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讲述了一群草根阶层的爱恨纠葛,尤其是剧中刘慧芳、宋大成、王沪生三人的情感纷争最为惹眼。据说当时在这个剧热播的时间段里,北京的犯罪率明显下降,因为人们都忙看《渴望》,没空出去惹是生非。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在念念不忘,“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爱情剧满足对爱情的幻想(从电视剧渴望看爱情的时代性和对等性)(1)

《渴望》,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一部情节相对简单的电视剧为何获得如此成功?应该是除了当时文化娱乐相对匮乏、传播渠道单一、人们可选择性少之外,更主要是这部剧揭示了一个真相:在任何时代,无论社会环境怎样,爱情永远是普通人舒展心灵和获得尊重的最好方式,无私,真挚,爱与被爱,宠与被宠,尊重与被尊重,奉献与被奉献,燃烧与被燃烧…….如此等等这些憾人心魄的东西,它能改变人对现世的感受,改变人的触觉,视觉,味觉,空气变得香甜,山川日月变得妩媚,大地光彩重生,一切的一切能使人的欢乐自动生成,超越和化解世俗的忧伤。

爱情的时代性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爱情会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都会有其相应的主流爱情审美观。

建国至文革前,根正苗红苦大仇深的无产阶级子女最吃香,然后文革期间革命军人最拉风,及至改革开放至80年代末,知识分子最惹人喜爱,演绎到今天,则是文化和财富的叠加。但无论时代和形式如何变化,爱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震撼人心、甘之若饴、义无反顾。不管是稍纵即逝还是地久天长,这都是纯粹的爱情最显著的特征。

《渴望》的故事背景是70至80年代,人们刚从十年动乱中解放出来,冰雪初融,群情激昂,压抑太久荒芜太久的心灵使得渴望文化知识成了头等重要的东西,内心干涸的人们一下子还顾不上去争取财富。在这种潮流下,知识分子就成了姑娘们心心念念的对象。

爱情剧满足对爱情的幻想(从电视剧渴望看爱情的时代性和对等性)(2)

刘慧芳和王沪生剧照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王沪生同学虽只大学肄业,但在文化人稀少的年代也是令人思慕的对象了。尽管他自私,没担当,脾气坏,并且生活上还要人照顾,但不影响刘慧芳喜欢他,爱他。女人的视角永远是向上的,她只会对比自己强得多的男人感兴趣,只会爱上跟自己差不多以上的男人,这是物竞天成的自然法则,没办法的。王沪生有知识,人清秀,有前途,懂浪漫,基本符合女孩子对爱情的期待。王沪生渣不渣?渣,“防火防盗防沪生”,据说当年王沪生的扮演者孙松同学在挤公交时还挨了一飞脚。但女人虽然最恨渣男,却容易爱上渣男,因为渣男只遵循情感的本身,它能使女人绽放,至于情感的道德标准,由他人去评说,渣男只考虑目的。这套路王沪生同学很清楚:刘慧芳成分好,是工人阶级,跟她结了婚,就能避免分配到边远的地方去。于是王丢下了初恋女同学,追慧芳来了。结果慧芳姑娘沦陷了。

后面不管沪生怎样背叛,慧芳仍不离不弃,沪生知道收养的小芳是自己姐姐的孩子以后,为了给慧芳认错请她们去看电影,慧芳当时那个欢喜啊,眼泪都流出来了。这就是爱,女人永远只会为她爱的人哭泣。

爱情剧满足对爱情的幻想(从电视剧渴望看爱情的时代性和对等性)(3)

刘慧芳和宋大成剧照

只是可怜大成兄弟,和慧芳青梅竹马,身世家境阶级成分无不相匹配。如果没有沪生从天而降,日子也就这么过了,一家人每天柴米油盐,老婆孩子,平淡平安,其乐融融。可惜啊,时代抛弃你,招呼都不打一声,渣男沪生的出现完全颠覆了大成兄弟的感情模式,知识分子的身份粉碎了大成累积多年的爱之梦想。大成热心肠,心眼好,是公认的好人,朴素的认为“我对你好就是爱情”。大成不知道世上大部分事情都可以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唯独爱情不行,大成不知道女人爱上谁是从内心出发而不是看别人对他如何评价。如果大成能看清形势,与时俱进,热爱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说不定慧芳早已喜上眉梢,自己早就抱得美人归,毕竟时代在造就英雄的同时也在造就爱情。追逐蝴蝶最好的方式永远是使自己活成一朵时代之花,成了花朵,蝴蝶就会飞来泊在你的肩头,日夜不离。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沪生写给慧芳的信吧:“……我是在生活处境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你,你的善良和关怀,温暖了我孤寂的心灵,使我获得重新生活的勇气…….离开工厂以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你在我生活中已经变得多么的重要,我天天都在想你,都在回味那美好的一切。…….”

爱情的对等性

真正的爱情从来就是一场势均力敌的风花雪月与笑对人间,无论多少艰难险阻与曲折婉转,最终都会相见相聚。剧中的王亚茹与罗岗,从最初的相识相处千言万语,到后来的吃尽千辛万苦又相隔千山万水,但他们的爱始终没有改变。因为他们的起点一样,磁场一样,他们的价值观,他们对这世界的理解以及情感方式高度契合,不存在谁将就谁,他们需要面对作战的是这个世界而不是对方,他们的爱情为彼此信仰。

爱情剧满足对爱情的幻想(从电视剧渴望看爱情的时代性和对等性)(4)

王亚茹与罗岗剧照

作为王子涛教授的女儿,王亚茹极富才情,虽历经磨难却仍坚强自信。但她对刘慧芳一家的态度,确实让人心凉,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态度。王亚茹虽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可她在度量和修养上显然根基尚浅。她看不起刘慧芳一家,嫌弃养女小芳,觉得刘家小市民,但她的弟弟王沪生在生活上需要刘慧芳照顾,这时王亚茹功利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他们姐弟对下一个阶层的态度显示出他们的教养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还需要积累和磨练。

不过这里我们只讨论王亚茹对爱情的态度。任何一个人,无论男女,无论他有多坏,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都是真诚的,单纯的,受苦受累也愿意,古往今来,无数桀骜不羁狂妄自大的人,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会变得低眉顺眼,含在口里怕化了,握在手里怕疼了,舍不得心爱的人受一点点伤,这就是爱情的魔力。王亚茹再怎么对他人不好,但对罗岗是年复一年的不知望穿了多少秋水。

在这个世界上,就人的本身而言是分层的。人自身拥有的都是上天赋予的,后天所有的努力仅仅是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原有的资源,基本不可能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你的心智、你的情感、你对这世界体验的深浅和认知程度,构成了你的能量场。只有能量相当的人,才会产生爱情,否则只能是一方被另一方兼容,一方被另一方仰望。高山是无法俯下身子的,皇帝不会爱上民女。也就是像时下说的那样,你是谁,和谁相遇,结局怎样,早就已经注定

爱情剧满足对爱情的幻想(从电视剧渴望看爱情的时代性和对等性)(5)

至于人的外部条件,这个大家都懂,相互间如果不是半斤八两,就不要试图组成婚姻,否则等待你的不是幸福与安宁,而是自卑和难堪。民家女子不要指望嫁入豪门,除非像范冰冰说的那样你自己就是豪门,市井后生不要指望娶到公主,除非你自己确实杰出。

因此,王沪生是不会爱上刘慧芳的。这不是说王沪生有多好,他是个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巨婴,甚至性格较坏。但他出生在王子涛教授知识分子家庭,他的气质,他的认知,他所受到的熏陶,与刘慧芳完全不同,他们之间缺少一种共同的东西。王沪生之所以舍弃初恋大学女友追求刘慧芳,一个是姐姐王亚茹的意思,另一个也是自己的现实需求,同时刘慧芳自身长得也好,很大程度上是属于一种异性吸引,与爱情无关。他对慧芳的感情有没有?有,但浅。王沪生婚后对慧芳所做的一切令人叹息甚至愤恨。但如果慧芳与沪生各方面旗鼓相当,外加自身姿貌,王沪生还敢这样作吗?大家想想。

人们常说的英雄爱美人,其实是有些倾城倾国的大美人不仅仅是美,而同时她们对情感,对生活,对事物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度和深度,并且通过恰如其分的情态体现出来,本身已是美与智慧的融合。而英雄所以为英雄,是因为英雄对世事对人性有深刻的洞见,他们成就非凡雄霸一方。在这一点上,美人和英雄所见是“略同”的,他们的气度在常人之上,他们获得共鸣,惺惺相惜。这就是为何古往今来美人何其多,但能芬芳盖世与英雄一道名垂千古的美人为数不多。

所以,爱情其实是需要对等的。身世、学识、审美、能量、心智以及磁场等等是否相容是否相当,它决定了爱情的深度和时长,相互间即使彼此性格差异很大,但只要心智相当,情感契合,价值观一致,纵然一路吵吵闹闹,也会你是风儿我是沙,相杀相爱到天涯

爱情剧满足对爱情的幻想(从电视剧渴望看爱情的时代性和对等性)(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