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简述了本县杨梅资源现状及发展意义,综述了杨梅食用、药用、绿化等经济价值,结合自身实践体验,介绍了杨梅的栽培技术,对本县山区引种和发展杨梅作初步尝试。

关键词:杨梅,经济价值,栽培技术

杨梅Myrica rubra (Lour.) Sieb.et Zucc.属杨梅科常绿乔木,类群主要有野杨梅、红杨梅、乌杨梅、白杨梅,品种极多,是我国特产果树,在各地作为珍贵树种栽培,已有1500多年以上历史【1】。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2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开花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果实发育盛期,7月上旬前采果。我县的花园、青山、泥溪、木塔等山区野生杨梅资源较丰富,多生长在土壤疏松、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阴坡中下部。但查阅我县林业县志及走访老林业人,发现成片人工造林极少。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品位的提高,采摘杨梅自制果酒成为时尚,因此加大保护杨梅野生资源和探索发掘其市场前景、发展人工林栽培成为林农关注的焦点。

人工杨梅种植技术(杨梅的经济价值与人工栽培技术)(1)

1 经济价值

1.1 珍贵果品:杨梅果实酸甜,富含糖分、维生素丙和抗坏血酸,营养价值高,具有止渴生津、止咳健脾、帮助消化的功用,对心胃气痛、消化不良及霍乱等症有显著疗效【1】,既是夏令佳果,又可制成果汁、果酱、蜜饯、罐头和果酒等。据报道,近十年来,杨梅鲜果或产品还空运到香港、新加坡、法国、俄罗斯等市场。在香港超级市场的东魁杨梅,每只售价高达1美元。2000年浙江青田东魁杨梅空运法国,每千克售价约人民币280元。古有“望梅止渴”、“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是对杨梅果实用途的有力赞许。目前我省由于人工栽培不多,野生资源有限,对杨梅果实的开发利用只停留于民间,且多用于浸泡果酒;但全国很多地方有大面积人工栽培或正在不断引种,浙江省是我国杨梅栽植和发展最多的地方,我国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等西部山区上世纪80年代从浙江大量引进杨梅试种成功。

1.2 珍贵药材:杨梅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之功效,多食不仅无伤脾胃,且有解毒祛寒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杨梅果实、核、根、皮均可入药,性平、无毒。果核可治脚气,根可止血理气;树皮泡酒可治跌打损伤,红肿疼痛等。用白酒浸泡的杨梅,盛夏时节,食之会顿觉气舒神爽,消暑解腻。腹泻时,取杨梅熬浓汤喝下即可止泄,具有收敛作用。杨梅具有消食、除湿、解暑、生津止咳、助消化、御寒、止泻、利尿、防治霍乱等医药功能等多种功能,有“果中玛瑙”之誉。 杨梅叶子、根的有效成份杨梅黄酮具有收敛剂,兴奋剂和催吐剂的作用,用于腹泻、黄胆肝炎、淋巴结核、漫性咽喉炎等。杨梅的树皮素还具有抗氧化性、消除体内自由基。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美国保健品药FYI使用杨梅黄酮用作治疗预防关节炎和各种炎症,尤其对怀孕妇女和哺乳期婴儿适合使用。

1.3 小区绿化珍品:由于杨梅树形优美、四季常青、易于成活、成熟时丹实点点,烂漫可爱等特点而深受庭园、住宅小区绿化人员的喜爱和青睐,是优良的观果树种,一般偏好用大苗移栽。目前胸径10cm的大苗市场价可达450元/株。

1.4 防护林的优良树种:杨梅根系发达,具有外生性菌根,根瘤丰富,有极强的固氮作用,固氮能力比大豆还强,病虫害少,耐干旱瘠薄,适应能力极强,在水土保持及地力维护方面收效显著【1】,是营造防护林或杉木林迹地更新树种的首选;同时杨梅为常绿乔木,树冠浓密,单叶革质、互生,是优良的生物防火树种,其防火性能指标与油茶、女贞相当。

人工杨梅种植技术(杨梅的经济价值与人工栽培技术)(2)

2 栽培技术

2.1 育苗技术:由于杨梅多是雌雄异株,故大面积造林苗木一般采用嫁接苗木上山。苗木的培育一般分两步进行:播种苗培育、嫁接苗培育。

2.1.1 播种苗培育:由于播种苗只作为嫁接苗的砧木,故采种母树品种质量的好坏对苗木的影响不大,生产中可以直接在适应性强的野生杨梅树上采收,采种宜迟不宜早,采回后堆放2天左右再净种、沙藏。播种方法可采用冬播或春播,播种量1125-1500kg/hm2,,播种后2-3月,苗木过密时进行移栽。苗木培育1-2年即可嫁接。

2.1.2 嫁接苗培育:一般以枝接为主,时间一般在萌芽展叶后进行,据近年来实际操作摸索,嫁接时间宜在“雨水”至“惊蛰”,选择温暖南风晴天进行最好。接穗选择盛果期优良品种母树上的2-3年生枝条,直径0.3-0.4cm,长度10-20cm,随采随接。

2.2 造林技术:

2.3 果园管理:

3 小结与讨论:由于杨梅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作为果树栽培可发展果园,作为小区绿化可培养其观赏价值,作为防火树种可多用途兼得,另外作为杉木林迹地更新树种或营造混交林、林粮间种的优良伴生树种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摸索、研究。杨梅品种较多,如何引种不同品种,观察其适应性,发挥其最大价值也是我们下一步继续开展的工作。

4 参考文献:

1 陈存及 陈伙法主编.阔叶树种栽培.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42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