过下一个10年。 

13.甩啦甩啦

临近毕业的前半个月,我们和往届的学生一样,在五舍(男舍)学生公寓门前的小道上摆上了小滩,做起了小贩。没办法,我们有许多东西都似曹操的“鸡肋”似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思量许久,还是卖了干脆!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东西,挑之又挑,选之又选,每一件都是我的心爱之物。陪伴了四年的收音机、小说《射雕英雄传》、《鹿鼎记》、还有一些教科书、洗脸盆……我都卖了,怀着复杂的心情。寝室好像被我们扫荡了一般,能卖的我们都买了。其实,我最舍不得的还是我的收音机,虽然它残疾了(接收天线折了),意义不是状况所能代替。如果不是临时有用,我都想把我的被子低价处理掉。现在,我的被子在哈市的同学家的某个角落,我在说着它,它在想着我吗?

14.关于照相

本人长的一般,个头一般。特点也一般。爱好不算广泛,照相算是一个突出的表现。从小到大。只要有照相的机会,我就会抢先站在相机镜头的前面。不知道算不算有点自恋。除了集体照之外,很少有人主动找我照,都是我找朋友照,男生、女生都是。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我的一个遗憾……

15.散伙饭

所谓大学,就是大概的学学。照此观点,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心安理得的。

大学四年,弹指一挥间。2008年6月,一个烦躁而炎热的月份。因为,我们要毕业了。我们在大学里度过了四年最美好的时光。大学毕业已经进入倒计时。临毕业前的20多天,我们进入了疯狂玩耍的模式。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奔赴篮球场,重复的投篮动作,重复的打板进球,汗流浃背,欢声笑语。那段日子,我们过的很充实。充实的背后,藏着些许的悲凉。就要分别了。但是,我们谁都不说。 活动的最高潮,当然是大家凑份子一起出去吃饭,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2008年6月末的一天,我们寝室全体在绥化一个比较高档的酒店,结束了我们的这段青葱岁月。

16.后序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结束即开始。我们始终相信大家还会再聚的。

回忆过去的大学生活(追忆我的大学生活)(1)

回忆过去的大学生活(追忆我的大学生活)(2)

回忆过去的大学生活(追忆我的大学生活)(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