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写作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做到具象与抽象的转换,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意象化写作技法?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意象化写作技法(写作文要学会具象与抽象的转换)

意象化写作技法

现在的学生写作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做到具象与抽象的转换。

具象就是具体的形象,抽象就是无具体形象的道理。学生写作文,从审题、构思到行文,都要学会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

先说说审题和构思。

因为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一些较实在的命题作文,题目本身就是有寓意的,含义也是多方位的,所以我们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还要学会化实为虚,即变具象为抽象,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如,“门”这一命题。具体说来,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门,包括豪华的、简陋的等。而抽象的“门”呢?知识的门、事业的门、改革开放的门等。还有“桥梁”“窗户”“路”等命题都是如此。2011年高考广东卷作文“回到原点”,审题时就须先化具体为抽象,“原点”可指人的事业的开始,也可指历史曾经的开端,还可指白纸一般人生的童年以及事物的原本状态。许多非命题作文的材料也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比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材料:“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根据此哲理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写一文,诗歌除外。”材料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优美风光的诗,关键是后两句,这两句具体又形象,是我们理解题旨的“题眼”。“深处”“浅处”“不深不浅”栽种植物不同,说明情况不同对待就不同。因此得出此诗蕴含的哲理: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形而上学搞“一刀切”等。这个转化来的抽象哲理是构思全文的根本依据。

如果说审题构思时最关键的是做到化实为虚,变具体形象为抽象,是使得写作找到写作的抓手,那么行文时要做到的就是两者的交替转换。

如果写记叙文,那么记叙的事情就属于具体形象的具象表述,而中学阶段的记叙文一般都要求有画龙点睛的议论。议论时调动思维归纳总结的过程便是转具象为抽象,升华文意,点明主旨。如果写议论文,那么具象和抽象交替转化的频率更高。因为论证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运用比喻论证、事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这些方法都属于具象范畴。比如,前面提到的“门”“路”“桥”等命题,审题构思到抽象哲理这一步,我们还需还原到原来的具象,联想生活中与其类似的东西。不同态度不同抱负的人对待各类“门”的做法是不同的。“回到原点”,这个话题,定好主题立意后,行文时也要再化虚为实,如人生事业的开端;企业团体失败后,回归原点,从头再来;也可写面对成功,淡然处之,以再回到原点的勇气,争取更大的胜利。前面高考安徽卷的哲理诗得出“因地制宜”主旨后,可联想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物尽其用,合理有效利用。联想到人才培养,要因材施教不能用一个“模子”等等。学生如果单纯就哲理谈哲理,只一味抽象地说理,那就不仅会把文章写得很枯燥,而且也很难获得理想的分数。先秦诸子说理时,喜欢用寓言故事,其实也是一种由抽象到具象的转换。人们熟知的“坐井观天”“揠苗助长”“涸辙之鲋”等都是人们借助具体形象来解说抽象道理时临时杜撰的。

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这种思维转换。比如,看到充满希望的花芽,联想到一些少年有成的人物,进而得出自古英雄出少年的道理;看到火红的夕阳联想到老有所成的一群人,进而得出老当益壮的道理。由物到人到哲理,或者反之由哲理到人到物。

写作文运用修辞手法,更是具象表达的典型。围绕主旨联想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或比喻或排比,使得文章语言形象华美精彩。我常常跟学生们说写文章要用些修辞,有了修辞文章就像春天里的树,枝繁叶茂,花红柳绿。有些同学从来不用修辞,写出的文章就像隆冬里落尽了叶子的树,光秃秃的,丝毫没有美感。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