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樰熳,不爱集注,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读诗。欢迎一起走进词人的性灵世界。)

苏轼题西林壁现如今刻在哪里(找一个合适的角度)(1)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因为有了一双眼睛,世上的人,便各自成了彼此的风景。

桥上的人只固定于看桥下的风景,她很难知道她已然成了别人的风景;假如她回眸一笑,楼上那一双定格的眼睛,也会成为她的风景……

换一个角度,便能看见不同的风景。

苏轼题西林壁现如今刻在哪里(找一个合适的角度)(2)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绵延不断的山脉啊,

横着看是一条峻岭,侧着看便成了奇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每一段都有独特的风景。

都说看不见庐山真实的样子,那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山中穿行。

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刚从贬谪地黄州出来,被迁徙到另一个地方汝州。

黄州是苏轼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惊悚的乌台让他领悟到生死之间的距离,贫瘠的黄州让他饱尝了生存的艰辛和不易。

穷困潦倒的他带着一大家子人偏居在一座破庙里。凄风苦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在绝望的边缘徘徊。

他写下了著名的“寒食帖二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题西林壁现如今刻在哪里(找一个合适的角度)(3)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那种绝望和痛苦,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相上下了。

但是牢骚过后,苏轼并没有垂下乐观的头颅。

没钱?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勤俭节约的家训吧,顺便温习一下算术心得。

于是他将剩余的少得可怜的钱换成铜钱,安定量数好,挂在房梁,每日一串,每月三十串,以保证每日的基础消费。

节流是被动的,开源才是对生活的主动出击。

食不果腹?那就开荒种地;衣不蔽体?那就纺锤织布;屋不避寒,那就返修重建……

在这样的艰难岁月里,壮年的苏轼毅然放下士大夫的清高和洁癖,亲自带领全家老小投入到了生产自救,不到两年,便脱贫致富,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小康生活。

苏轼题西林壁现如今刻在哪里(找一个合适的角度)(4)

在田间劳作的苏轼卷着裤腿,脚踏在烂泥里,皮肤被晒成了古铜色,过起了十足的农民生活,他自号为东坡居士。

他尝试自己酿酒,自己烹制食物,东坡肉、羊蝎子、玉糁羹,都是他在流放时期发明的名菜肴。

他尝试着适应新环境中的任何领域,并力求寻找其中的乐趣。

他和不同身份的人交朋友,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迅速融入新环境和新团队。

他和道士论道,和僧人坐禅,和山人讨论桑麻收成。

他曾与友人月夜泛舟,畅游赤壁,也曾与下属雨中策杖,走访林泉……

就在这一段远离政坛,一穷二白的日子里,他原有的一切达到了归零的状态。而他的灵魂得到了山水的洗礼,境界洞开。

这一时期,他不仅在哲学、医学、建筑学等领域留下足迹,在文学领域更是写出了许多光耀千古的作品,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

苏轼题西林壁现如今刻在哪里(找一个合适的角度)(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世界是一座庞大而立体的庐山,人之目力,不过及它一点或数点。

如果你不喜欢眼前的风景,那么,不要气馁,换个角度,或者多走两步,总会发现有你喜欢的那一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生也是一座具体而微的庐山,人之脚力,不过及它一处或几处。

有时候你在高处俯视,有时候你在低谷匍匐,有时候你在山腰逶迤,那些都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片段。而每一个片段都会有值得惊艳的风景,关键是有没有发现美的眼睛。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候,会觉得生活像一座找不到出口的迷宫,人事是一张布满结节的蛛网,而人却成了一只误入的苍蝇,处处碰壁。

那是因为思维钻进了狭隘的牛角尖,而眼前的结节被无端放大,如果退一步,你便会发现,那只是一个极小极小的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仁者乐于山,那是因为他站在山巅,智者乐于水,那是因为他看见了大海。

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可以观赏喜欢的风景。

苏轼题西林壁现如今刻在哪里(找一个合适的角度)(6)

(林樰熳,海角女子,幽僻好静,喜与古人作伴。业余常做三事:写诗、读诗、说诗,愿我的文字能给您带来一丝清凉,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