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钱江晚报“双减”,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刹车,紧急叫停了课外培训的野蛮生长 ,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国内儿童语言培训排行?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国内儿童语言培训排行(不上语数培训班)

国内儿童语言培训排行

来源:钱江晚报

“双减”,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刹车,紧急叫停了课外培训的野蛮生长。

在电影院里,只要全员都坐着,那么大家就能轻轻松松地看完电影。但深陷教育围城里的家长们不免担心,如果有一个家长没坐下,而且还要站得比别人更高,那他们该怎么办?

还有家长担心,培训班减少的日子里,竞争依然存在:孩子与孩子间学习成绩的较量,孩子和家长间支配权的较量,家长和家长间信息差的较量,此起彼伏,暗流涌动。

如果把聚光灯对准一个个家庭,就会发现理想中的“平衡”很难,电视剧里的“佛系”和“鸡娃”两种对立形态,依然还会同时出现,每个家庭焦虑的沸点各不相同,没人能够独善其身。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把目光对准了一组不同年级、不同层级、不同教育观念的家庭,试图用这些家庭的教育故事,解答在“双减”政策推出的大背景下,杭州家长们的焦虑从何而来,又该往何处去的问题。

这次采访的主角是星星(化名)妈妈,她的女儿星星在家门口的公办小学,开学将上二年级。在一众“鸡娃”家长里,她时常显得格格不入——不上语数培训班,只是让孩子随心所欲地“玩”。她说:“为什么要透支焦虑?我希望女儿拥有可以试错的自由”。

另类妈妈

不参加培训,周末只让孩子随便画画玩

“双减”政策一出,妈妈群话题迅速从日常的买买买变成教育。作为群主的星星妈却在群里发表“危险言论”:

“有人能给我讲讲‘双减’细则到底对孩子有什么实质影响吗?大家焦虑的点到底是什么?”

这已经不是星星妈第一次“另类”了,上一次是在女儿今年的生日会上,女儿邀请了班上几个同学来玩,家长们自然而然地坐到一起。这是星星妈第一次和星星的同学家长见面聊天,话题自然绕不开孩子。

“我们家孩子周末都是早上7点起床,半个小时洗漱、吃饭,半个小时背英语单词,8点到10点学习语文,10点到12点主要是弄数学……”

“对对,我们晚上还要赶培训班,我和他爸轮流送。”

“我们家那个今年钢琴、国画、书法和围棋都要考级,周末一天交给培训班,一天奔波在各个艺术兴趣班之间。”

简单交流之后,家长们的眼神齐刷刷地盯上了星星妈,“你们家星星平时周末怎么安排啊?”

“写作业,有空了就去画画。”星星妈给出了自认为满意的答案。

“你每天给她布置画几张?”“你让她跟哪个老师学画画?”“什么时候考级?”“学画画的老师能推给我吗?”

星星妈被这一串来自不同家长连珠炮似的提问彻底打乱了阵脚。她觉得自己好另类,因为她既不会给孩子“布置”画画任务,也没有让孩子参加任何画画培训。她说的画画,就是允许星星充分发挥想象力——随便画。

短暂的尴尬沉默之后,一位妈妈接上了话题,“我女儿和星星一样,也喜欢画画,但我不知道她有没有画画天赋,所以我打算把画画、书法、芭蕾、古筝的兴趣班都报下,然后再分辨她的天赋。”

“你这不是寻找孩子天赋,这是折腾孩子啊!”生日会,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而一旁家长们却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不欢而散。

“我们大部分家长几十年都没发现自己的天赋,怎么一个个都要求孩子天赋异禀。”在星星妈的教育观念里,孩子的想象力是自发生成的,过多的外界干预,只会让孩子的想象力越来越窄,“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不去吵她”。

一周考察

为何不在学校好好学,要去培训班提前学

毕业于中国美院的星星妈,爱烧菜,会拍照。曾经,她因为照顾孩子而不得不放弃事业;如今,她是个美妆博主。面对细则还没有落地的“双减”政策,她不想提前透支焦虑。她始终觉得,自己和女儿并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女儿应该是一个完整且独立的个体。

星星妈不让孩子上学科培训班,并不是放任孩子,相反,她说自己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

为什么大家都要在孩子读小学后报各种培训班?能学到什么?对孩子有哪些帮助?

带着这些疑惑,女儿幼儿园大班时,星星妈去考察了培训班。

花一周时间,星星妈跑了规模较大的几家培训机构。结果她发现,大多数课程都是提前学知识,大班学一年级的,一年级学二三年级的,以此类推。

“为什要提前学,提前学的好处是什么?”星星妈的“灵魂拷问”在这些培训班销售员那里,大多收获了白眼,“为了学校里考试考得好,成为尖子生啊!你们家孩子现在不报就没有名额了,我们这里都是抢着报名的。”

想在学校里成绩出色,为什么不在学校里好好学呢?星星妈仍满是疑惑。直到咨询完最后一家培训机构,星星妈在电梯里遇到了一对母子,妈妈板着脸,用手指着孩子念叨:“我辛辛苦苦每天送你上培训班,花了这么多钱,你却这么不争气。”星星妈很同情那个低着头的小男生——如果有这样的妈妈,孩子一定会过得很辛苦吧。

“我不反对培训班,但我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星星妈给女儿报了两个校外班:舞蹈和书法。

学书法是因为女儿零起点进小学,字写得不好看,被老师批评后,星星自己主动要求报班。学了一学期之后,星星的字明显有了改善,被老师表扬,星星慢慢喜欢上了练字。

学舞蹈则是纯粹希望锻炼女儿的体型。这个暑假,舞蹈班的同学们都忙着考级,星星妈却没有报名,“不想把这件事变得很功利”。

女儿读了一年小学,星星妈从来没有陪着写作业,也没有替她批改过,“这是老师该做的事情。”星星妈认为,大部分家长坐在孩子身边全程陪读、陪学、陪写,是引发家长和孩子“双向崩溃”的因素之一,“我和女儿说,做作业是你自己的事,不要来问我,妈妈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女儿粗心大意上学忘带课本,老师给她打电话,星星妈直接回复:“我不会给她送的,你直接批评她好了,谢谢老师!”星星妈不想把女儿全方位保护起来,而是希望女儿可以在做错事情受到教训后,自己慢慢成长。

不陪伴不意味着不关心。上学期期末考,女儿数学考了96分,回家说已经是班里的最高分了。星星妈去问班主任,得知年级还有满分的考生之后,她告诉星星:“你不要把眼界拘泥在你们班,格局要大一点,以后的中考、高考,你是和全市、全省的小朋友们一起竞争。”

不随大流

相比成绩,更关心如何做人

相比于成绩,星星妈更关心的是孩子如何做人。

“现在很多妈妈每天只围着孩子转,生活里只有孩子,自然而然把所有的期望放到孩子身上,这样自己变得越来越焦虑,孩子也不愿跟她们交心。”星星妈说。

“现在不少孩子觉得自己酷,那我就要比她更酷,这样她才会由衷地佩服我。”星星妈平时最大的爱好是追星,经常会飞到全国各地去参加粉丝见面会,“所以班里同学聊到追星时,女儿就会说,这些我妈都懂。”

也是因为追星,星星妈知道了饭圈文化的良莠不齐,“这个跟学习成绩没关系,更多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星星妈始终觉得,老师和家长的主责不同,各自都要把分内的事情做好:该老师主要负责的教书,她不愿管;该家长主要负责的育人,她一定会管到底。

“我希望女儿可以做自己,不随波逐流。”星星妈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创业,一直都在为自己打拼事业,“很多父母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人云亦云,陷入到了‘别人做什么我就要做什么’的境地。他们自己随大流,也要求孩子随大流报培训班,而从来不会问孩子真正想要什么,一如父母本身,也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究竟要什么。”

这种自我的发现,是在星星妈打拼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总结出来的。随大流虽然能给许多人带来安全感,但星星妈觉得,认清自己的立足点,才能获得长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学习一定是唯一的出路,因为学习是终身的,不光是孩子要学,大人也要学。”星星妈指的学习,不是狭隘的语数外等学科,而是生活中的一切,画画也是学习,唱歌也是学习,性格修养也是学习,她能做的,是培养星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有了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女儿的成绩也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另一方面,星星妈一直在努力维持“做自己”和“做妈妈”的平衡,“这个过程很难,但必须努力去做”。

女儿还不会走路前,星星妈不会因为自己想要旅行,而拽着星星出去,“很多妈妈带娃出去玩,真的是想让娃长见识吗?小孩子躺在婴儿车里知道什么呀?小孩子需要的是休息。”

这个暑假,没有培训班的星星去了奶奶家,住了近一个月。而星星妈忙着见品牌方,忙着看展,忙着拍视频。星星视频聊天,责怪妈妈不打电话,立马被她半开玩笑地“怼”了回去,“那你也没有主动给我打电话呀?”

星星妈知道女儿未来可能面临的残酷竞争,这种竞争,只会比曾是全职妈妈的她重入职场更辛苦,“但把焦虑提前到起跑线上,也无法改变现状。不如让女儿听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事。”

“我看你不给孩子上培训班能坚持多久?身边的其他人家的娃都上了,你还坐得住嘛?”暑假里,耳边经常会飘过这种质疑,星星妈一笑而过。

“双减”政策出炉,将会根据各地情况进行细化和调整。星星妈相信国家的决心,也相信未来的教育环境一定会更纯粹,孩子会有更多的成长空间,以及发现自我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