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系列17

咸丰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夜,太平天国陆师开到南京城下。二十九日清晨,他们直扑聚宝门,又分兵攻打水西、旱西、仪凤、太平、洪武、通济。枪炮横施,自朝至夕。(1)三十日,太平天国水师开到,却见从新洲大胜关到草鞋夹40多里的长江江面,帆樯林立,耀瞎了城头4000清军和10000团练的钛合金狗眼。(2)

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1)

如果换作城墙高不及两丈的安庆,守军这时候恐怕已经扑通扑通跳城逃生了。然而,南京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盖的,又经清朝最有钱的皇帝乾隆大规模翻修过,坚固自不必说,它的宽度和高度,都令人咋舌。经现代技术测量,南京城墙高度在14-21米之间。城基宽度在14米左右,城顶宽度在4-9米之间。(3)当然,在祁宿藻、刘同缨等人的心目中,陆建瀛的脸皮比南京城墙还坚固。

所以说,大也有大的好处。当小城安庆成为一盘散沙,半天便被太平天国这股狂风吹散。南京同样是散沙不假,却不是一盘,而是一大坨。于是,太平天国鼓起腮帮子,吹了整整十三天。

朱元璋时代的南京城,共有13个城门,到了咸丰初年,城门早已塞住4个,还有9个供居民出入。太平军刚刚开到南京时,为了立威,采取了全面进攻的战术。我们看到,西边的水西门、旱西门,西北的仪凤门,北边的太平门,东南的洪武门、通济门,南边的聚宝门都出现了他们的攻城的身影。

不过,很快,太平军便把攻打方向转移到了南京城东南。他们在仪凤门和聚宝门之间筑垒24座,尤其是仪凤门和聚宝门,更是他们的重点攻击对象。(4)

太平军为啥选中仪凤门,理由有二,一是仪凤门濒临长江;二是仪凤门外就是静海寺。

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2)

1842年8月上旬,即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南京条约》签订前,英军把战舰开到了南京城外的长江流域。他们曾经估算过仪凤门到长江的距离,大约有1000码,即914米。(5)太平天国拥有强大的水师,选择仪凤门进攻,可以最大限度的调配人员及物资。

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3)

此外,仪凤门外就是静海寺,二者相距不到半里。小编在上一篇文章中告诉过大家,太平军兵临城下后,江宁将军祥厚曾经派出过五个敢死队员,用绳搥到城下,放火烧民房。其实,太平军既然选择了宽敞的静海寺穴地攻城,也就看不上敢死队员辛辛苦苦点燃的小民房了。(6)

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4)

至于太平军为何选择聚宝门?相信不用小编说,大家也能猜得到。答案就在聚宝门外的大报恩寺塔。登上塔顶,南京城内的军事布置一览无余。太平军在塔上架设大炮,对准城内轰击,效果堪比空袭。幸运的是,当时的炮弹都是实心的,杀伤力远远比不上太平天国之战后期的开花炮弹。

针对太平军的两面进攻,清方南京大员对防守区域做了粗略的分工。仪凤门一带归满人,江宁将军祥厚督守,聚宝门一带归汉人,两江总督陆建瀛和江宁布政使祁宿藻督守。(7)然而,祁宿藻二月一日就领了盒饭,南京城中便只剩下陆建瀛和祥厚这一对难兄难弟了。

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5)

二月三日,祥厚命人在狮子山上架设了八千斤的大炮。仪凤门依山而建,北侧便包着狮子山。狮子山上的大炮,目标肯定是静海寺中活动的太平军。此外,祥厚还在仪凤门“添兵守御”。这些兵,应该就是旗兵。(8)

这么一看,起码在二月三日之前,祥厚都在尽职尽责的督守仪凤门。

然而,我们看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

事件一:

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6)

二月八日,城内探得太平军在仪凤门下挖掘地道。上元县令刘同缨急忙拉上张继庚查看现场。张继庚想了个办法。小编还是把原文贴出:“城内挖深濠一道,城上两头用砖砌塞如墙,墙中开孔,可以架炮置枪。城下两旁用牛皮档悬挂,内藏精兵,濠外堆柴千石,倘城为贼轰陷,则将柴烧着,仿古火城法破之。城上城下,叠施枪炮,贼四面不能入矣。”

很显然,只有当太平军轰塌城墙后,张继庚的办法才会发挥作用。想要防患于未然,守城一方通常采取先瓮听,找到攻城一方的挖掘方位,再派人对挖,挖通后,向对方隧道内扔炸药包、烟熏的方法。(9)事实上,在太平天国之战中,守城和攻城的双方通常都是这么干的。

不过,刘同缨却认为张继庚的法子不错。他找到陆建瀛的同年邹鸣鹤,让邹鸣鹤把该计策转达给陆建瀛,请求陆建瀛派人实施。

陆建瀛拒绝了。

事件二:

当时,负责防守仪凤门的武将是徐州镇总兵程三光,张继庚认为此人刚愎不知兵,请求陆建瀛把程三光换成汉西门的守将,副将沈鼎。

陆建瀛依然拒绝了。(10)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谁在管理仪凤门?

我们知道,刘同缨曾经当着南京百官的面斥责过陆建瀛,可谓把对方得罪结实了。如果不是他实在找不到祥厚,是不会辗转托人找对头陆建瀛的。所以说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祥厚自从在狮子山上安置了大炮,便以为仪凤门高枕无忧,从此撒手不管外城防务,一心一意扎在了驻防城里。

有人可能会问了,刘同缨可以去驻防城找祥厚啊!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刘同缨宁可拐弯找对头陆建瀛,也不踏足满人居住的驻防城呢?

清方大员周天爵曾经爆过一个料,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7)

他说,南京曾经收到过一份虚假情报,说是外敌要入侵。我们知道,南京有个城中之城,那就是居民以满人为主的驻防城。驻防城位于南京城东,其北、东、南三面,与南京城墙重合,西面的城墙从北部的太平门砌至南部的通济门,与大城分开。八旗兵自顺治年间便在此驻扎,其目的是监视和威慑东南半壁的反抗力量。

按说,南京有警,城内最大的一股军事力量,驻防城中的八旗兵应该挺身而出,分兵九门巡守。这也是自清初开始,满清官方设置驻防城的目的之一。然而,旗兵们的选择却是全部退入驻防城。他们把城门一关,再把城头上的炮口一致对外。炮口对外的“外”不仅包括北东南三面的城外,还包括南京城西的汉官办公区与汉民居住区。这一来,吓得南京汉人人人自危,有些人家已经开始准备阖家自焚了。幸好警报很快解除,才没闹出什么大乱子。(11)

所以说,在太平军兵临城下之前,驻防城的满人很可能又复制了之前的骚操作。找祥厚?刘同缨摸了摸脑袋,感觉自己的小命都会让敌我不分的八旗兵给蹦没了。

祥厚不管,陆建瀛又一向喜欢独揽大权,自然把仪凤门的督守抓了过来。然而,从仪凤门到聚宝门,约有20里,陆建瀛必然鞭长莫及。于是,仪凤门便成了南京城防最虚弱的一环。小编在上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二月九日,即城破的前一天晚上,南京团练在城北巡街,发现了居民住宅门墙上出现了奇怪的图案,应该是太平天国的奸细所为。

仪凤门,便在城北!

果然,仪凤门最先出事了。

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8)

二月十日凌晨3点-5点左右,全体南京市民感到了大地的剧烈弹跳。几天来太平军一直以静海寺为掩体,挖掘地道直通仪凤门下,终于在此时实施了爆破。在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之后,仪凤门连接狮子山正面的城垣颓卸砖石数层,几百名太平军趁机登城而入。

然而,你以为从此太平天国就占领了南京,那就大错特错了。由于杀入城中的只有几百人,在仪凤门清军和团练的共同努力下,“贼众仍由塌卸处出城。”据张继庚说,他的弟弟张继辛便死在了这场阻击战中。很快,筹防局发来了麻袋,装土填塞城墙缺口。“自辰至午,布置照常,金瓯缺而复全。”(12)

所以说,陆建瀛不听张继庚的建议,把程三光换掉也是有道理的。小编查了一下程三光的历史,发现他是邯郸人。邯郸是赵国的首都。从邯郸学步这个成语便能看出,邯郸是战国时尚界的瓢把子,其地位堪比今天的巴黎。然而,到了程三光时代,邯郸早已衰落。至今,在邯郸一带,还流传着不少有关程三光的土味民间故事。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程三光是邯郸刘二庄人。他考中武探花后,被皇帝派去镇守南京。程三光在南京任上,接到了母亲的死讯。于是,他急忙带领手下回刘二庄奔丧。后事料理完,程三光亲自下厨,做了一大锅小米捞饭,炒了一大锅白萝卜条菜给手下吃。他的手下都是南京人,哪里吃过这样高级的饭啊,个个吃的饱登登的,还说:“程探花让我们吃的是金米饭人参菜!”(1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程三光和杨以增、邹鸣鹤一样,都算得上是陆建瀛的同年。道光三年(1823年)闰三月,陆建瀛高中文进士第9名,同年十月,程三光高中武进士第3名。话说,陆建瀛29岁中进士时,南京城外的杨秀清和李秀成还以胚胎状态在麻麻肚子里打拳。这么一算,程三光应该和陆建瀛差不多大,都是五六十岁的老爷爷。程三光从武探花为起点,在大清帝国的军界混了三十年,官职还在副将沈鼎之上。众所周知,临阵换将,乃兵家之大忌,更何况换掉的又是如此一个重量级人物?而且,沈鼎最后是在仪凤门城头战死的。(14)所以说,陆建瀛应该考虑了张继庚的意见,虽然没有把程爷爷更换掉,却还是把更年轻,更有精力的沈鼎调入仪凤门协守。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南京估计还能多撑几天。十余年后,湘军包围南京,也是采用挖地道,在城墙下埋炸药的方式攻城。太平军则采用对挖的办法破解。双方挖来挖去,挖了一年多,致使城脚空虚处约二十余里,这才轰塌了南京城墙。(15)咸丰三年的清军虽然远远比不上同治年间的太平军,但有南京牛逼之极的城墙在,说不定能熬到向荣开到。

然而,陆建瀛身在聚宝门,听说仪凤门之事,决定跑一趟驻防城。这一决定,最终让他丢了性命,也让化险为夷的南京在几个小时之后落入了太平天国的手中。

那么,陆建瀛去驻防城,目的是什么呢?

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9)

时人对陆建瀛这一行为,有两种解释。

由于陆建瀛生前,名声便已经臭了大街,所以倒陆派的解释是,陆建瀛贪生怕死,跑驻防城是打算寻求保护。不过,连秦桧也有仨朋友,如大熊猫一样稀有的挺陆派告诉大家,因为仪凤门有变,陆建瀛跑驻防城的目的是和祥厚商量下一步的防守。

不管陆建瀛目的如何,他与祥厚面唔之后,在城北十庙一带被人杀死了。从陆建瀛的行动轨迹来看,很显然,离开驻防城后,他目的地是仪凤门。

那么,是谁杀死了陆建瀛呢?依旧有两种说法。主流说法是,太平军杀死了陆建瀛。然而,张继庚与南京市民陈作霖则声称,是八旗兵杀死了两江总督。这种说法自然比较小众。

下面。小编便设法还原一下当日的情形:

当仪凤门被攻破的消息传到聚宝门,陆建瀛立刻决定,到仪凤门一带查看情势。正在动身之际,仪凤门失而复得的消息又到。陆建瀛放下心,却也燃起了熊熊的怒火。他生气祥厚撒手不管仪凤门防务,更生气驻防城旗兵一系列的骚操作。于是,仪凤门之行前,陆建瀛打算先往驻防城走一趟。

小编认为,陆建瀛去驻防城时,仪凤门已经被堵住了,所以不存在寻求庇护之事。换而言之,祥厚和陆建瀛是政敌,陆即使贪生怕死,也不会找他庇护。

陆建瀛不是什么好脾气,杨文定曾经说他:“素难共事”。(16)后来,怡良也吐槽陆建瀛“独断专行,不肯与人商酌和衷办理”。(17)所以,陆建瀛见祥厚,不是找他商量防务,就是单纯吵架来的。以陆建瀛的口才,必然用舌头对祥厚进行了单方面的毒打。毫无还嘴之力的祥厚被激怒。等到陆建瀛离开驻防城,祥厚命手下尾随,于十庙杀死了他。

话说,如果让如今的南京市公安局调查这起两江总督谋杀案,警方一定把祥厚定为第一嫌疑人,而不会认为是太平军流窜作案。

当天凌晨,仪凤门轰陷,几百名太平军攻入城内。他们或被杀,或退回,真正跑进来的只有极少数人。陆建瀛前往驻防城前后,南京清军、团练正在努力搜杀残余的太平军。试问,这寥寥数人如何能在偌大的南京精准的找到陆建瀛,再轻而易举杀死他?

而且,陆建瀛是两江总督,他去驻防城,不是单枪匹马去的,而是带着一大票随从和护卫。当时的南京,团练一万,汉兵几百,唯有旗营大小甲兵闲散3900人。祥厚掌握着南京城内最大的一股军事力量。当时的南京,只有他有动机、且有能力干掉陆建瀛。

在当时的形势下,想要守住南京,可以没有老好人祁宿藻,也可以没有甩手掌柜祥厚,但陆建瀛是万万不能缺席的。只有陆建瀛这样“独断专行,不肯与人商酌和衷办理”的独裁者才能压得住场子。所以,当两江总督被杀的消息传出。守卫各城门的清军团练人心大乱,他们纷纷弃械而逃。最终,太平军从水西门、汉西门架云梯登上城头。南京很快陷落了。

其实,陆建瀛并非太平军所杀,还可以从太平天国一方得到印证。

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是谁杀死了两江总督)(10)

咸丰五年四月十六日,清军攻克冯官屯,生擒了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李开芳。此时,距离陆建瀛死去已经两年多,然而,清廷并未忘记他。不是因为怀念,而是因为怀疑。陆建瀛死后,谣言满天飞。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谣言是陆投降了太平军,还被封为了楚王。(18)记得网上曾有过这样一个问题,太平天国为何没有楚王?好吧,这不就来了一个?

于是,清方迅速组织了审判小组,让李开芳交代陆建瀛的下落。太平军攻打南京时,李开芳是聚宝门一带的前敌指挥。(19)如果陆建瀛真是被太平军杀死的,李开芳绝对不会不知道。然而,李开芳的回答是:“我实未见其人,亦不知伊生死。”(20)

话说,祥厚派人杀陆建瀛,不是暗杀。张继庚告诉我们:“制军(指陆建瀛)遂从小门出,行至小营(与十庙很近),满兵尾其后,骂为汉奸,遂被杀。”

咸丰年间,满人也在大规模使用“汉奸”这一词汇。不过,他们口中的“汉奸”与今天常规意义上的汉奸不同,指的是汉人中的反清分子。我们知道,在洪秀全等汉人眼中,陆建瀛在大清帝国担任两江总督,是当之无愧的汉奸。但在祥厚等满人眼中,陆建瀛和洪秀全一样,都是汉奸无疑。

陆建瀛临死前,身边随从众多。不少人活了下来,并把当日情形辗转告诉了陆建瀛后人。然而,在众口铄金的大环境下,陆家如果声称是祥厚才是真凶,只会让大众更加认定,正是因为两江总督早已暗中投降了太平天国,江宁将军才会替天行道。

同治五年,即湘军收复天京的两年后,陆建瀛的弟子王家璧为其作传。谈到祥厚时,王家璧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将军(指祥厚)授命时,犹大呼悔不听制府(指陆建瀛)言也。”制府之言是什么呢?王家璧的文中只字未提。很显然,王家璧是在用这种前后不呼应的文体影射陆建瀛死亡的真相。祥厚临死前是否后悔,自然是无人可知,但在王家璧心中,他是希望他在临死之前为杀害了自己的老师后悔不已的。

不过,祥厚只是在肉体上杀死了陆建瀛,真正从精神层面令他万劫不复的还是各种谣言。虽说真理越辩越明,但实际上却是谣言越传越真。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谣言埋葬了陆建瀛的声名,且听小编下回分解。

(1)《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第四册,《祥厚等奏报情势紧急援兵未到省城危迫折》,p650。

(2)(4)《太平天国史料汇编》,第十四册,陈作霖,《金陵通纪(选录)》,p6300。

(3)张蕾、刘斌,《南京城墙及其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的军事防御作用》,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

(5)《金陵物语》,柏纳德,《关于南京及瓷塔、明孝陵等古迹的记述》,p50。

(6)《太平天国史料汇编》,第十四册,陈作霖,《金陵通纪(选录)》,p6300;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6372。

(7)(12)《太平天国史料汇编》,第十四册,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6374。

(8)《太平天国史料汇编》,第十四册,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6372。

(9)《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第四册,《附有人奏挖瓮听等法节略单》,p527。

(10)《太平天国史料汇编》,第十五册,胡恩燮《患难一家言》,p6603;张继庚,《张继庚遗稿》,《致祁公子书》,6650。

(11)《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第四册,《周天爵遵赴正阳关扼要防剿并请调员弁折》,p552,p553。

(13)《邯郸市故事卷(上)》,《武探花程三光》,p347-351,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14)《同治续纂江宁府志》,p303,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太平天国史料汇编》第三册,顾寿桢,《刘令君传》,p1112。

(15)《湖湘文库 曾国藩全集(七)》,《洪秀全逆尸验明焚化洪福瑱下落尚待查明李秀成等已凌迟处死抄送供词汇送并粗筹善后事宜折》p327。

(16)《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第九册《附杨文定供词二》,p532。

(17)《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第八册,《怡良奏覆遵查陆建瀛并未降敌实系遇害折》,p151。

(18)王家璧,《出自敌对营垒的太平天国资料——曾国藩幕僚鄂城王家璧文稿录》,《皇清赏还总督前钦差大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两江总督沔阳陆公别传》,p38。

(19)《太平天国史料汇编》,第五册,张德坚,《贼情汇纂》,p2050。

(20)《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李开芳又供》,p16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华书局,198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