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启大国竞争战略(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动机)(1)

美国在全世界进行战略布局的动机和目的有两个,一是维护对美国有利的现行世界规则和秩序,进而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二是遏制对美国霸权地位构成威胁的任何国家,确保美国对国际局势的可控。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遏制对手和强大自己。

在世界政治和外交博弈中,经常可以听到美国人说“基于规则和秩序”一类的言辞。而美国人口中的“规则和秩序”是什么呢?大体来说,是指现行的世界政治、外交、金融、贸易、技术标准等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常识性和契约性的法规或约定,以及以此为基准的运行机制。

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这个世界上,这些“规则”几乎都是在美国人的主导下制定的。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既然是美国人制定的,那就不可避免地对美国人最为有利。姑且不论这些“规则和秩序”的合理性、公平性,即便是从维护自己的利益角度来说,美国也必然会竭力维护这些“条条框框”。

毋庸置疑,联合国的建立是美国总统小罗斯福提出和设想的,也是美国人主导的。比如,早在1942年1月1日发表的《联合国家宣言》中,联合国这个名称就已经出现。

美国开启大国竞争战略(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动机)(2)

由于美国在二战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以及美国基于二战的作用,世界上的其他大国也就默许了美国对联合国“规章制度”的主导性制定,所以,联合国的规则和运行机制基本上都反映了美国人的意愿。直白地说,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似乎只有“一票否决权”是在苏联的坚持下才设立的。

客观地说,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建国后快速强大,特别是走向世界后能够迅速站在世界舞台中心,除了其内生的强大动力外,也于美国注重战略布局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比如,在主导建立联合国,牢牢把握对国际政治规则制定权的同时,美国又抢占了对世界金融和贸易规则的制定权,也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经济的话语权。

其实,从整体实力来说,早在二战开始前,美国就已经悄然取代了英国的“世界老大”地位。利用二战和筹建联合国的契机,美国终于走上前台,正式在军事和政治层面取代了英国的地位。尽管与英国同是盎格鲁·撒克逊系,但在事关战略性利益时,美国人是从不会手软的。于是,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取代英国后,美国又毫不犹豫地从经济层面对英国下手了。

在二战走向和大局已定的1944年,美国首先以学术争论的方式推出了“怀特计划”,即美国助理财政部长哈里·怀特关于世界金融秩序的理论,用以对抗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凯恩斯计划”。这两套理论的博弈结果,自然是整体实力更加强大,且黄金储备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量四分之三的美国胜出,并随之建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林顿森林体系。

美国开启大国竞争战略(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动机)(3)

为了确保布林顿森林体系的施行,美国人还建立了国际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大世界性金融机构来“保驾护航”,至此,美国彻底控制了世界金融体系,形成了美元霸权。而这些金融规则与技术和贸易的关联性,又促进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

“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是美国控制的国际基金组织的职能之一。不要小看和忽视这个职能,因为这个职能将技术与资金进行了有机关联,从而使美国控制了对技术标准的制定权。这也是美国能够始终处于世界产品供应链顶端的原因之一。还比如,1995年1月1日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其规则中既有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利一面,也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的规则。

直白地说,美国就是基于对金融、贸易和技术标准等规则的制定权而牢牢把控了世界经济命脉。此外,还因为美国的忧患意识、强大的实力保证,以及对规则秩序的把控能力,使得美国更容易在不利于美国的局势变化中及时进行未雨绸缪式的战略性调整。

美国于1971年放弃了布林顿森林体系,尽管是被迫放弃,但也从侧面说明了美国的战略应变能力和主动性。不否认布林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黄金储量不足以维持美元体系运转有关,但也应看到其他两个方面的诱因,一是中东地区和海湾国家曾因中东战争而对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二是石油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血液”作用。

美国开启大国竞争战略(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动机)(4)

中东产油国的“石油禁运”对西方经济造成的冲击,契合了美国的“忧患意识”,使美国加深了恐惧感。此外,美国对石油、天然气之于未来世界经济和科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判断,也显然具有前瞻性。所以,基于黄金储备量不足、忧患意识和战略前瞻性这三大因素,美国坚定了美元与石油捆绑的金融战略。自此后,美国又重新把控了世界经济,牢牢控制了经济规则的制定权。

实事求是地说,美国之所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美元与石油捆绑的现行美元霸权体系,自然与美国强大的整体实力有关。比如其经济、资金、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以及话语权、技术标准主导权、盟友体系、战略前瞻性及战略调整能力等软实力。

对于拜登日前的中东之行,舆论场上普遍认为,拜登的主要目的是奔着疫情和俄乌冲突导致的世界能源市场不稳定和因此造成的通货膨胀去的。不否认这个判断,但同时也不应该忽视美国人在科技层面所埋下的“伏笔”,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对未来移动技术标准的控制欲望。

美国开启大国竞争战略(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动机)(5)

在会见沙特国王和王储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拜登表示:“沙特阿拉伯同意投资于美国为首的新技术,以开发和确保可靠的5G和6G网络,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拜登的言外之意不仅有对移动市场的争夺,亦有对未来移动技术标准的掌控。

联想到美国对华为的打压,不可否认,美国有继续把控未来移动技术及标准的制定权,进而确保美国长期处于产品供应链顶端的战略布局。所以,削弱美元体系不能仅仅盯着美元体系的运转程序,更应该重视美元体系背后的其他支撑力量,比如科技和技术标准的制定权。

美国在全世界的战略布局涵盖了地缘政治、战略安全、经济等诸多层面,除了确保规则制定权外,还有确保这些规则得以实施和执行的保障体系,即政治、价值观和军力这三大块。美国依靠有利于自己的联合国运行机制及较为庞大的盟友体系控制了政治话语权。凭借颇具“迷惑性”的价值观推广占据了舆论优势。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在全世界无处不在的军力布局确保了美国对世界事务的介入能力。

1620年11月11日诞生的《五月花号公约》被认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政治性契约。未成想,这份写在粗糙羊皮纸上的“一纸锲约”却成就了一个世界强国。仅有200多年的建国历史,却有一百多年时间稳坐“地球老大”位置这个事实,无形中“拔高”了“公约”中所蕴含的政治理念和契约精神与美国强大之间的关系。再加上费城制宪会议争吵127天所制造出来的“朦胧感”,当美国以这种价值观在世界上的推广并服务于美国的战略布局时,不得不说,确实具有“迷惑性”。所以,这谈到美国的战略布局时,不能忽视这个因素。

美国开启大国竞争战略(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动机)(6)

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是与美国的海外驻军相呼应的。或者说,美国的海外驻军是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的。美国曾吹嘘“可以在一小时内抵达世界上任何‘有事’的地方”。实话实说,美国也不完全是吹嘘,从美军的海外驻军布局来看,应该说,美国也确实具有在短时间介入突发事件地点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美国对世界事务的干预力。

从战略角度来说,美国海外驻军的分布主要分为三个战略区和大约14个基地群。冷战时期,美国国内外的军事基地多达5000个左右,海外有近2000个军事基地。冷战结束后,尽管大幅缩减了,但现如今的美国仍然在1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600多个军事基地上有大约30万的海外驻军。且这些军事基地和驻军分布在欧洲-中东-北非、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北美洲这三个战略区域,

美国海外驻军大约有14个基地群,并控制着阿拉斯加湾、望加锡海峡、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咽喉要塞。而在驻军规模上,在德国、意大利、韩国和日本都是规模性驻军。这样的分布,这样的驻军规模,显然能够具有迅速介入世界事务的功能,自然有利于话语权的争夺,可以起到保障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作用。

美国开启大国竞争战略(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动机)(7)

综上所述,美国在全世界进行战略布局的动机和真正目的就是为了维持和确保对“规则制定权”的掌控,而这个过程中则不可避免地蕴含着对战略对手的打压和遏制。而规则制定权和秩序维护权其实就是“世界治理权”的代名词。所以,在世界格局面临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如果想要削弱美国的霸权,必须从削弱美国的“规则制定权”开始,必须具有在经济、科技和军事层面压制美国的实力,而不能仅限于在程序上的另起炉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