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鼓励,就如同植物需要浇水一样但遗憾的是,生活中很多家长不重视鼓励,要么只会用“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这类空洞的话去赞美孩子,要么只关心怎样“对付”孩子的不规范行为,不考虑孩子的行为究竟体现了什么样的心态;也不分析导致不规范行为的原因,而一味责骂训斥或“棍棒教育”,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赞美孩子不等于你真棒?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赞美孩子不等于你真棒(你还在用你真好你真棒)

赞美孩子不等于你真棒

孩子需要鼓励,就如同植物需要浇水一样。但遗憾的是,生活中很多家长不重视鼓励,要么只会用“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这类空洞的话去赞美孩子,要么只关心怎样“对付”孩子的不规范行为,不考虑孩子的行为究竟体现了什么样的心态;也不分析导致不规范行为的原因,而一味责骂训斥或“棍棒教育”。

这些不对症下药的做法都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许多家长其实并不明白什么是鼓励,以为鼓励就是说好听的、表扬一下。其实,鼓励就是给孩子一个机会锻炼及表现自己,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了,才能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

鼓励不同于表扬。鼓励着重于孩子应该干什么。鼓励孩子是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帮他树立自信心。孩子接受鼓励之后,他才会干的更好。

娜娜放学回家,妈妈打电话说要加班,9点以后才能回家,让娜娜自己点外卖,不要等自己吃饭了。

12岁的娜娜觉得妈妈加班很辛苦,决定自己做顿饭给妈妈吃。娜娜从来没做过饭,个子也不高,她到橱柜里拿食用油时,把一桶油弄撒了,洒了厨房满地都是。娜娜不知所措,蹲在厨房哭了起来……

妈妈下班回家听到娜娜的哭声,循声来到厨房,看到满地的油,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妈妈蹲下身子,搂着哭泣的娜娜说:“哇,我们家富得满地流油了。”其实,娜娜哭是因为害怕妈妈责骂自己,见妈妈没有半点责怪之意,又听妈妈这么一说,破涕而笑。

妈妈又说:“我的娜娜长大了,知道帮妈妈分担了。没关系,我们一起把厨房打扫干净,好吗?”打扫完后,妈妈手把手教娜娜怎样才能把油桶拿稳当,接着,妈妈提议和娜娜一起做西红柿炒鸡蛋,娜娜开心的答应了。

虽然这是娜娜第一次做菜,但因为妈妈的鼓励,她放开手脚,做得又开心又好。

娜娜的妈妈不仅情商非常高,而且很有教育的智慧。当她看到娜娜在哭泣时,首先知道要帮娜娜消除恐惧和沮丧,立刻开了个玩笑——“富得满地流油”。

娜娜妈妈发挥了情商中“识别感情”和“利用感情”的能力,这样既保护了娜娜的自尊心,又为下一步的交流创造了温馨的氛围。

当娜娜从恐惧和沮丧中走出之后,妈妈和娜娜一起做西红柿炒鸡蛋这个行为,表明娜娜的妈妈理解娜娜想做饭这个意愿,这就是妈妈在情商中“理解感情”的能力在发挥作用。

由于得到了妈妈的理解,娜娜信心百倍,能力也提升了。娜娜的妈妈给娜娜极大的鼓励,这个鼓励不仅帮助娜娜消除了恐惧和沮丧,最重要的是,给了娜娜很大的自信,使娜娜从内心愿意主动承担更多的家务。

那么,家长想有效的鼓励孩子,究竟该怎么做呢?

鼓励要明确,不要笼统

“你真棒”、“你真行”这种鼓励少说。好在什么地方,要清楚地指出。

鼓励强调过程,不强调结果

把“你真棒”、“你真行”换成“这件事都是你自己一个人完成的,你真行!”这种类似的话,这样不但肯定了孩子的努力过程,也肯定了孩子的能力,孩子会因此受到莫大的鼓励,对自己更有信心。

鼓励要侧重于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

很多父母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总是用“好”、“乖”或表扬孩子性格的话对孩子进行鼓励。这是因为孩子会从不同的方面来体会父母的夸奖。你可以说:“你这样做很好!你如果今后能改掉某某毛病,就能把事情做的更好。”这就叫对事不对人,这样更能鼓励孩子。

另外,具体正面反馈能让孩子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也能激发孩子的自觉性。例如,孩子正在练书法,父母可以说:“练中楷以上的字,将肘部放在桌子上,手腕悬空;练习小楷时,可将左手垫在右手手腕下面。你试试用手腕的力量,可能会写得更好。”这样的鼓励比“真好”“真棒”有效得多。

在孩子犹豫迟疑时给予鼓励

孩子做有些事情会因为种种原因犹豫迟疑,这时父母的鼓励不仅是语言上的,而且还应有行动上的,比如做示范,或身先士卒的去完成。

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

孩子失败时,内心是非常沮丧的。沮丧的心情比失败本身可怕多了。但有了父母的鼓励,孩子就能从失败中得到宝贵的经验。

需要注意的是,失败就是失败,怎么样也不能把失败说成成功。同时也不能把失败归因于客观因素,要让孩子直面自己的失败。父母可以给孩子讲讲失败的例子,比如自己的亲身经历等。家长此时要让孩子知道,失败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是人生的常态,每个人都会遇到。并告诉孩子,失败或成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做了、去尝试了。

智慧的家长不会用责骂和棍棒来让孩子“长记性”,也不会用“你真棒”“你真好”“你真行”空洞的去赞美孩子。

适时而恰当的鼓励会让家长与孩子 形成情感共鸣,能让孩子与父母心往一处想。这样,当家长向孩子提出更高的成长目标是孩子就会愿意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