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传统擀毡工艺(传统手艺擀毡)(1)

随着时代的进步,毡子及其制品被新的产品替代,毡制品人们用的越来越少,毡匠更是难觅其踪,但毡子和毡匠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做出过温暖的贡献。

农村人离不开大炕,有条件的还要在炕上再铺上一层毡子,既隔潮又暖和,即使不烧炕也很温暖。

在牧区,毡制品更是无处不在,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牧民穿的、戴的、铺的、用的几乎都有毡子的身影,就连蒙古包的里里外外也都是用毡子包裹的。

毡子是用羊毛或牛毛擀成,规格有大有小,从尺寸上分,有:小二五、大二五、三五、四六、五六、满炕等。此外,还有毡靴子(也叫毡戛蹬)、毡袜子、毡帽、还有羊倌避雨用的雨簸箕(雨披)、羊包(冬天野外下了羊羔,放在里边)等。

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传统擀毡工艺(传统手艺擀毡)(2)

擀毡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弹毛:就是把待弹的羊毛(从羊身上剪下来的),放在竹帘子上,用一张弓臂有碗口粗约两米多长吊挂起来的大弓,弹毛的人左手持弓,右手握着一节硬木拨子,拨子下端连着用皮革做成的护套,套在大臂上。弹毛时把弓弦嵌入羊毛里,用拨子扣动弓弦,靠弓弦的弹力,把一绺一绺的羊毛弹开成为一根一根的絮状。

由于羊毛里混有泥土或其他杂质,一般说来,一斤原毛只能弹出6—7两成品毛。

铺毛:地上铺上一块竹帘子,毡匠一只手掌戴一块竹板,另一只手拿着一个可以张合的(类似扇子骨)的四股竹叉,用戴着竹板的手抓上一大把弹好的羊毛,另一只手用竹叉根部不断地拍打竹板,羊毛在竹叉的敲击震动下,像雪片似的徐徐落下。根据毡子的规格铺好厚度和尺寸后,在毛上喷上水,然后用竹帘子卷好捆住,在地上来回滚上几个回合,就形成了毡子的雏形——毛坯。

为了美观,有时还要把擀好的薄毡片染成各种颜色,再剪成条状,在铺毛时摆成各种吉祥字或图案放在上面,如“囍”、“寿”、“福”等等,擀出来的的毡子更显喜庆好看。

擀毡:把毛坯喷上水卷好,放在倾斜的门板上,门板上固定着两根绳子,绳子兜住毡子卷,另一头分别攥在两个毡匠的手里,然后两人并排坐在凳子或炕沿边,用双脚协力蹬着毡子卷,同时不断地拉放绳子使其提起放下,毡子卷如擀面似的,在不断地受力碾压滚动,不同的是擀面越擀越薄越大,而擀毡则是越擀越厚越缩小。擀上一会儿,就要把毡子放到炕上展开整理边角,凸出的地方往回揉,凹陷的地方边拍打边往出揪,每整理一次就要喷一次水再擀一次,这样反复多次。擀最后一遍时,要喷上大量的水,作用是,通过擀压,把羊毛里的油泥杂质随着水被排出,达到毡子白净整洁。

整理修边: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擀好的毡子平铺在炕上,毡匠用双手把四条边反复地揉搓,形成整齐的圆楞,这样,一块毡子就擀成了。

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传统擀毡工艺(传统手艺擀毡)(3)

就这样,一堆散乱的羊毛,通过毡匠的几个工序,就变成了平展白净的毡制品,成了人们御寒保暖的佳品。

擀毡用的羊毛都要用纤维较短的本地羊毛。如果是改良的细毛羊的毛,由于纤维太长,必须先要用刀剁短才行,否则很不好用。

羊羔毛纤维细短且光滑柔软,是上好的擀毡材料,擀毡时表面铺上一层,光滑如缎,人睡上去棉绒绒的非常舒服。

在过去的年代,铺毡子是件比较奢侈的事,许多人家铺不起毡子,一家人都直接睡在大炕上。

有的人家娶媳妇,新房炕上能铺上一块毡子也是很光耀的。

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传统擀毡工艺(传统手艺擀毡)(4)

来源:包头文化在线 包头旅发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