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故事|想念一本书,但又怕相见不如怀念

文|驿运隋唐

趁着周末,我带着女儿到家南边的新区图书馆。在书库里寻摸半天,也没有找到心仪的、非常想看的那种图书。

读一本书请将你的感受写下来(我的阅读故事想念一本书)(1)

新区图书馆很大,有儿童阅览室、成人阅览室、电教室等。书库里一架架书柜排列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新书不少,装帧漂亮,封面设计得花里胡哨,作者姓名大多是第一次见到。随意拿过一本,先浏览作者、简介和目录,再稍稍翻阅,我就没了读下去的欲望。遂将书放回原处,再去看其他的书架,一边看一边不由得怀念起小时候读过的书来。

我自小生活在农村,除学校发的课本,见到的课外书屈指可数。《故事大王》《少年文艺》《小学生作文》之类,能在同学间传阅很久。我喜欢往年龄大些的人堆里凑,周边的邻居、大人们能弄到几本旧书,如《杨家将》《隋唐演义》《水浒传》之类。说了无数好话方才借过来,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地看完,仅仅是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至于人物的穿戴描写和文中诗词歌赋,统统一扫而过。得在规定时限前还回去,好借好还,才能再借不难。现在回想,我最早看到的书应该是《兴唐传》。大概的情节还有印象: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秦琼卖马,贾家楼聚义,瓦岗寨,混世魔王程咬金等。那时我十来岁,字都认不全,不会区分句读,“洛阳王王世充”我念成“各阳,王王世充”,被老爸给狠训了一顿。

虽然自小生活在农村,但大哥和二哥都上过高中。源于他们的看书和买书,近水楼台,我小时候读过的书不少,几本经典书籍至今印象颇深。

大哥高考时生病,打着吊瓶进考场,发挥不好,没能考入大学。1983年赶上农行招工,大哥去报名,考试通过,分在村里的储蓄所上班。我记得大哥的床铺下有个纸箱子,里面都是他买的书,我经常偷偷摸摸从里面找书看。一次翻出一本大部头,非常厚重,拿在手中跟砖头似的,名为《庚子风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鲍昌先生写的,装帧很是简单素朴。

我初始以为《庚子风云》是本神话小说,拿过来草草一翻,有点失望,就放下了。非常想看书,但是又没有别的课外书可看。过了段时间,就硬着头皮拿出来,继续读下去。

那时我上小学,作业负担不重。放学回到家,完成作业、割草喂牛或放羊之余,偷空就看课外书。刚开始看《庚子风云》的时候,仅仅是追求故事情节,图热闹。这本书的写法是多线勾勒,从市井江湖到庙堂,从军队官场到洋人,好几条线索齐头并进。我那时小啊,不懂,就跟着李大海一家人的足迹跑,追寻着他们的悲欢离合,略去别的角色和景物描写的章节。比如李大海不喜欢他父亲给他定的娃娃亲、在茶馆里找活干、拉纤时遇到林黑儿、受伤后被人搭救、与救命恩人的女儿初生情愫等等。看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第N遍的时候,再重读以前那些不愿意看的情节,比如对洋人教堂和神父修女的描写、大段大段关于清末官场和买办的描写、整整一章北京城的历史和风景描写等等,越看越有意思。

那时候村里经常放露天电影,如《神鞭》之类,描写义和团从“扫清灭洋”到“扶清灭洋”,再到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记忆犹新的是一句“洋鬼子,你出来。义和团,打擂台”的台词,很是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现在回想,鲍昌先生的文笔功力和历史素养真是深厚,吃透了民间风俗和市井语言,把李大海一家人的悲欢离合放在义和团、红灯照的大背景下,从市井小民的衣食住行到庙堂高层的纵横捭阖,将晚清的一幅画卷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谓史诗巨著。

家里的《庚子风云》只有第一部,经常翻阅后已破破烂烂,或许是别人拿走了,也或许是用来生火了,后来这本书再也找不到了。没能看全,我一直引以为憾。1997年我到济南读大学,有一次去小说库里借书。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找到了宝贝,十余年后发现了《庚子风云》第二部。估计是好长时间没人借阅,封面上厚厚一层灰尘,书页也已泛黄发黑,有水迹,霉味很重。我如获至宝,赶快借出来,反复看了好几遍。总感觉书没有写完,可惜至今没能见到第三部。

读一本书请将你的感受写下来(我的阅读故事想念一本书)(2)

《庚子风云》大概已绝版了吧,从网上搜寻,只能在二手旧书中一掠倩影。心里想找出重新翻阅,但又怕看。就像久不见面的老友,怕相见不如怀念,怕破坏掉心中的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不如在心里存有一丝念想。

我幼时看书没有选择性,没人指导,也不系统,饥不择食,能找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实在没书看的时候,就如饥似渴地看哥姐的语文、历史、地理书。

现在条件好了,书籍的种类也多,女儿读书的可选择性宽,我给她推荐的历史、地理类书籍,她却不喜欢看。

于是便自我安慰,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不能强求。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有个完美的童年就好。

壹点号驿运隋唐相淮山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