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电影火了。

但不是因为拍的太好,而是成绩太惨——

首映日票房成绩仅有75元。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1)

就连头条编辑器都难以置信:

“您是不是想输入「75万元」?”

对,你没看错,是75元,不是75万,更不是750万。

这点钱连吃一顿火锅鸡都要领代金券。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2)

更离谱的是,在全国仅有的两位观众中,有一位还跑到评论区大倒苦水:

“票房75元,我一个人贡献了70块!另一位是用了什么优惠卷!?气死”

电影可以很烂,但我更气的是——票价买贵了。

这是什么人间倒霉蛋。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3)

紧接着,更抓马的事件发生了:

那位全国唯二的观众也上山会晤,在评论区与他隔空对话:

“我是不小心点错了又退票,扣了五块钱手续费。”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4)

一位看了烂片,来不及心疼时间,只想问问那位观众五块钱票钱是怎么来的。

另一位抓紧跳出来解释:

俺是手滑,白白扔了五块。

请问,这是拍摄《阿呆与阿瓜》吗?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5)

这部电影叫《林深时见麓》。

麓,读lù,和“鹿”同音,意思是生长在山脚的林木。

片方为何不干脆直接点叫“林深时见鹿”?

不知道,可能改个字读起来比较酷。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6)

电影讲的是建筑系学生“章佳贤”为参加抗震设计大赛,专门跑到山区测验成果。

在测验过程中摔倒被一位守山老人搭救,相处间爷孙产生了深刻的感情,后来爷爷摔倒受伤,章佳贤就留下来照顾爷爷,并与之对抗盗伐贼的故事。

电影呢,我承认没有看过。

当然不是我不想看,而是没处看。

毕竟该片的全国排片在2-6场,而截止到9月份,全国电影院有14235家。

我是有多幸运才能成为这0.02%?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7)

但仅通过4分17秒的预告中,我就领略了爆棚的信息量。

演技?

简单一个惊吓,刹那间,就流露出演员多年的幼师经历。

(你糊弄小孩呢啊?)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8)

再看下面这场戏。

女主遇险,在万念俱灰之际,声嘶力竭喊着“走开!你不要过来”,手边胡乱又抓了一把树叶扔出去。

扔出的树叶虽然没有任何作用,但这表达了女主崩溃的心理现状和现代文明在荒野社会的无力。

绝了,绝了。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9)

这些演技教科书也就罢了,导演还颇具解构性挑选了一位演员。

谁能想到,一位少数民族,一位山野荒村的守村老人,一位世世代代没走出大山的原始坚守者——

丫竟然操着一口标准的北京话?!

这味儿,真地道!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10)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11)

虽然截止到发稿,该片仍未结算出总分。

但在后续仅存几条的观众评价中,我终于努力拼凑出一个整体性的评价——

还不如大学生拍的作业好看。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12)

说白了,这就是一部没人看的烂片而已。

但当我以为该事件告一段落时,更离谱的事件发生了——

“首映日75元票房”事件爆发后,某财经账号连夜勘察、引经据典、多方求证,秉承着专业原则对该数据进行了反复验算,终于得出结论——

75块票房是假的!真实情况是56元!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13)

好消息:辟谣了!

坏消息:票房又被砍掉25%。

而在真实情况公布后,那位在首页评价的网友也站出来解释,自己是看到了该电影的票房信息,觉得好玩就跑到评论区玩梗。

其实,自己压根没看过该片。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14)

不过话又说回来。

既然该片从海报到主演都属于“一眼烂”的级别,观众看一眼就知道是烂片,根本无法拿到票房,更别提盈利。

这样一部电影,它为何被拍出来呢?

网友们陷入了沉思,而我亦是百思不得其解。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15)

事实上,本片并不是票房惨案的孤例。

受疫情影响,整个11月份上映的国产电影基本都没有大制作,连叫的上名字都少之又少。

以《林深时见麓》上映时的4号为例,当日一共上映6部电影。

除了青春题材的《我的遗憾和你有关》票房可观之外,剩余五部已经上映了9天,累计票房加起来都没到10万。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16)

发现了没?

本片导演名叫邹丰,而在4号这一天同时上映的电影《春水繁星》也是由他指导的作品。

这部电影上映首日总票房94元,观影人次为3人,和《林深时见麓》不分伯仲。

一天上映两部电影,合计票房150块钱。

这操作,你见过没?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17)

再打开此人的作品栏,从2018年到现在为止,他一共指导4部电影。

其中,《林深时见麓》和《春水繁星》以及《爱是永恒》均为票房几万的院线电影,剩余一部为网络电影。

而参与该片制作的“上海华娱星库”,也曾制作过《无脚鸟》、《寻找声音的耳朵》这类票房几万、几十万的院线电影。

很显然,这是一个产业链,但产业的尽头是何方?又是谁在买单呢?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18)

随着事件愈演愈烈,网络上各种猜疑五花八门,眼见舆论不受控了,正主终于下场了。

本片出品人马红雷回应:

“其实已经收回成本,甚至略有盈余!”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19)

两部电影均由马红雷出品拍摄,投资只有两三百万,为了节省成本,连海报都能省则省,因为院线吸引力对产品的提升没有作用。

之所以选择院线上映,当然不是挑战观众的消化能力,更不是自不量力。

是为了“贴牌”。

一部电影只有上映过,才能被称为“公映版”,有过公映的历史才能卖更好的价钱。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20)

事情到这里就明朗许多了。

他们在乎的并不是票房,而是“上映”这个动作,只有公映过的作品才能被附赠更好的标签,售卖出更好的价钱。

根据出品人的回应来看,该片虽然刚刚上映9天,但投资早就回本,甚至小有盈余。

票房对他们而言更像是赠品,少则无事,多则就当白捡。

他们更在乎的是甲方能出多少钱。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21)

而在上映时,这两部电影就已经把网络版权卖给了某平台,预计年底上线,出品人早就落袋为安,窗外的风言风语更无关紧要。

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每个月都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电影悄然上映,又悄然下映。

光是这个月就有不下10部电影。

它们的属性甚至高度一致:

低成本、烂海报、主旋律。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22)

尤其是那一部《喜悦的夏天》。

据说是某二代的追梦制作,出品人的亲孙女。

海报劣质到堪比手机现场抠图,上映前因为网友吐槽太多,临时撤档了。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23)

电影首映日票房达7700万元(电影首映日票房仅56元)(24)

原来,一切都是为了生意。

从这条产业链来看,院线几乎成了“贴牌工厂”,独立电影拍摄完成后便走一下过场,在经过贴牌后再卖给批发商。

就像一件劣质服装。

什么?你问这条产业链的最终点是哪?

到底是谁在为这一切买单?

接下来,你能从哪看到这部电影,终点就是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