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1)

▲ 金申老师考察安岳大卧佛留影

金 申


1949年北京人,1968年内蒙古上山下乡,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佛教美术五年。一直从事佛教美术考古及文物鉴定,为中外大专院校和文博单位授课,桃李天下。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点评专家。文物著述三十余种,对学术界一定影响。善画达摩类佛画,对草原人马有深入体会,画风刚健,独树一帜,获得美术界及艺术市场一致好评。

金申 | 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

四川安岳卧佛院的涅槃像是国内乃至世界上一尊最大的所谓左胁而卧的佛像,其身长23米。(图 1)这种左胁而卧的佛像是基于什么理念而雕刻的呢?有学者认为,古人对死去的人入葬,须头西脚东,故卧佛也沿用此种汉族葬式的理念而来。(注 1)也有学者认为,因山体石质优劣的自然条件而不得不采用此种卧式。(注 2)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2)

▲ 图1 四川安岳的涅槃佛像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3)

▲ 图1-1 金申老师与学生一行考察四川安岳卧佛院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4)

▲ 图1-2 金申老师给学生讲解大卧佛

与通常所见所谓枕右臂而卧的涅槃像卧式相反的涅槃像,在北朝石窟中也偶有所见,如云冈石窟北魏中期的第11窟南壁上层的坐佛龛下,就有一尊小型的涅槃像,横躺在石床上,足端和头端都有跪拜者,相同姿势的涅槃像在云冈北魏晚期的第35窟东壁上部和38窟北壁东部也可见到。甚至在北齐天保十年(559年)惠祖等造龙树思惟像的台座上(40X50厘米)亦能见到左胁而卧的涅槃像。( 图 2;注 3)还有在四川凉山不意瓦衣石刻画南区第4号中,也有一例左胁涅槃像,为大理国时代所雕凿。(注 4)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5)

▲ 图2 北齐天保十年佛座涅槃像

这些偶见于石窟和台座上的小型左胁而卧的涅槃像,并不是涅槃像的主流,有着偶然的因素或者是对方位理解不同所致,但如安岳如此巨大左胁而卧的涅槃像,在雕刻当时肯定有着特殊的意义,颇可探讨。

一、安岳涅槃像的内容解读

在卧佛的中部引人注目的是,背对观众头部朝向释迦佛的人物,其右手抚摸着释迦佛的左手,民间传说是弟子为临终的释迦把脉。有的学者也认为:“卧佛腹前,坐着佛弟子阿难尊者,面向内微躬着身子,俯视大佛,像是在切脉的样子。”(注 5)弟子为释迦佛把脉,佛经上不见出处,似有牵强。此背对观众的人物,被认作阿难,似有不妥,他马上使人想起犍陀罗石雕涅槃图上也出现如此背对观众的人物,有时着覆头僧衣面对观众而坐。这就是释迦涅槃前最后皈依的弟子须跋陀罗。(图 3)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6)

▲ 图3 最后的弟子须跋陀罗

《大涅槃经》卷四十载:枸尸那竭罗城有一梵志名须跋陀罗,闻佛将在裟罗双树间涅槃,特意赶去向佛陀问法并请求收为最后的弟子。(注 6)《一切经音意》卷十八载“苏跋陀罗,阿罗汉名也,唐言善贤,是佛在世时,最后得度圣弟子也,即涅槃经中须跋陀罗是也”。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7)

▲ 图4 犍陀罗石雕涅槃图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8)

▲ 图5 犍陀罗石雕涅槃图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9)

▲ 图6 犍陀罗石雕涅槃图

宫治昭先生研究,在犍陀罗的石雕涅槃图中,几乎都有一着覆头僧衣双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的正面或背身的人物,与各种版本的《涅槃经》中“一面而住”“一面而坐”“坐于一方”的描述吻合。且在梵汉诸译的《涅槃经》中记有,须跋不忍见尊师人灭,赶在尊师入灭前自焚入火界而涅槃。(注 7)而唐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并没有记载须跋是以什么方式先于释迦佛而涅槃的,只说他涅槃后,大众供养其尸。其时,即于火中放大光明现十八变,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右胁出火左胁出水云云。(注 8;图 4-6)须跋自焚的情节在辽宁朝阳北塔的天宫中发现的银棺线刻图上也可见到。(图 7 ;注 9 )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10)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11)

▲ 图7 辽宁北塔银棺涅槃图

在犍陀罗石雕和辽宁朝阳北塔银棺线刻画上,须跋都是头部包覆大衣的形象,安岳卧佛的须跋未见覆头,呈髡头状。且用右手抚释迦佛左手的动态,在犍陀罗或是中国的涅槃图上都不曾见到。但据《大涅槃经后分》记载,释迦的弟子大迦叶与五百弟子在耆阇崛山,闻讯即与弟子疾共前进,至拘尸城北门而入。号哭哽咽,闷绝躄地,世尊大悲,即现二足千辐轮相,出于棺外回示迦叶。从千辐轮放千光明,遍照十方一切世界。尔时迦叶与诸弟子,见佛足已,一时礼拜千辐轮相,与诸弟子哀号哽咽右绕七匝,绕七匝已复礼佛足。(注 10)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12)

▲ 图8 麦积山北魏造像碑涅槃图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13)

▲ 图9 犍陀罗石雕涅槃图

佛经上说的是大迦叶抚足,与须跋阿难无关。大迦叶抚足的形象在犍陀罗和中国的涅槃图上是常见的。(图 8-9)在唐天授三年(692年)大云寺造像碑(山西省博物馆藏)涅槃变中也可清楚地看到。(注 11)在这里,这个背身的须跋弟子尽管佛经上没有他抚摸释迦手部的记载,但应看作是借鉴了大迦叶抚足的画面而来的。(图 10)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14)

▲ 图10 唐天授二年大云寺造像碑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15)

▲ 图11 安岳涅槃佛像群的金刚力士

卧佛的头部和足部各有一位金刚力士,足部的金刚力士右手握拳上扬,右臂下垂,五指分开,重心落在右足,左腿向外展开。值得注意的是他袒上身,无帔帛和项圈等饰物(图 11)。这尊金刚力士的动态和腰束的短裙与龙门石窟擂鼓台内放置的一尊唐代金刚力士石雕颇为接近。龙门石窟唐代的金刚力士动态有多种,敬善寺的金刚力士(约龙朔年间661-663年完工)还增加了项圈和缨络。(注 12)

安岳的金刚力土的基本格局无疑是从中原输入的,在四川的广元千佛崖和巴中的水宁寺也可见到这种形式的力士像。如千佛崖213、214窟,水宁寺01、02、03、08号龛等,都可见到与安岳卧佛旁的动态相同的金刚力士。(图 12、13、14 ;注 13)但广元和巴中的金刚力士都可见束冠的缯带在脑后向上飘扬,身后和两臂上缠绕环形的帔帛,这在安岳的力土身上已经见不到了。但并非是当初没有雕刻,仔细观察力士五指伸展的左手下方还残存有弧形的帔帛局部,即可判断当年也应是有帔帛的。估计是在宋代维修时因帔帛、宝缯之类的细节已风蚀损坏,于是干脆将这些饰物铲平了。(图 15)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16)

▲ 图12 广元千佛崖第213、214窟 唐代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17)

▲ 图13-1 广元千佛崖第214窟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18)

▲ 图13-2 金申老师为学生讲解千佛崖金刚力士像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19)

▲ 图13-3 金申老师为学生讲解千佛崖造像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20)

▲ 图13-4 金申老师与学生在千佛崖大云古洞考察留影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21)

▲ 图13-5 金申老师与学生在千佛崖考察留影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22)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23)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24)

▲ 图14 巴中水宁寺第1号窟 唐代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25)

▲ 图15 安岳涅槃佛像群的金刚力士局部

在卧佛的身后以释迦佛说法像为中心,两侧簇拥着天人、菩萨、弟子以及三头六臂的阿修罗等八部众。

有人以为,佛说法像表现的是释迦生前的“临终说法图”,应是不错的。(图 16;注 14)但作为在涅槃图中出现佛说法像,可以将这个题材范围限定在“金棺坐起”“金棺说法”范围内,即佛母摩耶夫人闻丧讯自天宫降下,棺前举哀,释迦自棺中坐起为母说法。在前述的唐天授三年(692年)大云寺涅槃变造像碑上和陕西黄陵县双龙千佛洞石窟都出现了这个画面。(图 17-18;注 15 )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26)

▲ 图16 安岳涅槃像上方的说法像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27)

▲ 图17 唐天授二年大云寺造像碑金棺坐起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28)

▲ 图18 陕西黄陵双龙金棺说法

此外,涅槃故事还有“金棺自举”,即枸尸那罗城内善男女请四大力士抬棺入城巡礼,然后到火葬场香木茶毗,四力士尽其神力,皆不能胜,尔时如来即自举棺,升虚空中。莫高窟148窟唐代壁画有此故事,且有榜题“金棺自举,绕城七匝,即往茶毗,虚空而行。”(注 16)

总之,围绕着涅槃的情节在不同版本的《涅槃经》中衍生出很多故事,在历代石窟、造像碑和壁画上也多表现着大同小异的画面。结合多种涅粲图分析,这个高踞说法的释迦佛在一般情况下,往往表现的是释迦佛坐在开启的棺盖上最后一次说法。安岳卧佛上的这尊佛说法像,由于山崖的局限,尽管没有表现金棺,但仍是从各种涅架图浓缩集中而来的。这个画面当然可以宽泛地解释为“临终说法”,但若限定在“涅槃图”里常出现的位于画面高处的“金棺起坐”“金棺说法”“金棺自举”这类题材上,则似乎与涅槃像更加吻合和密切。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29)

▲ 图19 安岳涅槃像身后弟子及天龙八部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30)

▲ 图20 安岳涅槃像身后弟子及天龙八部

安岳卧佛身后从头至脚的顺序还可看到头戴虎头冠的战神、双手持缠绕颈部大蟒蛇的摩睺罗迦(大蟒神)、三头六臂,手中托举日月的阿修罗,扇风耳,口出獠牙,手中托一小儿的夜叉等所谓八部众。(图 19、20)

天龙八部的题材在广元的皇泽寺和千佛崖唐代石窟中往往集中出现,皇泽寺有两个窟,千佛崖有10个窟,一种是雕刻于窟室后壁上方,如皇泽寺第28号、51号龛窟,千佛崖206、207、212、452、747、827号等龛窟。另一种是浮雕或阴刻于中心佛坛式窟的背屏上,如千佛崖第744、689、806号三个窟。(图 21、22)这些八部众出现在初唐持续到盛唐,盛唐以后即消失了。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31)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32)

▲ 图21 广元千佛崖第806窟天龙八部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33)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34)

▲ 图22 金申老师给学生讲解广元千佛崖第806窟天龙八部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35)

▲ 图22-1 金申老师带队考察千佛崖

在巴中唐代的龛窟中也常见天龙八部的题材,巴中水宁寺第8、9号的八部众最为完整和精美。(图 23)这些八部众的形象与早期译出的杂密经典不能完全吻合,与唐代的密教诸经记载也互有出入,可知不是依据一部经典而来,可能杂糅了各种杂密经典。(注 17)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36)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37)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38)

▲ 图23 巴中水宁寺第8窟天龙八部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39)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40)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41)

▲ 图24 广元皇泽寺大佛窟之天龙八部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42)

▲ 图24-1 金申老师与学生考察大佛窟留影

四川地区佛教石刻上八部众的题材可以早到隋代,先于盛唐时密宗体系的正式确立。这些成组的天龙八部形象,在北方的敦煌、云冈和龙门也没有成系列发现,尽管云冈石窟中已经出现了摩酰首罗天鸠摩罗天等形象,但看不出与四川地区天龙八部有直接联系,四川石窟八部众的题材,可能是受长安密教寺院的影响,但主要是在四川地方酝酿成熟,并且构成了四川地区石窟的特色之一。

二、涅槃像的雕刻时代

卧佛院周围开凿的诸窟,最早的有纪年窟为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即普州乐至县芙蓉乡普德里杨义造千佛像,此外,还有多窟开凿于唐代。卧佛的天龙八部和金刚力士的形象与广元和巴中同时代的石窟相较,也多有近似之处,故推断此尊大涅槃像开凿于唐开元年间。(注 18)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43)

▲ 图25 金申老师与学生考察巴中南龛石窟留影

但从现存的卧佛形象分析,其衣纹形式是装饰性的,呈规则的斜线形,两臂的衣纹线为阴刻线,且胸部比较平缓,内着的袒右肩式裙,束腰部分为阴刻线形式,脸部也略显平板,起伏较小。总之整体上强调装饰性,用高浮雕技法,立体感不强,与大佛身后的佛说法像和天龙八部众及诸弟子、乃至力士像等相较,身后的人物比较饱,满衣褶表现有立体感故而卧佛与身后的人物二者风格并不统一,与卧佛院周围的龛窟佛像风格也有相当差距。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44)

▲ 图26 卧佛院第64窟佛立像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45)

▲ 图27 龙门石窟奉先寺两侧佛立像

例如64号唐代佛立像龛,其体躯就较为饱满,面相丰圆,大衣正面呈三角形,衣纹线是圆棱状,其特征与龙门奉先寺庐舍那大佛南北两窟的佛立像形式极为接近。(图 26、27;注 19)这些迹象表明卧像在唐代以后曾大规模的维修过。但卧像身后的人物由于退居窟内,不似大佛暴露在崖壁相对风蚀雨淋的损坏程度较小,故尚能基本保持唐代原貌。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46)

▲ 图28 卧佛头顶的髻珠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47)

▲ 图29 圆觉洞第59窟佛坐像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48)

▲ 图30 圆觉洞第23窟佛座像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观察卧佛头部的底发和肉髻之间有一个硕大的椭圆形的髻珠。(图 28)关于髻珠这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笔者曾研究过,即髻珠始见于东魏、北齐的佛头上,但形体颇小,不仔细观察往往忽略。盛唐时髻珠兴起,呈狭长的半圆形,偶见于唐代北方的佛像上,但仍不普遍。(注 20)纵观四川广元、巴中及安岳卧佛院石窟的唐代佛头部尚未发现此物。五代时四川的佛头部始见之,如圆觉洞59号龛主尊佛坐像和23号龛右壁捧钵的佛坐像,都可见到佛发正中出现了一个同心圆状髻珠,但仍不太明显。(注 21)及至宋代,髻珠变成硕大的椭圆形,成为大江南北的佛像必须顶戴的不可或缺之物。(图 29、30)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49)

▲ 图31 金申老师与学生在圆觉洞第22窟莲花手观音像前留影

由此细节推及安岳卧佛,可知此组涅槃像在宋代曾被大规模的维修过,估计这组像因石质和雨蚀的原因,残损较重,故将原像的表面坏蚀之处铲除,重新雕刻或加深纹褶。因此,金刚力士的帔帛、臂钏等饰物大都不见,仅存左手下一个半环形帔帛残迹。大佛的衣褶也重新布置规整,呈现出很强的装饰性,在修复头部脸部也须铲除坏损之处,故现状的脸部显得较为平板,缺乏饱满和立体感。重要的是,带有强烈宋代信息的髻珠,成为我们今天判断佛像时代的准确特征之一。

这次维修的时间,据卧佛院北岩第17号窟的题记可以看到:

潼州瑞乌攻镌母山,男士幼七章、孙口、伏睹太原大郎命重修卧像,并侍者岩,以宋甲寅绍兴初夏望后一日,辄记。(注 22)

即宋绍兴四年(1134年)大规模修复了卧佛,成今日之状,此后再无大动。

(本文原载于《四川文物》2006年第5期)

注 释:

1、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

2、刘长久主编:《安丘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3、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文物出版社 1994年版。

4、 刘长久:《中国西南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5、 陈清香:《涅槃变相研究》《中华佛学学报》第一期,台北,1987年。

6、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大藏经》第十二册。

7、 宫治昭:《犍陀罗涅槃图的解读》,金申译,《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8、 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大正藏》第十二册。

9、 辽宁朝阳北塔勘察队:《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地宫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第7期。

10、 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大正藏》第十二册。

11、 夏路、刘永生:《山西博物馆藏文物精华》,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2、 《龙门石窟》,文物出版社 1991年版

13、 广元皇泽寺博物馆、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广元石窟》,巴蜀书店2002年版;巴中市文管所、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巴中石窟》,巴蜀书店 2002年版

14、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

15、 金申:《辽代舍利石棺上的涅槃图》,《中原文物》2004年第一期;延安群众艺术馆:《延安宋代石窟艺术》,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16、 《敦煌学大辞典》“涅槃变”条,贺世哲撰。

17、 广元皇泽寺博物馆、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广元石窟》,巴蜀书店2002年版;巴中市文管所、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巴中石窟》,巴蜀书店 2002年版

18、 邓之金:《安岳卧佛院摩崖造像上限年代探讨》,《大足石刻研究文选》,四川石窟艺术研讨会第三届年会专集,1995年。

19、《龙门石窟》,文物出版社 1991年版

20、 金申:《燃肩佛和佛发中的舍利、髻珠》,《佛教美术丛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

22、 邓之金:《安岳卧佛院摩崖造像上限年代探讨》,《大足石刻研究文选》,四川石窟艺术研讨会第三届年会专集,1995年。

THE END


历代佛像特点 金申四川安岳涅槃佛像的解读及其重修时代(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