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则柯达胶卷需求暴增的消息上了热搜,让很多朋友回忆起用胶片拍照的那个时代。2000年前后数码相机刚兴起时,很多专业摄影师对数码相机持保留态度,认为在专业摄影领域数码相机没有机会,拍出来的照片缺少胶片的味道。2010年前后,数码相机技术蓬勃发展,胶片已经难觅其踪。在专业摄影师手中,尤其是对成像品质要求更高的风光摄影领域,也逐步被数码相机取代。又一个10年过去了,2020年我们在旅游景区很难见到数码相机的身影,智能手机尤其是拍照手机已经成为大众拍摄的首选工具。那么,下一个10年呢?

  2022年10月24日,vivo召开了一场影像战略发布会,从vivo的角度讲述了手机影像技术的发展,并从战略高度分析了手机影像未来的走向。从普通人的视角看,这些前瞻内容给人感觉云里雾里,一家之言能否定义手机影像未来的形态?但从业内人士的角度观察,手机影像未来的发展并非被vivo定义,而是由技术发展趋势所推导。手机影像在未来将大有可为,一定会颠覆大多数人的认知。

·感光能力比GNV提升77%!vivo X90系列或搭载一英寸CMOS?  谈到手机影像,不论懂不懂的人都可以说一句:底大一级压死人。光电信号的转换原理你无需知晓,也可以通过产品参数表比比两款机型孰优孰劣。按照以往的经验看,这条不负责任的“定律”屡试不爽,因此有人谈到手机时就不屑一顾,认为比指甲盖还小的传感器,能拍出什么像样的照片。殊不知如今手机所用的传感器,早已经比当年的便携式数码相机传感器大了N倍。现在的手机随便拍一张,就比当年便携式数码相机的照片素质高得多,更何况手机已经开始使用一英寸规格的CMOS。的确,摄影师们对一英寸CMOS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与其说大家期待一英寸CMOS的画质表现,倒不如说是对“不可能实现”的技术规格的一种愿景。

  发布会上,vivo透露将在下一代产品上配置更大面积的CMOS,传感器感光能力比GNV提升了77%。若vivo下一代影像旗舰X90系列搭载一英寸CMOS,画质的提升将更加惊艳。

数码摄影技术内容(计算摄影颠覆认知)(1)

图为vivo下一代X系列拍摄的风光照:北盘江大桥

数码摄影技术内容(计算摄影颠覆认知)(2)

图为vivo下一代X系列拍摄的风光照:敦煌光热发电站

  其实,将一英寸CMOS放入手机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制造出与之匹配,又不明显加大机身厚度的镜头。手机镜头可以说是极具高科技含量,却又非常没有存在感的一个部件。很少有人会关注手机镜头里用了什么样的镜片或技术,我们只关注镜头一定不能太沉,厚度一定不能夸张,成像质量还一定要好,价格还不能太贵。在产品工程师眼中,这些需求自身就是矛盾的,如何权衡?如何实现?只能通过高新技术的加持。现在手机大光圈主摄镜头所用的镜片数量已经达到7枚甚至8枚,从数量上已经超过全幅相机标准镜头的镜片数量。并且所有镜片无一例外都采用高精度非球面镜设计,以极其复杂的光路走向实现了从画面中心到边缘的良好成像,纠正像差、球差和慧差等,这在胶片相机时代是无法想象的。除此之外,镜头技术皇冠上的明珠是镀膜技术,手机镜头在镀膜技术上也借鉴最先进的相机镜头镀膜技术,例如vivo将蔡司T*镀膜运用到X系列手机上,实现了优秀的抗眩光、消鬼影的效果。

数码摄影技术内容(计算摄影颠覆认知)(3)

vivo X80 Pro镜头爆炸图(主摄采用1G 7P镜片组合)

  我们都知道,阳光是由不同频谱的光线所组成的混合光,人眼只能感知一部分光谱区间的光线,红外与紫外的部分,我们无从感知。但传感器可以感知的光谱范围比人眼要广的多,这部分光线会影响最终的成像,让照片拍出来与我们看到的不一样,甚至很诡异。所以工程师在传感器前面放置各种滤光片,以期控制入射的光谱范围,用最有价值的光线去成像,也就更接近我们看到的真实画面。我们一直以为这是像索尼、三星这样的传感器供应商去研发的技术,然而vivo已经开发出VCS仿生光谱技术,通过创新材料让到达传感器的光线更接近肉眼所见,从而减少照片在机内后期校正调色的步骤,客观上提升了画质。

数码摄影技术内容(计算摄影颠覆认知)(4)

传感器材料创新,信噪比、色彩还原能力大幅度提升

·机内算法都做了哪些不为人知的事?  相比手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软件处理能力会更颠覆大众的认知。你以为你看到的是一张照片,然而你不知手机在你按下快门之后都做了什么。

  手机摄影思路与传统相机摄影的思路完全不同,借由智能手机处理器强大的计算能力,它可以有更多空闲的时间去思考更多的事情。例如,很少有人关注,其实影调是一张照片的基础,色彩只是建立在影调和谐基础上的风格化表达,背离影调的夸张色彩会让人感觉不舒服,而影调控制才是关键,在风光摄影中更为重要。例如,在一个高反差的大场景中,我们通常希望影调更柔和一些,高光和暗部都能保留细节为宜。如果忠实的还原现场感,往往并不讨喜,色彩也难以悦目的展示。但如果通过机内处理这张照片强行压亮提暗,照片也可能会出现亮部拉不回来,暗部提不上来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可怕的色彩断层。那么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相机的办法是通过更大数据量的RAW格式文件将尽可能多的数据先拍摄下来,随后在电脑上进行后期由用户自行调整。但手机的绝大部分用户不会接受回家在电脑上处理照片之后再分享朋友圈的操作流程,这也是不可理喻的。那么手机是怎么操作的呢?以vivo为例,在你按下一次快门后,手机内部的“画质引擎”动态抓取最多10帧图像,并在RAW域进行最高22bit的高位深RAW融合处理,动态范围最高可以覆盖15EV,因此可以做到兼顾高光与暗部,且不用我们做任何后期。当然,如果你习惯在电脑上进行后期精修,也可以拍摄SuperRaw格式的文件,支持14bit位深,这对于风光摄影来说尤为重要。

数码摄影技术内容(计算摄影颠覆认知)(5)

  有关色彩的喜好可以说是千人千面,在色彩万千变化的风光摄影中更为难以捉摸。有人说色彩是玄学,在不同情境下色彩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绪甚至“语言”。但在数码摄影中,色彩是最纯粹的科学,让色彩变得玄妙的是基于AI实现的变化莫测的算法。以vivo手机为例,工程师历经3年10款机型调试色彩风格,打造出被大众接受的“vivo鲜明色彩”,这些色彩来源于真实世界,却又要以一定的色彩倾向组合起来。没有人会喜欢原汁原味100%还原的色彩,大家喜欢的是记忆中那个更美好的画面。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浓缩后的表达才是高级的做法。不仅如此,在风光摄影中,摄影师经常会微调画面的曝光,这个小动作正是来源于风光摄影师的经验,为了让画面更好看,更接近肉眼所见。vivo与蔡司工程师就140个典型色块的262,144个参数进行了精细调教,并在X80系列产品上实现了“智能白加黑减”和“智能AWB”,用手机拍照就也可以省去这些“小动作”。如今,vivo又将“智能AWB”训练集拓展至原来的4倍,那么像下图这样冷暖反差明显的场景,X90系列产品对其白平衡准确性将进一步提升8%,所拍摄出的照片也将更具阳光感。

数码摄影技术内容(计算摄影颠覆认知)(6)

数码摄影技术内容(计算摄影颠覆认知)(7)

  还记得当初最开始有厂商提出“计算摄影”的概念时,很多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这是“偷梁换柱”的做法,光学就是光学,岂能用计算来填补?然而,时代变了,在屏幕上呈现的影像早已经是“计算”的产物,通过计算来弥补光学上的不足也早已经不是新鲜事。vivo就对光学镜头的缺陷做了建模分析,通过逆向运算的方法重建了这部分缺失的信息!vivo称其为“光学超分算法”,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明明手机的镜头和传感器都不大,拍出的照片看起来却和相机那么接近。通过将光学层面的不足前置化,在你看到这张照片前就已经解决了。这足以颠覆传统数码影像的认知。

数码摄影技术内容(计算摄影颠覆认知)(8)

·星空大片竟能手持拍摄?一英寸超大底和AI功不可没  不论是电影《终结者》中的天网,还是《黑客帝国》中的矩阵,都展现了人工智能高度发达后的畅想,没有人会质疑AI会以更智能的面貌进化。我们的手机中早已经“住进”了AI,借助网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AI会以更懂你的方式帮你拍出你喜欢的影像。例如,我们生来便对浩瀚的星空充满好奇,但拍摄星空照片远比拍摄自拍照或普通的风光照片难得多,即需要有能够稳定手机的脚架,又需要一定的摄影知识,还要在专业模式下通过超高感光度和15秒左右的曝光来实现。对于普通旅游者或是在转角遇到美丽星空的路人甲能否拍出一张被人称赞的星空照呢?不用怀疑,答案是不能。但以后也许可以。vivo透露在不久的将来,用手机可以徒手拍星空——手持星空,再次突破暗光拍摄的极限!这个拍摄场景着实让人难以置信,若是举手一拍,星空照就成了?要做到手持即拍,除了行业最大光圈一英寸的加持,还要依赖"苍穹夜景系统"的全面AI升级,构建的AI网络可以实现多帧降噪、多帧像素位移和HDR等基础画质重建能力。可以说,这一极限场景影像功能的实现,是诸多软硬件结合的成果。虽然我们现在无法透彻了解这其中的奥妙,但我们相信AI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更好的未来。

数码摄影技术内容(计算摄影颠覆认知)(9)

图为vivo下一代X系列拍摄的星空照

数码摄影技术内容(计算摄影颠覆认知)(10)

图为vivo下一代X系列拍摄的风光照:大雁塔

  基于软件与硬件的迭代,借助AI进化与学习,手机影像在未来还会大有可为。原先听到风光摄影,我们会很自然的联想起高分辨率、等待最美时刻、风餐露宿的摄影家,而最美时刻往往不期而至。回答文章开篇的问题,在下一个10年,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或许举起手机随手一拍,就能收获一张“懂你”所需的美丽风光照。正如那句话所说:最美的生活就在当下,而未来最美的风景会出现在按下手机快门的一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