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我们可将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分期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不同阶段所决定虽然前四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都可以用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加以抽象但是,每一种社会形态之中具体的政治经济运行规律迥然不同那些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群体,会因获得物质力量的优势而逐渐取代旧有势力,成为社会统治阶级那些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和由此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观念上层建筑相应地各有区别因而,在不同社会形态之中,政治同经济运行方式也有各自规律,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商品价值形态反映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依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我们可将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分期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不同阶段所决定。虽然前四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都可以用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加以抽象。但是,每一种社会形态之中具体的政治经济运行规律迥然不同。那些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群体,会因获得物质力量的优势而逐渐取代旧有势力,成为社会统治阶级。那些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和由此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观念上层建筑相应地各有区别。因而,在不同社会形态之中,政治同经济运行方式也有各自规律。

商品价值属性的四种形态

在资本主义时代,商品交换成为支配性的经济运行形式。商品具有双重属性,一是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欲求的使用价值属性,二是进行相互交换时表现出的交换价值属性。直到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的价值属性随历史发展主要表现为四种形态:偶然的价值形态、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的价值形态、货币形态。偶然的价值形态是两种使用价值进行交换时表现出的一定比例关系,但这种比例关系并没有和社会上其他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发生联系。扩大的价值形态是指在整个社会之中,每种使用价值都可以与其他任何使用价值在交换中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但没有出现一个固定使用价值作为交换比例关系的衡量尺度。一般的价值形态中则有一个固定的使用价值作为一般等价物充当其他所有使用价值在交换之中的价值尺度。而在货币形态中,一般等价物丧失了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使用价值。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历史上出现的价值形态无一不表现为通过使用价值的比例或数量对价值进行衡量。因而从中无法完全体现商品价值因素相对于使用价值因素的独立性。那么商品究竟有没有完全脱离使用价值因素而独立的价值因素呢?

商品价值在本质上是人类劳动的凝结

面对这个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对独立于交换过程的商品进行考察。在将商品中全部的自然属性抽取之后,马克思发现所剩余的只有人类劳动力支出在其之中。因而在抽象了全部自然属性之后,商品只剩下能够被用于交换的属性与人类劳动的凝结。马克思由此认为,凝结于商品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中完全独立于使用价值的价值因素。需要指出的是,一个社会中衡量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并不是任一单个个体在任何情况下的劳动长短,而是由这个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人们平均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生产过程与社会的结合程度以及各种自然条件等因素,共同决定社会生产力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种商品的价值总是表现为货币形态,即价格。商品价格表面上看似决定于社会供需关系的变化,无关于凝结于其中的人类劳动。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其大小最终决定于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供需关系变化而表现的商品价格变动,在社会生产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时间足够长,将增减相抵消后,最终会保持在一个固定值上。而这个价格的固定值,就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生产该商品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货币形态上的表现。

资本统治的逻辑阻碍生产力发展

与马克思主义不同,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从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劳动价值层面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而是在这个问题上把视域局限在社会经济的供需关系上,进而在经济运行的层面上研究社会财富的增加、积聚和拥有的原理与规律。而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机制下,增加、积聚和拥有的形形色色的各类财富,都是可以用价值的货币形态加以量化的资本。而这些资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永无止境地追求利润,追求自身的增值。但不论哪类资本,增值都必须完成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之中。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商品能够交换的基础是具有价值,即凝结有过往的人类劳动。因而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及其对于利润的追逐在经济运行中的主导性地位,实质上是过往的人类劳动对于未来人类劳动的支配。虽然在马克思看来,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在资本统治的逻辑下,并不把提高社会生产力作为主要目的,因为过往人类劳动支配将来人类劳动的准则在于获得利润,而不是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始终如一地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反而会在某些情况下,因为资本增值的需要而阻碍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绝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终点。在真正的理想社会里,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将成为社会运行的首要准则;与此同时,这个社会的每个成员也都将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所带来的物质资料极大丰富,摆脱自然和社会对其造成的限制,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个社会正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预言资本主义在具体运行层面,将因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不可避免地最终走向消亡。基于以上分析,虽然对取代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马克思并没有明确而详细地进行论述,难免有些历史遗憾,但我们根据马克思提供的思路可知,在取代资本主义的这个新的社会制度中,不论它叫什么名称,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就是对生产力的高度解放。而对于这一社会制度具体的体制机制运行问题,则要留待历史演进来慢慢地回答。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来源: 社科院网站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