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晛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经.邶风.凯风》,“邶”在现在的河南淇县,当时属于卫国,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曲歌颂母爱的诗歌。读起来,催人反思,细思极恐。

可怜天下父母心,爱子女,辛苦付出一辈子,到老了,却孤独无依。现实主义源头的《诗经》,真实写出了人性善与恶的本质,极为深刻,耐人寻味。

凯风,是大的意思,也可叫和风,即南风,读到中国古代诗歌,东风指春风,夏风指南风,西风指秋风,北风指冬风,方位不同,意象含义也不同。

和风送暖,盛夏之时,南风习习,多么温暖的南风啊!是在比喻母亲,是妈妈吹来的暖风!

《诗经》最大特点,就是比兴手法,把凯风比喻成妈妈,妈妈是温暖的南风,相似点都是温暖,比喻多么贴切!把小孩比做酸枣树的小树苗,带刺的酸枣树,为何带刺?淘气,惹事,尽给父母找麻烦,不省心,不成才,棘心夭夭,即刚出土的小树苗,“母氏劬劳”,做母亲的多么辛苦啊!养育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一把屎一把尿,容易吗?她竟养了七个!

酸枣树成为烧柴时,实际在暗喻孩子不成才,只是烧火的粗材料,母亲明理有美德啊,我不是个好人,“我无令人”中的“令”是美好的意思,也就是说我很惭愧对不起母亲不成才。对比母亲的大量付出,我却不成才,对比反衬,意在自责。

“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母亲在卫国浚城外的寒泉里捣砧,洗衣服,冰冷的泉水刺骨凉,把母亲的手啊,冻得通红,洗啊,捶啊,搓啊,母亲在给七个子女洗衣服!“母氏劳苦”。寒泉,兴中有比,既是渲染冰冷气氛,又是在暗喻母亲生活很苦很苦,兴中有比。

那叫声婉转动听的黄鸟,唱着动听的歌,好美好美呀!既是写实,渲染洗衣服的树林里鸟儿叫声优美动听,又在暗喻孩子们个个有母亲伺候好高兴啊!也是兴中有比,七个子女像那黄鸟一样高兴快乐。可是城外捣砧洗衣的母亲听着黄鸟欢叫,她的心里好复杂的感情啊!自己辛辛苦苦把孩子们养大了,自己却一天天地衰老了,到老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七个子女没有一个来安慰母亲!都是白眼狼!母亲到老的结局好悲惨啊!”莫慰母心”,莫,即没有谁,此句真实记录当时结局,读来悲悲切切,好凄惨,好难受啊!

养儿育女,养了七个子女,到头来人老了,却无一个子女来安慰母亲!这是三千年前的慈爱操劳一辈子的母亲的结局!拿到现在,老龄化趋势已成定局,依然如故,一如既往,可悲可叹!

动物都比人强啊!“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老母亲衰老了竟无人照料!这七个子女都哪里去了?诗经真是现实主义杰作,直言不讳,不虚美,不隐恶。

凯风,和煦的夏风,温暖,呵护,疼爱,付出,一辈子为儿女无私奉献,母亲无私的爱,诗中三句“母氏劬劳”“母氏圣善”“母氏劳苦”就是全诗的主题句,道出了母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

教孩子们读这首诗歌,最主要教小孩子要懂得母爱无私,妈妈是世上最亲的亲人,要学会爱妈妈。

心动不如行动,学习这首母爱之歌后,我布置作业:要给妈妈洗脚,要学会做家务,要学会自理,自律,自立,自强。

不能像这首诗歌里的七个子女,都成了酸枣树,长不大,长不粗,成了酸枣树,才碗口粗,只能用来做烧火棍子!所以诗中的“我无令人”翻译直译是我不是一个好人,作者在深深自责,无比自愧,我不成才,我是一个废材,只是一个柴火棍子!愧对母亲,有力对比反衬,更加深刻突出母亲辛辛苦苦,养了七个子女,都不成器,都不成才,对不起母亲,至此,母爱和自责,就是这首诗歌的主题,但是在那样一个时代穷苦人家,难以有机会成才,却是事实。

这首诗歌最突出特点是善于运用比喻,所谓比兴手法中的“比”,“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朱熹这句话准确说出诗经中特别处,注重形象思维,以物喻人,比,打比方,从诗经开始,诗经中大量用比喻,形象生动贴切揭示人物内涵和本质,“凯风”比喻给母亲给儿女的是温暖的夏风,一个“暖”字;棘心,棘薪,虽一字之差,从幼苗到粗柴,酸枣树,不成才,身上尽是刺,多么准确的比喻!“暖”和“刺”对比一下,看出父母和子女之间待人的态度方式这真个是天壤之别,反差极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唐代孟郊这句诗也是对比,儿女寸草心,能报三春晖吗?多么微薄的回馈啊!

诗经四个写法,尤为突出,四言一句,言简意赅;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深化主题;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启人联想;意象深邃,意境优美,了解掌握,细致品味,寓意深远,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母爱平凡,母爱无私,母爱伟大,教孩子从小要懂得,不能只是索取,也要对辛苦付出一生一世的母亲,有爱的回报,最大的回报,不是成了酸枣棍子烧柴火使用,而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成为国家棟梁,有出息,将来能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一曲母爱之歌,教学做人,教孩子学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不要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用“棘”即刺,做回报,那普天下辛辛苦苦的父母们会很伤心的!

《中国古代诗歌精选欣赏.诗经.凯风》(之二)

诗经凯风表演背景(诗经凯风一曲最早的母爱之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