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钱娟 实习生 陈星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是一年丰收时。阡陌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稻 鱼”基地里,微风吹过,绿油油的稻浪随风起舞;稻田的养鱼沟里,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泛起阵阵涟漪。在这里,种植和养殖不再各行其道,而是叠加相交,释放出“1 1>2”的效应。

20日上午,记者来到该基地,负责人潘育仁正忙着将稻田里收获的各种鱼类打包,他挥洒着汗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大客户抢先下单,不愁销路,回头客都说我们的鱼‘汤鲜肉美’。”

稻田养鱼一亩能挣多少钱(田中种稻稻下养鱼)(1)

对于“稻 鱼”带来的优势,37岁的潘育仁早已了然于心。“鱼为水稻除草、灭虫、松土和增肥;水稻发挥边行优势,夏季为鱼类防暑降温。因为不需要使用农药化肥,鱼和大米的品质更好、效益更高。”

在注重食品健康的今天,如此原生态的种养方式创造了双赢的局面。合伙人徐来自豪地告诉记者,通过订单销售的方式,基地今年生产的大米,按照40元/公斤的价格预定完了,鱼则按照40元/公斤的价格持续发货,每亩稻田产值超过1万元。

在探索“稻 鱼”之前,潘育仁在休闲食品行业打拼了10多年,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生意正做得风生水起之时,他的父亲因恶性肿瘤突然离世,这改变了他的奋斗方向:“医生说,恶性肿瘤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与饮食有关。”

“民以食为天,人们对原生态食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回到老家浏阳市社港镇丹霞村,潘育仁看中了生态食材发展的广阔前景和丹霞村良好水生态环境,他和同村好友徐来一拍即合,决定在“稻田 ”上做文章。

从2015年6月至11月,潘育仁和徐来四处学习“取经”,最终决定将“稻 鱼”作为发展方向。2015年年底,他们流转了40余亩农田,正式启动基地建设。

作为新手,他们并不急着上规模,而是站在试验的角度,探索积累技术和经验。40余亩的稻田里,他们只投放了2000尾草鱼鱼苗和1000只甲鱼苗。

实现“稻 鱼”共生,这条新路布满崎岖,他们迎难而上,将难题各个击破。经过3年多时间的精耕细作和持续探索,潘育仁和徐来的“稻 鱼”基地从最初的40多亩已经拓展到200多亩。稻田里除了最初的草鱼、甲鱼外,还增加青鱼、鲢鱼、鳙鱼、泥鳅、黄鳝等10多个种类,并基本实现自我繁殖、平衡共生。

今年,他们重新优化了养鱼沟,只在稻田进水口设置了一条较大的养鱼沟。“水流经过养鱼沟后再流向水稻,通过水稻净化后再流向下一丘稻田的养鱼沟,这样循环,不仅让田间的水活起来了,还高效利用了肥料,让水稻和鱼的生长都能受益。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相比一年四季土里刨食的父辈,潘育仁种出了好“钱”景,实现一亩多收、粮渔共赢,预计今年总产值在100万元左右,“稻 鱼”也成为当地“一村一品”的重点产业,吸引带动20多户农户参与其中。潘育仁说,下一步,将把乡村旅游和种养殖结合起来,打造一三产业融合的示范样本,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