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有啥特征(扯淡形成的原因)(1)

《论扯淡》是一位著名的哲学教授哈里•法兰克福写出来的书。

《论扯淡》原本是法兰克福在1986年写的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发表了将近二十年之后,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突发奇想,把这篇文章重印成了一本精致的小书。

上一篇文章说的是,究竟什么是扯淡。接下来看下,扯淡形成的原因。

什么样的人会去扯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人们愿意去扯淡,同时对于扯淡这个行为见怪不怪?

在法兰克福看来,扯淡的心态有很多种。

其中第一种是扯淡的人仅仅是想要表达一种感受,而不关心自己表达的内容是不是准确。

作者提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件小事来说明这一点。有一次维特根斯坦去拜访他的朋友帕斯卡,而帕斯卡当时因为扁桃体发炎住进了医院。因为感觉十分不舒服,她向维特根斯坦抱怨说,自己感觉就像“一只被车轧过的狗一样”。而维特根斯坦却带着几分厌恶地回答说:“你根本就不知道一只被车轧过的狗是什么感觉。”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帕斯卡就是在扯淡。

听到这个故事,你大概会觉得很惊讶,觉得维特根斯坦是在吹毛求疵,甚至还对语言的使用带有某种洁癖。

法兰克福认为,维特根斯坦这么说肯定有开玩笑的成分,但是里面也包含了严肃的哲学和语言学内容。

从严肃的角度讲,让维特根斯坦恼火的,是帕斯卡在描述事情的时候并没有遵循严谨的态度。在她漫不经心的陈述当中,缺乏一种对于事实本身的关切,她在说那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想着要把它说对,而仅仅只是为了非常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种导致扯淡的心态来自于扯淡的人想要操纵听众。

也就是说,在扯淡的时候,说话者想要的是要藉着这样的表述,传达某些他想要别人接受的印象。

比如在国庆演说中声嘶力竭地颂扬美国的政治家,他想要让听众觉得,自己是一个爱国者,对于自己的国家怀着深厚的感情。

与此同时,他的听众其实也并不在乎发言内容的真假。在这种情况下,说话者和听众形成了一种共谋关系,一起通过对于语言的滥用来达成其他的意图。

第三种扯淡的动机,是环境的压力或者形势所需,迫使人们去谈论一些连他们自己都不知所云的话题。

比如你去相亲,但是却发现和对面的那个相亲对象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又不能马上离开,这个时候气氛肯定相当尴尬,于是你很可能需要开始扯淡,来释放环境带给我们的压力,缓解一下尴尬的气氛。

再比如,一个政客置身于一群关心环境的选民当中,不管他原本对于环境保护关不关心,了不了解,他都一定要对这件事情发表意见,而这个时候他的意见十有八九就是在扯淡。

最后一种扯淡的心态在法兰克福看来具有更深层的,甚至哲学性的原因,那就是在当代流行的各种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这类观点否认人们可以获得可靠的知识,认为人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真相,没有办法通过诚实认真的努力来判断一个事情的真假。

有了这样的想法,毫无根据的扯淡与真相或真理之间,也就不存在决定性的差异了。只要一个人所说的内容是他想说的,那么他的言论就没有任何问题。

这些人信奉的是:不关心事实,而只关心自己的态度。在法兰克福看来,这种完全抹去真假对错的态度极具破坏性,也是他最担心的一种扯淡的心态。

以上就是为你说的,法兰克福如何看待扯淡产生的原因,也就是扯淡者背后的心态。

这些心态多种多样,有可能是因为说话者对于真相持有一种不严谨的态度;有可能是因为说话者只关心自己的言论给他人留下的印象;还有可能因为说话者认为自己有必要对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甚至根本不想说的主题发表言论;最令人担心的心态是对于事实真相的全面否定,这种极端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态度彻底抹杀了扯淡和真相之间的差别。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