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是东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距今已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东北有不少关于二人转的俗话,比如“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宁可不喝粥,也要听吴艳秋”等等。

那么二人转究竟凭什么力压相声、京剧、评书等全国火爆的其他曲艺,在东北地区独树一帜呢?

东北特色的二人转(独霸东北娱乐方式三百年)(1)

一、“一树三枝”的多样性

二人转的第一个独特性表现为“一树三枝”。

“一树三枝”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树”比喻二人转这个整体的概念,“三枝”指的是二人转、单出头、拉场戏这三种不同的表演形式,这三种形式主要通过表演人数进行区分。

“单”指的是“单出头”。“出门”可以简单理解为简短的小戏。单出头即类似于独脚戏的一种短戏,早期二人转单出头的剧目较为常见,像闫学晶的代表作《洪月娥做梦》,李淑静的代表作《王二姐思夫》等。

东北特色的二人转(独霸东北娱乐方式三百年)(2)

但是二人转比南方独角戏更有趣的地方在于,人物可以不停的跳进跳出,像《洪月娥做梦》里,女演员一会演洪月娥,一会又演二大妈,一会又跳出到第三视角叙事,节奏更加自由。

二、不隔语,不隔音,更不隔心

二人转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演出内容不断的贴合观众的心理。可以说,二人转是民间艺人和以农民观众共同创造的,观众的欣赏口味不断校正着二人转的演出内容,所以它是标准的“民间写民间,民间演民间,民间唱民间”的戏曲。

为了要顺和老百姓的欣赏心理,二人转艺人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有了即真实而又不真实的特点。

何谓不真实?在二人转中贵为天子的皇帝,宴请大臣时能够说出这样接地气的话:

饼是娘娘亲手烙,待寡人与你卷上大葱!

东北特色的二人转(独霸东北娱乐方式三百年)(3)

同样苏州的大家闺秀,王二姐王兰英因为思念夫婿竟要有“拆炕砸锅”的行为,这显然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可是,观众在观演的过程中却能够给发出会心的微笑。哪怕是威严的帝王,害羞的崔莺莺,也具备了有趣的东北人性格。

所以这种不真实,实际却取得了“真实”的效果,使二人转剧情更贴近普通百姓,更具有“代入感”。

何为真实?。这种真实来自二人转独有的舞台观,那就是就是“没有舞台”,演员可以随时走下舞台,像东三省的著名女丑“孙大美”,在二人转演出当中,不仅曾走下舞台和观众互动,还曾经对着观众唱,边唱边问观众:“我唱的好不好”。

东北特色的二人转(独霸东北娱乐方式三百年)(4)

不论是表演刚开始,还是在表演过程中,二人转演员都会通过拉短和普通观众的距离,成功邀请观众共同完成一场二人转的表演。

比如演出刚开始有观众姗姗来迟,演员可以马上停下来说:“今天咋来这么晚呢,明天早点来啊”;演出过程中,演员也可以随时跳出剧情和观众闲聊。到演出结束,所有观众都会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是二人转稳稳拉拢人心的必杀技。

三、宁可欢了,别演蔫了

二人转讲究苦戏喜唱、悲戏乐唱。无论是君臣大义还是生死离别,唱罢哭罢到头来,还是要说上两句搞笑的说口,让看戏的观众乐呵呵地回家。

艺人们一边需要“哭是哭、笑是笑”。二人转四大小帽之一《游西湖》开头第一句:

悲悲戚戚哭了一声夫啊

这句唱词在二人转中历来是“要眼彩”的词儿,《游西湖》是白蛇传的故事,此时剧情为许仙被白素贞所变得白蛇吓死,白素贞痛不欲生。厉害的演员单凭着一句,就可以做到“眼泪与掌声并存”,一句唱唱完,演员眼泪必须下来,懂行的观众也会报以热烈掌声。

东北特色的二人转(独霸东北娱乐方式三百年)(5)

此时杨金华表演的悲情气氛已经到达极点,需要下装也就是丑角,及时把观众拉回现实,并且把气氛重新推向欢乐、火爆的氛围,所以下装佟长江马上说:

你是昨儿刚结婚是咋的?哭的也不像啊,重来!

一下子观众就“转悲为喜”,二人转“欢唱”的效果就实现了!


结语:

二人转的几种舞台特点,决定了二人转是普通老百姓的艺术,和老百姓心心相连。二人转的种种有点,都是是劳动人民对待人生苦难的智慈,通过戏曲这种形式进行的精神优化。

东北特色的二人转(独霸东北娱乐方式三百年)(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