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经典教育名著读后感800字(陶行知教育名篇)(1)

美文摘抄:

1.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真不对。应该是“行是知字始,知是行之成”。

2.“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

3.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处。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

4.从过这种生活上得来的亲知,无异于取得近代政治经济问题的钥匙。

5.可见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便可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读后有感

从阳明先生的观点“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与陶行知先生的观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辩论来看,知与行的先后顺序是争论的焦点,谁前谁后,谁是主导作用也是我们现今教育的困惑。

因为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了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对于以上例子都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因为小孩子对于热、冷、甜、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或许我们会教会他们发音、书写,甚至解释,但如果他们没有亲自体验或类似体验,他们不会真正理解什么意思。而这恰恰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表现。

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较少时间内做对某题,让学生去背,去写,去练,但就是很少让去体验。害怕体验浪费时间,消耗精力,这也就是我前面举例初中物理考试估测题出错率高的原因。一个苹果是多少克?一个鸡蛋多少克?对于常买东西的人非常容易回答,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常吃,但很少去买,去测量去体验,这个问题就很害易出错。但对于记忆力好的同学来说这也不难,记住就是,如果有一个你没有见过的物品出现在你的眼前,让你去估测质量,如果没有体验怎样都会出错的,因为在记忆中没者这个数据,大脑无论如何都不能提取出来的.

如果有测量的体验,通过对比大约相当于几个鸡蛋的质量,就可以估测这个物体的质量了,所以孩子的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体验多了遇到未知事物就可以找以前类似的方法去解决,这就是创造性教育。

“知“与“行”的关系实际决定了教育的方向,也决定了培养人才的创造能力,陶行知先生对“做学教合一”观点的支持,也是对于人们走向创造教育的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