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史安琪

“清明燕儿,端午蛋儿,正月十五捏豆面儿。”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在山东部分地区还有捏豆面灯的习俗。一个个普通的面团,经过揉、捏、搓等工序变成了好吃又好看的豆面灯,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如意,五谷丰登。

费时费力但好看又吉祥

“照照耳朵听得远,照照眼睛看得清。”在我家,姥姥每逢正月十五,都要做豆面灯。元宵节当晚,老一辈人嘴里还要说着谚语,寓意孩子们耳聪目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晚辈们的祝福。

正月十一,我便忍不住给姥姥打电话询问今年啥时捏豆面灯,“再过两三天才做,正月十四晚上醒面,正月十五当天捏面灯。”姥姥说,与平常和面不同,为了更好地维持面灯造型,面得硬。面灯虽然喜庆,但做起来十分不轻松,一碗水配2斤面,经常揉面揉的她胳膊酸痛。“我会捏月份灯、花灯、鸭子驼灯。”在姥姥的介绍中,我按捺不住一睹为快的心情,缠着姥姥“教学”。姥姥痛快“收徒”后,应允正月十五那天当面教学。

当地年俗采访(记者手记正月十五)(1)

几天后的正月十五,我终于如愿以偿。“先把面搓成长条,再用刀分成12个面剂子。”姥姥特别强调,面剂子也有讲究。按照1-12月份从小到大分布,一月份最小,大小类似猕猴桃;12月份最大,大小类似橙子。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第一步——捏灯碗。“用大拇指戳出一个小窝,然后慢慢捏成小碗的形状,用来放灯芯。”姥姥细致地讲解着。紧接着便开始捏月份,原来月份就是根据花灯上的褶子来判断,“第一个月捏一个褶子,第二个月就捏两个褶……以此类推捏到12月,遇到闰月还要多做一个。”姥姥边做边解释。等12个面灯都做完后便可上蒸笼,蒸大约25分钟,面灯的制作就接近尾声了,“蒸好的面灯需要趁着还软,赶紧插灯芯,否则等面灯凉了就变硬,在正月十五当天倒进几滴花生油就能点燃了。”姥姥说。

当地年俗采访(记者手记正月十五)(2)

坚持捏面灯56年“害怕失传”

这次缠着姥姥做面灯,她其实格外高兴。“我20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老一辈学捏面灯,今年都做了56年了。当年一揉一搓,跟着做了一个就学会了。”姥姥回忆道。其实,姥姥坚持每年正月十五捏面灯,除了祈福外,也怕这项传统手艺失传,“曾经我也教过你妈妈,但结果并不如意。”姥姥满眼失落地说。

然而,姥姥学的也只是皮毛,“大神级”面灯师傅还可以把面团化身成栩栩如生的螃蟹、大虾、凤凰、十二生肖……捏面灯主要分布在山东胶东地区,在山东烟台豆面灯也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即墨沿海渔村正月十五制作豆面灯同样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经300年了,成为当地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当地年俗采访(记者手记正月十五)(3)

据《胶澳志》记载:“上元蒸面做灯,注油点之,视其烬花以占五谷丰歉,曰灯花。”相传正月十五傍晚点燃这12个面灯,根据面灯的燃烧情况,预测今年每个月的天气状况以及今年的旱涝丰歉。比如5月的面灯有被风吹过的痕迹,则预示着5月将会刮大风;若6月的面灯燃烧后碗里有存水,则预示着6月雨水会多。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面灯的造型也逐渐趋于现代化,但每一个小小的面灯同样代表了老百姓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