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是有局限性的,它无法抵达人心的最幽微处。

老子的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道”。“道”在《老子》一书中,大概有三种意思:1、创造了世界万物的最高存在;2、主导世界运行的最高法则;3、具体事务的指导原则。前两篇分享,我们主要探讨的是“道”的第一层意思,今天开始转入第二层。理解老子心中的那个最高法则,对于我们一般人感悟老子的智慧,其实更为重要。

老子十八讲书籍(老子杂谈十一无声胜有声)(1)

前文已述,“道可道”的第一个“道”,也可以从最高法则的角度来理解。从这个角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就可翻译成:可以用言词表达出来的道理,就不会是那个永恒存在的道理;可以说得出来的名称,就不是那个绝对不会变移的名称。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人,言辞凿凿地跟你讲某种道理,比如这样做才是对的,那样做就是错的,或者这件事应该这样来看,那件事应该这样来分析,而且只有他的那一套才是对的,OK,他这时肯定已经远离老子心中的“道”了。

老子十八讲书籍(老子杂谈十一无声胜有声)(2)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语言或文字来准确描述的。这个观点,可能有点违反我们很多人的常识。因为我们从小到大,身边的老师、父母、领导、朋友,还有我们接触到的书籍文章,都在不断地非常确定地给我们讲他们认为是非常正确的道理。而我们自己,也会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的道理,非常肯定地告诉给别人。正所谓人之患,好为人师。但其实人类历史上很多思想大咖,都很反对这样的做法,都认为最高等级的智慧,是无法言说和书写的。老子就不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已经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个观念。而除了老子,佛家也有类似的观点。佛家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言语道断”,意思就是这话一出口,那个最终极的道理就没有了。你看,这和“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不是非常接近啊。

老子十八讲书籍(老子杂谈十一无声胜有声)(3)

要说对这个观点表达得最为直接明白的,其实是庄子说过的一句话。庄子有一篇超酷的文章,叫《秋水》。里面就说了: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粗精焉。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大概就是说:可以用语言谈论的,不过是粗大的事物;可以用心意传达的,才是更加精细的事物;至于语言都不能谈论,心意也不能传达的,就不限于精细粗大了,这意思就是,那才是真正微妙幽深的境界。

老子十八讲书籍(老子杂谈十一无声胜有声)(4)

庄子的这番话,对于我们来讲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就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其实最舒服的时候,并不是大家在一起谈得非常投机,有说不完的话,而是那种心有默契的状态。交换一下眼神,或者会心一笑,彼此的想法就都明白了,这才是最美好的感觉。比如情侣之间,可能最甜蜜的时刻,并不是在烛光下有说不完的情话,而是手牵手在路上默默地散步。虽然谁都没说话,但彼此心意相通,爱意无限。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就像电影《一代宗师》里的一句旁白:两夫妻,要无声胜有声。

老子十八讲书籍(老子杂谈十一无声胜有声)(5)

南宋诗人张孝祥乘舟夜过洞庭湖,置身“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的良辰美景,不由发出了这样一句感慨: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种心里明白却无法表达的滋味儿,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吧。所以必须得承认,人类的语言文字是有局限性的,它可以完成很多我们需要的交流,但却无法抵达人心的最幽微处。就比如我现在虽然在这儿夸夸其谈,好像对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已经想明白了的样子,其实嘴里讲出来,已经不是那个永恒的道了。

老子十八讲书籍(老子杂谈十一无声胜有声)(6)

佛经里有这么一个很有深意的故事。佛祖对他的爱徒阿难说:你听见我讲的这些佛法,其实都是“第二月”。言下之意,我讲的佛法,并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我理解之后讲给你听,然后又被你理解了以后的那个佛法。我们的微公为什么叫“第贰月”,出处就在这里。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就是想表达佛陀、老子、庄子这些大咖都意识到的那种无奈。真正的“道”是说不出来的,只有靠每个人用自己的内心去体认、去感悟。所谓“第一月”,在我心中,在你心中,绝对不在这里。

老子十八讲书籍(老子杂谈十一无声胜有声)(7)


下期预告:老子相对论

每一种高贵和风光背后,都有我们看不见的卑微和凄凉。

喜欢第贰月

记得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