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为何不反对丈夫纳妾(古代礼制规定允许纳妾)(1)

古代礼制规定允许纳妾,还规定他们有应尽的义务

文/老张在路上

有人认为,在古代的中国,中国人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而不是“一夫一妻制度”,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制,从春秋战国以后,已逐渐以制度形式规定下来,即使是皇帝,同一时间段内也只能有一位正妻:皇后。这种婚姻制度,其实应叫做“一夫一妻多妾制”。

在古代中国,礼制上规定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主要是在奴隶主、贵族、官僚中实行,绝大多数平民阶层还是“一夫一妻制”。

古代女子为何不反对丈夫纳妾(古代礼制规定允许纳妾)(2)

“一夫一妻多妾制”最主要的是媵妾制。

媵妾制是原始社会的族外婚向对偶婚演变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即“与长期结婚的男性有权把她的达到一定年龄的姊妹也娶为妻。”《尸子》书中推测尧嫁二女于舜是媵制,“妻之以皇,媵之以英”。媵制是指一个女子出嫁,须同姓品侄和奴仆随嫁。《仪礼·婚礼》注曰:“古者嫁女必以侄品从,谓之媵。”《易·归妹》云:“归妹以品,跛能履,征吉。”认为媵制如同跛脚,尚能穿鞋行走,是件好事情。

春秋时期,各国统治者实行媵制。如《诗经·大雅·韩奕》:“韩侯娶妻……诸品从之。”又《豳风·七月》中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也是说的媵婚。

古代女子为何不反对丈夫纳妾(古代礼制规定允许纳妾)(3)

《诗经》中将“归”字解为“出嫁”的诗约有15首。清人王先谦、姚际恒释“公子”为豳公的女儿。诗的大意是,少女们在采桑时忽然心里悲伤起来,恐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进入战国,因为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媵制随之没落。后世有妻死,由妻妹续弦的婚俗,就是媵制的遗孑。

妾就是所谓小妻、侧室、偏房。妾,作为名词,古来称地位低贱者,《尚书传》说:“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礼注》也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战国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注云“男为人臣,女为妾”。《说文解字》曰:“妾,有罪女子。”在古代,“有罪”就可以收为奴隶,因此“妾”的本义就是“女奴”。有时也用来表示“男子在妻子以外另娶的女子”。《春秋》云:“女为人妾。”妾,不娉也。

古代女子为何不反对丈夫纳妾(古代礼制规定允许纳妾)(4)

“一夫多妻”是所有的妻子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可以继承分割家产。“一夫一妻多妾制”,妾的地位是低于妻的,法律地位也要低于妻,被限制了自由,是男主人的性奴。妾的地位待遇好坏全看主人与妻的态度。《谷梁传·僖公九年》:“毋为妾妾为妻。”《汇苑》:“妾,接也,言得接见君子而不得伉俪也。”《礼记·坊记·郑笺》云:“妾合买者,以其贱同于公物也。”

此外,凡是未经明媒正娶的女子,也称为妾。《礼记·内则》认为“奔者为妾”。她们遭受社会的歧视,“父母国人皆贱之”

古代女子为何不反对丈夫纳妾(古代礼制规定允许纳妾)(5)

那么,古代的滕妾制从礼制上的数字规定是多少呢?

清人徐珂引《礼记·昏义篇》“周之天子有后一、夫人三、嫔九、世妇二十七、御妻八十一”这只是其中最基本的礼制规定,到了春秋战国时,国君的妻妾由百数十人增至数百数千人。《孟子·尽心篇》云:“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赵岐注曰:“侍妾众多至数百人。”《墨子·辞过篇》云:“当今之君,其畜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管子·小匡篇》云:“(齐)襄公高台广池,湛乐饮酒。不听国政,卑圣侮士,惟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千;食必粱肉,衣必文绣,而戎士冻饥,戎马待游车之弊,戎士待陈妾之余:倡优侏儒在前,而贤臣在后;是以国家不日益不月长。”《后汉书·荀爽传》云:“三代之季,淫而无节。谣台倾宫,陈妾数百。阳竭于上,阴隔于下。”可见,这一时期帝王贵族的多妻妾及纵欲已很严重了。

古代女子为何不反对丈夫纳妾(古代礼制规定允许纳妾)(6)

后世等级渐平,依身分而立区别的习惯大半消除,娶妾遂成为男子普遍的权利了。虽然如此,法律上仍有依身分之贵贱,而定妾之有无多寡的。如《唐书·百官志》:“亲王有孺人二,媵十;二品媵八;国公及三品媵六;四品媵四;五品媵三”;《明律》:“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方听娶妾,违者笞四十。”

但此等法律,多成空文,而在事实上,则多妻之权利,为富者所享受。

周代开始建立礼制,不仅规定了天子、诸侯、大夫妻妾的数目,而且规定了同房的时间和顺序。那时,人们喜欢以天体、阴阳、历数来决定事情的顺序,连后妃和帝王贵族同房的顺序也依照月的阴晴圆缺来决定。月亮每月从初一到十五会逐渐满盈,而后十五天则逐渐变缺,根据这个规律,从初一到十五,是由地位较低的女子开始进到地位较高的,而从十六到三十,是由地位较高的逐渐安排到地位较低的。

古代女子为何不反对丈夫纳妾(古代礼制规定允许纳妾)(7)

具体情况是:

一日到九日,八十一御妇,每夜轮九人;十日到十二日,二十七世妇,每夜轮九人;十三日轮九嫔;十四日轮三夫人;十五日,皇后。十六日,皇后;十七日,三夫人;十八日,九嫔;十九日到二十一日,二十七世妇,每夜轮九人;二十二日到三十日,八十一御妻,每夜轮九人。这种硬性规定可能是为了防止后妃争宠,实际上有的天子并不一定严格按照这种规矩办事。这里要说明的是,比如八十一御妻,每夜轮九人。并不是指九人一起上阵,而是这一夜,轮到的九人中间,皇上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从中选人陪侍。

另一种说法是,皇后每夜都要和天子同房,每隔五日休息一日,这时才由其他嫔妃递补空缺,因此九个嫔妃要经过四十五天才能轮完一次。世妇以下的妃子则必须随着九嫔一起侍候天子,而不能和天子单独相处。

这种五天一巡的制度也被周朝时的各诸侯所袭用。诸侯共有九个妻子,其中除一位夫人外,另外还分为甲、乙、丙、丁四组侧室。每天晚上除了由夫人陪伴外,另由两个侧室相伴。通常的情况是,50岁以下的侧室才有和主君共寝的权利,因为这种女性还有怀孕的能力;50岁以上就不可和主君共寝了。但这只限于侧室,夫人(正室)则不受年龄的限制,可一直和丈夫昼夜相处,同进同退。

古代女子为何不反对丈夫纳妾(古代礼制规定允许纳妾)(8)

大夫只有一妻二妾,以三日为一轮;而士族只能有一妻一妾。妻和妾的资格有严格区别,在一般情况下,妻子可以从晚上一直陪伴丈夫至次晨,而妾则必须在深夜时分等主君睡着后即行离去。

至于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那家伙都混到偷吃人家上坟的祭品的光景了,他的一妻一妾如何分配夜晚的时间,估计礼制也管不了了。

古代女子为何不反对丈夫纳妾(古代礼制规定允许纳妾)(9)

由于天子和后妃同房的顺序较为复杂,就产生了一种称为“女史”的官来掌握。女史会让嫔妃们戴上金、银、铜等不同质料的戒指,借以明确身份和识别服侍天子的顺序;同时,把她们的日常言行举止记录下来,作为日后递补时的参考。嫔妃们在月经期间,必须在脸颊两侧涂上红色,以表明自己的生理状况。有人考证,由于后来人们觉得两颊涂红的女子比较美丽,就逐渐形成了涂胭脂的习俗。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