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是词宗苏轼的粉丝。近期又陆续读了点苏东坡。

感觉也一点点明晰,在中国文学史上,似乎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像苏东坡和他的诗词文章,那样脍炙人口,近千年来久传不衰,地位价值蜚声日隆。

他的诗词,文章,书法,金石绘画,流传至今,愈发为后世所崇尚和酷爱。后人喜欢苏东坡,仰慕苏东坡,称颂苏东坡,不惟他的诗文书画,还因为他跌宕浮沉的人生经历,纯粹通透的至真性情,旷达超脱的生命理念,宠辱不惊、穷达自若的处世态度。

窃以为,他完全有资格高矗于中国诗歌的金字塔尖。

苏轼书论完整版(北鲁书话36-也说苏东坡)(1)

比之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杜甫,不仅毫不逊色,而且更加魅力四射。这样说,丝毫没有贬抑先贤之意。

屈原立于中国诗歌的上游,有着更明显的旗帜的意义,在他的身上,放射着中国传统文人的世俗道德光环,然而他的作品流传下来并不很多,除了《离骚》、《橘颂》等几首,若问市井百姓吟诵得出哪些诗作,恐怕大多人会一脸茫然。当然这不影响他的伟大,他早已在历代犬儒的追捧中,贴牢了“爱国诗人”的标签,被符号化,或某种程度的宗教化了。

诗仙李白的耀眼炫目,在于它的诗酒互现,狂傲飘逸。李白斗酒诗百篇,只是个夸张性的比喻,却被误读了千百年;天子呼来不上船,看似蔑视皇权,实则道出了他的酒后无形。真实的情形是天子一呼就上船,甚至是天子呼不硬上船。他的功名心一生都没有抛却过。每当春风得意,就自我膨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旦失意,就借酒发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且作为一个男人、人夫、人父的形象,后世多有微词。李白的成就与影响,被古今失意文人不断发酵,拂去虚妄的岁月浮尘,今天看来确乎有些名不副实了。

苏轼书论完整版(北鲁书话36-也说苏东坡)(2)

杜甫被后人誉为诗史诗圣,是他的诗靠近现实、接近地气,忧时伤世,体怜民生。杜甫同样地不能忘怀功名,与政治走的太近,一朝失意,便怨声在途,作品浸透了沉郁不平之气。窃以为他入世太深,为功名所累,且看不开世事,性情寡欢,尽管偶尔也发几声“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的感慨,但终其一生而不得解脱。一首《登高》可谓写尽了平生遭际与况味。

苏东坡则不然。他既不是仙,也不是圣,不是史。他是人,是他自己。他以忠耿的血肉之躯,率意旷达的俗世情怀,近儒、参禅、悟道。立于天地之间,入则倾情尽性,刚乾世事,出则浑然忘我,也恍然遗世。他蓄浩然正气于胸怀,不营不苟,不谄不媚,更不恃才傲物,忘乎所以。

他的学识、智慧过人,才情无双,却怀有一片天真纯粹的赤诚情怀;他有着古今文人无法企及的至真至朴,至善至美,至情至性;他生性幽默,自嘲,也谑趣他人;他心胸敞开,不擅自谋,却悲天悯人,一副古道热肠;他洞悉人世,但处世接物绝不流俗;他高居庙堂,却蔑视官场规则,直言敢谏,为民请命;他屡遭贬谪,远处江湖,却从不怨天尤人,直面民生疾苦,怜贫悯弱,上下呼号,兴利除弊,救生灵于水火。

他彻悟了人间世事,却依然对人间饱含真情,他选择了旷达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世界。儒家的正统入世,道家的自然隐逸,佛家的虚妄空幻,被他消解于胸,传布于外,演绎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以此抵御失意与烦恼,不幸与苦难。在精神的传达方式上,他选择了诗词文章,书画金石。

苏轼书论完整版(北鲁书话36-也说苏东坡)(3)

人以文名,而文如其人。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高蹈不群的人格取向,成就了苏氏诗文书画的品质风范。苏东坡著作等身,且格调超拔,境界宏阔奇绝,流传百代而历久愈馨。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无论是不是读书人,都会脱口而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驻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竹杖芒鞋6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如此信手拈来的诗词雅章,还可以源源不断地梳理出来,排列下去。

请问,中国文学史上,有哪一位大家能够与之比肩?

更遑论苏氏的文章书画。那汪洋恣肆、高渺空冥的前后赤壁赋,被誉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不知倾倒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士子书家。

纯爷们,真性情,大境界,高品质,诗书绝代,千古风流,这就是一代宗师苏东坡

(作者鲁荒,研究馆员,作协会员。出版作品集多部,纸刊发表一百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