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大著名人物(很多人知道他的名言)(1)

皮影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陈澹然(1860—1930),字剑潭,号老剑、晦堂,器识宏远的近代学者。

陈澹然的家乡汤沟,濒江临湖,湖阔无边,江奔千里,韬略之士世代辈出。陈澹然自幼才思横溢,应童子试时即文震乡里。陈澹然灵性奇异,崇尚儒雅,其家乡有座“黄泥山”,乡野土俗,陈澹然将其改名“凤仪山”,一地雅俗判若云泥。“凤仪山”后简作“仪山”,上世纪还曾作为乡名。

陈澹然因家境贫寒幼从父读,聪慧异人,才思横溢,九岁操笔为文,常以司马迁、班固自许。年轻时胸怀经国济世之志,以重造中国为己任,直入时务标张时务,有一代“狂生”“异士”之称。

光绪十九年(1893),陈澹然中举。进京会试时,陈澹然曾上书万言,极论富国强兵之道,为李鸿章关注,拟招其入幕,因受阻未成。陈澹然又南下武昌,上书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湖南巡抚陈宝箴,论行新政,用新人,又未获采纳。“道与时违”,陈澹然事与愿违,志向难筹。

陈澹然所处的时代,列强侵略,国势衰微,天崩地坼日益迫近。陈澹然企及延国命于累卵,惜乎人微言轻。一次在南下的火车上,陈澹然偶遇山东巡抚袁世凯。早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陈澹然在陆军部为官时,即与袁世凯相识,无有深交。此时的袁世凯,颇有宏图壮志之象,八国联军入侵,袁世凯治下的山东,局势平稳定,免于祸乱,陈澹然认定此人将大有作为,一直予以关注。陈澹然在火车上与袁世凯攀谈国事,非同一般的见解深得袁氏称许,大有相见恨晚之慨,袁亦关注起陈澹然。

1911年6月4日(农历五月初八),陈澹然密涵袁世凯,剖析辛亥革命前夕安徽危局,其后的安徽局势,无不为其言中。此时的袁世凯,正在恒上村养寿园被罢职放逐,陈澹然分析了新形势下袁世凯的政治前途,大胆预言“公必复出”。陈澹然密陈皖中要事,直言“皖难未已”,“大乱将兴”,指划出安徽正山雨欲来。

纵览一时天下豪杰,陈澹然对袁世凯寄予莫大的希望,自言“平生脱脾当世,谓无可与共功名。及见我公袁世凯,自惭弗逮,不得不叹天下英雄惟使君矣”,“自丁未过津,见公治瓷气象,即深叹以为建国雄才”,“今中国存亡,惟公袁世凯是赖”。

陈澹然对时局演变的判断,无不精准;对袁世凯未来的筹划,也堪称妙计锦囊。当时政治变革无可阻挡,必须谋求特殊的政治环境,成为一支暂时游离于朝廷又徘徊于革命党人与立宪党人之间的独立力量,以其翻云覆雨的政治手腕,获取来自各方的普遍支持。几个月后,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果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督办湖北剿抚事宜,节制诸军,袁世凯心领神会,如愿成为民国大总统。

出于对陈澹然的信赖,袁世凯就任后任命其为总统府参议,成为袁氏真正的幕僚。正所谓世事如棋,陈澹然只识袁氏之才,未及袁氏之德,得知袁氏欲称帝时,陈澹然数度上书劝阻。袁世凯一意孤行,置之不理。袁氏亲信杨度组织“筹安会”,陈澹然拒绝参加。杨度几次催促陈澹然撰写文章,制造复辟舆论,陈澹然置若罔闻。杨度纠缠不休,陈澹冷眼以对,然喟然长叹:“国必大乱,我当归也!”

陈澹然说完,果真率眷离京。

陆军总长段祺瑞,久闻陈澹然才名,意欲招其入幕。一日,段祺瑞宴请陈澹然诸名士。陈澹然天生左眼偏小,视力不佳,不慎将段的痰盂踢翻,段心中不快,问道:“先生莫非眼睛有毛病?”陈澹然一声冷笑:“芝泉(段氏之字),我不同于你,你拿枪,要啥有啥;我拿笔,身居斗室,光线暗淡,视力自然衰退。投足触器,实出无心,难道你还要拿我过不去么?”未及终席,拂袖而去。

漂泊江湖,清醒作帆,良知为舵,陈澹然最终归于学问,满腹经伦止于讲台一席。

“桐城派”主导清代文坛二百,陈澹然清醒地看出数千年中国古文的宿命。社会变革不断演进,革命化的变化不断发生,必须从文学观念、文体、文学语言变革入手,推动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换,让古代汉语难必须让位于科学语言,传统社会演变为现代社会。陈澹然早年师从古文名家方宗诚,但却不喜桐城文,斥之为“寡妇之文”。所谓“寡妇之文”,就是“寡妇目不敢斜视,耳不敢乱听,规行矩步,动辄恐人议其后”,丧失最初的精气创新,沦为机械流俗。这些,皆汇入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潮流。

于“桐城三祖”中,陈澹然独敬刘大櫆:“余独爱海峰(刘大櫆)文章,意到笔随,气势壮阔。”他曾为汤沟丰乐书院撰联:“沧屿忠节,海峰文章,巍然先正遗风,廊庙江湖皆事业;浮渡夕阳,白云青鸟,葆此名山间气,乾坤雷雨待贤豪。”一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陈澹然自信笃定,傲然不拘,特立独行。

“万木自凋山不动,百川皆旱海长深。”陈澹然一生曾受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徐世昌等人器重,皆因其不愿趋时应世,最终或遭黜或自挂冠。又一生经历少年丧亲、中年丧子的人生坎坷,最终由狂士而业儒。陈澹然曾书“仗剑横江”,尽显侠肝义胆之高尚气节,留下《江表忠略》《异伶传》《原人》《原人订本》《寤言》《权制》《田间兵略》《波兰泪史》《哀痛录》《中国通史》《诗文集》《庵文简四书考证》《万国公史议》诸等身之作,于沧桑之世写尽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