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简介个人特长(邓稼先背后的人)(1)

我们都说“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但是少年的智慧与强大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有人“传道授业解惑”。两弹一星的勋章虽然和他失之交臂,但是这个勋章上应当有他的名字,因为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甚至杨振宁,都是他的学生。

他的一生为了国家,为了国家的物理学,特别是核物理的教育奉献了,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却先后和诺奖与两弹勋章错过。这样的伟大人物,纵然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也应该被大家铭记于心。

错失诺奖

说到他遗憾的错失诺奖就要提到他去往美国的经历。1927年,他深深地感到自己国家在核物理研究上的不足,便希望能将先进的国外的技术带回国。于是,自费去往美国,考到诺奖得主密立根教授门下。

在准备毕业课题的时候,因为觉得导师准备的课题过于简单,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获得实验数据顺利毕业感到不满。他觉得自己想要学到更多的新的技术。于是找到导师申请换一个课题,他不知道,就是这样的一换,让自己有了重大的发现。更换的这个课题叫“硬伽马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

邓稼先简介个人特长(邓稼先背后的人)(2)

本来换到这个课题时,赵忠尧依然不是很满意,因为当时这个吸收系数已经有了可以计算的公式。但是在导师的解说下他认识到了课题的意义,接下了这个课题。反复一段时间的实验他发现这个射线在大部分时间中符合公式,但是,当射线穿过重金属比如铅的时候,会不符合公式,数据误差达到40%。赵忠尧仔细的记录了这一套数据以及误差,写出了论文交给了密立根教授。

在发表后,陆陆续续也有其他人发现了这个新的现象,并且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赵忠尧自然也是不例外。他将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投入进了这个课题。这样的学生密立根教授自然是无比的欣赏与支持。很快,他就取得了巨大突破。但是1936年的诺贝尔奖居然没有他的名字。

当时许多人都表示了质疑,怀疑着奖项的不公。多年后通过李政道、杨振宁对于这一桩事情的真相的探寻,我们才得知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为何。原来,当年检验大家发现两位科学家一位方法有误,一位实验数据不灵敏,导致结果有错,大家就没有认可赵忠尧的研究成果。

虽然诺奖与他失之交臂,但是包括当年诺奖得主安德森在内的许多人都对他赞不绝口,承认他的科研地位。虽然大家都在为他正名,但是他自己本人却非常谦逊,对这样的一段经历绝口不提,也并未因为安德森受了他的启发才作出研究获得诺奖有任何怨怼之词。正是这样的谦逊与对科研的热爱,才让他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邓稼先简介个人特长(邓稼先背后的人)(3)

培育栋梁

1931年,他从英国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带回了卢瑟福教授赠送的珍贵的50克实验性放射镭。开始教书育人,开始奠定中国物理发展的基础。回国后,赵忠尧的第一站是清华大学,担任了物理系教授,首次在中国开了核物理课程,并且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核物理研究室。

就是这里,他培育着诸如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朱亚光等人,他们后来也没有辜负赵忠尧的期望,纷纷青史留名,在物理上有了卓越建树。甚至获得诺贝尔奖。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优秀的学生,他当年与诺奖失之交臂的真实原因才能为众人所知。

在他任教的过程中,抗战爆发了。他为了保留珍贵的科研资料和实验性放射镭在梁思成的掩护下悄悄出城了,向着长沙的临时校舍出发。一路上风餐露宿,抵达时宛如乞丐,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不堪。一位文质彬彬,衣冠楚楚的大学教授竟然落魄至此,当时梅贻琦校长辨认良久才认出他,认出的当时就流下泪来。

接下来几年中,他为了培育人才,先后辗转许多地方任教,包括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许多学校。可以说,中国物理起步,先生有大功劳。

邓稼先简介个人特长(邓稼先背后的人)(4)

被困

1946年,受到政府委派的赵忠尧先生在一次踏足美国,参观原子弹试验。

参观后,先生在美国继续深造,学习核物理和宇宙线等方面的研究。4年后,一行人带着研究工具、资料、数据,准备回国了。本来美国打算扣留他们,但是当时大家都对赵忠尧一行人印象很好,多加周旋,才让他们得以出发。为了顺利回国,他们将许多东西拆散,只带了一些零散的在身上。但是老天并不眷顾。

踏上归国船只后,走到日本附近,船被叫停了。赵忠尧意识到事情不对,将珍贵的资料立刻委托给了别人。果不其然,他们被带到日本囚禁了起来。

在监狱中,赵忠尧心态积极乐观,也不曾放下学习和科研,甚至在监狱中学会了日语。比当年钱学森幸运,因为当时许多人知道他们被监禁所以帮忙周旋再加上有国际舆论斥责美国。他们终于回到了祖国。

邓稼先简介个人特长(邓稼先背后的人)(5)

简朴一生

回国后的他,一心一意的沉浸于科研和教育,为后面的两弹一星的研制输送了许多人才。并且科研奖金等收入均给到了学生,对于学生倾囊相授,解囊相助,还成立了科学基金奖励青年科学家。而他本人,一套礼服、一套中山装。甚至常年穿着布鞋。出门也是骑自行车。直到七十多岁的时候,儿女担心他的身体才让自行车退休。

先生一生,追求科研大道,教书育人,谦卑简朴,其行为高洁,德行出众,如同松柏。虽然先生已与世长辞,但是他对于中国物理事业发展,对于祖国,对于世界核物理进步的成就不应该被人忘记。这样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脊梁,是民族得以前行的灵魂

文/竹昂

,