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被小树林切割成一块块的麦田虽刚割过,仍散发着淡淡的麦香;浓密的小树林枝枒交错,遮天蔽日;交响乐般的鸟鸣,清丽婉转,动听悦耳。漫步在这黄绿相间、幽香四溢、晨雾袅袅、妙音环绕的小路上,真有种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的感觉。

走过刚收割过的麦田,胖大的麦穗俯拾皆是,不一会儿,便拾了一大把。忽然,在麦田拐角处,一大片倒伏的麦子,被收割机给遗弃了,我不忍它们与其它麦杆一起零落成泥,俯身将麦穗拽下装进随身携带的小塑料袋内,一会儿便装了满满一袋子,望着还没拽完的麦穗,不禁让我心生感憾,并想起了过去的收麦经历……

花落丛中笑(丛中笑麦田遐想)(1)

我们村虽属豫西丘岭地区,但大部分都是一望无际的大块地。人均耕地虽不足一亩,但人勤地肥,基本实现自给有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机械化程度低下,劳动回报率不高的情况下,秋种玉米稻谷,冬种小麦。一年四季,人地不闲。一到又热又忙的时候,人们总习惯性地会说“忙得像过麦天一样”。可见,“麦天”,成了集热、忙、累、喜为一体的代名词。

每年一到五月底六月初,便进入“三夏”大忙状态。常常是男女老少齐上阵,白天黑夜忙不停。人们就像上紧了的发条一样,不知疲累,干劲十足。村里的高音喇叭每天都要播放几遍各村的收种进度。名次靠前了都挺高兴,一旦落后了,便不甘服输,卯足劲定要扳回名次。早上三四点钟,大家便赶到安排好的麦田边,依据能力大小,有把十来拢的,有把六七拢的,我们刚学割麦的学生也只能把四拢,彼此也顾不上多说话,只管低头割麦。大家你追我赶,生怕慢了影响后面的人。前边的人割到地头后,稍事休息,又开始往回割,直到和后面的接到一起割完为止。一两百米长、一眼望不到头的麦子,随看镰刀的刷刷声,几个小时便躺倒一地。这既是力量和技术的比拼,又是互帮互助大家庭的体现,让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记得有一次,我也天不亮就投入到了割麦的队伍。由于技术不熟练,加上天又黑,一不小心,镰刀便砍在了脚上,顿时疼痛难忍。但一向要强的我看着大家都在埋头割麦,也不好意思声张,硬是忍着剧痛坚持到了最后,被人发现后,赶忙喊来巡视的村医。医生一看伤口,也吃了一惊,说需缝几针,不然会影响伤口癒合。我只让作了简单处理,至今还留有一道明显的疤痕呢。

花落丛中笑(丛中笑麦田遐想)(2)

从麦子割倒到入库,须经过拉麦、摊晒、翻场、脱粒、扬场、打垛等多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不轻松,有的还有很高的技术要求。譬如拉麦,装车就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活,装的不好,不是滑落,就是翻车,没有一定经验是不行的。还有脱粒,俗称“打麦”。记忆中的“打麦”,也有过多次演变:从人推或牲口拉石磙碾压;到“电磙”(把石磙接上电源),再后来有了打麦机,虽方便快捷了许多,但那个脏就不是现在的人能想像得到的,几个小时下来,脸上、鼻孔内全是黑糊糊的灰尘。并且,裸露的四肢被麦芒划出道道血痕成了整个麦天的标记。

那时的人们也不知哪来的精神头,白天不停忙碌,中午和晚上也不消停,不是拨稻秧、翻晒麦子;就是打麦、扬场、搭垛(把脱过粒的麦杆搭成方形或蘑菇形的大垛)。即是开个会,手里也不闲着,男的修农具,女的做针线,每天休息四五个小时也就足了。

人们早出晚归,累并快乐着。但最高兴的时侯要数分麦子了,凉晒干净的麦子,一部分留作公粮、种子,剩下的分别按人头和挣工分多少分发给每家每户,人们或拿着口袋,或拉着架子车,排起长长的队伍,等把麦子装到自家的口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为了让“颗粒归仓”,麦子拉走后,还要由小学生组成的“拾麦大军”再拾一遍。最后再“放哄”,谁拾归谁所有。这一遍过后,地里就基本上见不到麦穗了,然后,进入拉粪,抢种玉米、水稻等秋作物的下一道工序。

说起拾麦,听村民说,他们这些年每年都能拾五六百斤麦子,听得我是瞠目结舌,不敢相信。这让我又想起了二三十年前,已年逾古稀的老母亲,一到麦天都会早出晚归地去捡拾麦子,一季下来,拾个二三十斤就已经非常满足了。相比之下,让人心里颇不是滋味。

花落丛中笑(丛中笑麦田遐想)(3)

看着眼前或零星或大片被遗弃的麦穗,确实为它们惋惜!它们同样经历了七八个月的孕育和成长,理应和它们的同伴一起经历最后的高光时刻,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甚至成了“小气”的代名词;而浪费现像却随处可见,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这让我又想起了毛主席的谆谆教诲:“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假如我们的思想再重视一些;设备再改进一些;跑冒滴漏再控制一些;司空见惯的浪费再注意一些,我们的财富将会有更大的积累,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防微杜渐,见微知著!但愿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花落丛中笑(丛中笑麦田遐想)(4)

(作者简介: 丛中笑,本名马爱敏,中共党员,1958年生于洛阳孟津,先后在孟津区卫生系统和政府部门工作。本人性格耿直,作风严谨,待人真诚,富有爱心。从二零一九年接触文坛,先后有诗歌散文在有关平台发表并获奖。希望用心感悟生活,用笔记录人生。)

壹点号石榴园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